李偉明
在熟人眼里,A君是個社會活動家,能夠做到“見面熟”、遇上石頭也有話說的那種。如果是初次見面,你肯定會對他奔放的熱情留下深刻的好感。然而,聽幾個朋友評價他,大家一致認為,此君表面豪爽,但說話基本不靠譜,水分太大,十句話有九句以上是假的。他們說,尤其好笑的是,此君雖說謊成性,但水平并不高超,隨時可能穿幫露餡。試舉一例:此君只是某單位一個普通職員,可有一次,他卻在電話里向朋友吹噓,說自己已辭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現(xiàn)在形勢一片大好,事業(yè)蒸蒸日上,云云。說著說著,突然冒出一句:“好了,下次再聊,我們主任找我布置工作了?!薄档猛跛灾H,一句話又把自己從“老板”的身份打回原形了。
大家分析,A君的話之所以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后語,是因為謊言太多,導(dǎo)致不成系統(tǒng),無法自圓其說。也就是說,他給自己捏造的虛假信息太多,多得連自己都記不住。正是因為假話太多,記憶力嚴重超負荷,所以越發(fā)容易露出孔雀的屁股。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某處說漏了嘴,為了挽回影響,又不得不搜腸刮肚編造另一通假話來掩飾。結(jié)果,他整天都生活在謊言中,成日為圓謊而忙碌而疲累而顧此失彼。這不禁使我想起很多年前某地查獲的一個假官員的故事。這個假官,也是因為檔案造假太多,導(dǎo)致自己都記不住自己是誰,后來終于因為一個細節(jié)的“疏忽”而東窗事發(fā)。
人們常說,一個謊言要用一百個謊言來彌補、掩蓋。而這一百個用來“論證”前一個謊言的謊言,又將出現(xiàn)多少漏洞?又將拉動多少個新的謊言的產(chǎn)生?這是一個連鎖反應(yīng),讓你沒完沒了地應(yīng)付。處于這種生活狀態(tài)的人,能不累嗎?哪天撐不住時,說不定就崩潰了。由此,我們不禁對A君心生同情,真希望他能夠換一種輕松點的生活方式。
謊言往往比真實看起來更美麗,否則不會被那些人選擇、青睞。但是,再完美的謊言,也不能讓人百分之百地放心使用。假的就是假的,放在時間長河,誰知它將在哪個時候現(xiàn)出原形?你不可能一天24小時死死盯住它守著它捂實它吧。既然這種可能性在事實上真真切切地存在,這對制造謊言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無言的壓力,一種隱形的憂患。別看這些說謊造假的人表面風(fēng)光,內(nèi)心其實還是惴惴不安呢,哪有什么幸福感?
原以為炮制一個“高于生活”的假象,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幸福指數(shù)??蛇@么一看,這只是“泡沫指數(shù)”,中看不中用,甚至可能是飲鴆止渴呀。
有人對這個結(jié)果不甘心,為此努力提高說謊的技術(shù)。為了讓謊言高度貼近真實,讓假話永不露餡,他思考縝密,處心積慮,說話修煉到了無懈可擊、滴水不漏的地步。這當(dāng)然是個辦法,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因為,一時間,他似乎還真的成功了。至少,身邊的人沒有看出什么問題來。然而,這是否意味著這個人果然過得輕松愉快、心底坦然?這就未必了,他應(yīng)該時刻繃緊腦里的每一根弦,整天高度緊張才是。說穿了,別看他一時“成功”,但還是累,甚至比以前更累。他為此付出的代價實在是不小,想想都可憐。
除此以外,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呢?我看,真正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回歸到真實,也就是干脆不說假話,不制造謊言,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是的,真實者才不累。
如果你隨時做到尊重事實,實話實說,你還需要精心設(shè)計、周密安排自己的語言嗎?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就說什么,心底無假心自安,哪怕是說過的話很快被自己忘了也不要緊,因為客觀事實還在,它不但不需要你去花工夫“論證”它的存在,甚至還可以幫忙證明你的本真面目。
忠于真實,可以讓你不必患得患失。說假話,要看場合、看時間,而時空容易發(fā)生變化,假話就得跟著顛三倒四,互相矛盾。回歸到真實,就沒這種顧慮和擔(dān)憂。真實可以讓你以不變應(yīng)萬變。心底坦然,何累之有?老實人不吃虧,從長遠來說,的確如此。
返璞歸真才是根本。不想活得太累,那就用“真實”來為自己減負吧。為圖一時之快,一時之利,出賣真實,換回?zé)o窮無盡的負累,這筆賬,很可能是賠本的(最終把做人的信譽也弄丟了),可得想清楚、算仔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