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芹 姜志強
內(nèi)容摘要:《朱賴的族人》蘊含著作者納丁·戈迪默獨特的、具有前瞻性的政治敏感和對理想社會的熱切企盼。隨著時空的變遷,主體與“他者”之間的關(guān)系也發(fā)生了變化,時空的變化隱含著主仆易位、文化錯位和殖民者與土著人角色身份等的微妙變化,是南非階級關(guān)系及其殖民統(tǒng)治瓦解的政治隱喻,與南非民主與反民主斗爭的政治進程息息相關(guān)。在文化景觀、空間政治和社會變遷交織而成的網(wǎng)絡(luò)中,作者預(yù)言性地揭示了南非階級關(guān)系的歷史變化和新舊政權(quán)的交替,并表達了種族和解的愿望。
關(guān)鍵詞:納丁·戈迪默;《朱賴的族人》;空間景觀;政治隱喻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4BWW073)
作者簡介:李美芹,浙江工商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外國文學、比較文學和文學翻譯研究。姜志強,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政治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Title: On Political Metaphor of the Spatial Landscapes in Gordimers Julys People
Abstract: Julys People embodies Nardine Gordimers unique forward-looking political sensibility and keen desire for an ideal society. The course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parallels the chang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ther”. The change of space and tim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process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democracy and anti-democracy in South Africa, implies the subtle change in the master and servants translocation, the cultural dislocation and the role of colonizers and aborigines, which further serves as a political metaphor for the collapse of class relations and colonial rule in South Africa. In the interwoven net of cultural landscape, spatial politics and social changes, Gordimer reveals his desire for racial reconciliation.
Key words: Nardine Gordimer; Julys People; spatial landscape; political metaphor
Authors: Li Meiqin, Professor,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Her majo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foreign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E-mail:eleanorchenxi@163.com. Jiang Zhiqiang, Professor,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1106, China). His majo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political science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E-mail: jzq1007@163.com
2014 年 7 月 13 日,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問鼎者和多項國際大獎的獲得者南非作家納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永遠離開了她用文學的筆觸所建構(gòu)的各種空間,享年 90 歲。戈迪默著作頗豐,僅長篇小說就有十五部。生前她就受到大西洋兩岸的廣泛關(guān)注:許多南非黑人視其為新南非之母,并親切地稱其為“我們的媽媽”;評論界譽之為“南非的良心”和20世紀東方文學中的“斯托夫人”,是“向外部世界闡釋南非經(jīng)歷的人”(Wagner 2);她的作品被認為是“來自于內(nèi)部的歷史”,并且 “如果我們要尋求一條指引我們綜觀過去40年左右南非歷史的內(nèi)部通道,很少有地方會比她的作品更適合”(Clingman 244)。
憑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知名作家戈迪默對生活在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制度壓迫下的黑人表現(xiàn)出了熱切的關(guān)注。她作為一個白人生活在南非這個黑白從對立到融合的空間里,強烈反對南非國民黨當局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致力于后隔離時代良好格局的創(chuàng)建。她的作品詳細地描述了20世紀后半葉南非政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為反種族隔離斗爭勾勒了一個概貌”(傅正明譯 4)。1965年在談及種族隔離制度時,她說:“我不信任何宗教,沒有任何政治信仰——只有對許多事物的迷惑不解。但有一件事我確信無疑:膚色障礙是錯誤的,是完全不可原諒的”(Cooke 10)。同時,她也希望能“成為多膚色、任何膚色社會中的普通一員,不享有特權(quán),也遠離我們的白人祖先所犯罪孽的負罪感”(Gordimer, The Essential Gesture 32)。在南非這樣一個政治影響人們生活各個層面的國度里,戈迪默向世人展示了當時南非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的狀況,她的作品“即使在顯然是最私密和個人的場合,也或明或暗地與那個社會的政治有關(guān)”(Smith 2)。換而言之,戈迪默的寫作與南非民主與反民主斗爭的政治進程是息息相關(guān)的。20世紀80年代,南非的種族歧視制度面臨世界范圍內(nèi)變革大潮日益猛烈的沖擊。國內(nèi)各種地方和全民性反種族隔離組織重新建立;國際性的譴責和制裁以及南非周邊國家如莫桑比克、安哥拉和津巴布韋等相繼獨立;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已如強弩之末,日益顯露出衰亡的跡象。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戈迪默以其特有的前瞻性的政治敏感和對理想社會的熱切企盼,撰寫了《朱賴的族人》(Julys People, 1981)和《自然的變異》(A Sport of Nature, 1987)兩部作品,預(yù)言性地揭示了南非階級關(guān)系的歷史變化和新舊政權(quán)的交替。其中,《朱賴的族人》是一部反映未來前景的前瞻性小說。作者以虛構(gòu)的、發(fā)生在未來的南非內(nèi)戰(zhàn)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白人家庭為躲避戰(zhàn)火而藏匿于黑人部落的經(jīng)歷,反映了南非社會政治變革中黑人和白人地位的改變,再現(xiàn)了南非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xiàn)狀。她在這部小說中所建構(gòu)的各種空間,尤其是地理空間,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物思想以及各種文化,揭示了南非的社會現(xiàn)實。
一、前瞻性視角中的當前空間景觀
《朱賴的族人》的故事發(fā)生在虛構(gòu)的未來世界,但是這個前瞻性視角仍然立足于現(xiàn)實觀照,構(gòu)建的空間現(xiàn)實是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南非。作者在小說的開端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充斥著革命痕跡的空間:“起義、縱火、占領(lǐng)國際跨國公司的總部、炸毀公共建筑”(Gordimer, Julys People 7),當騷亂和起義席卷南非之時,炸彈如暴風雨般襲擊著約翰內(nèi)斯堡,起義者在城市中與白人展開巷戰(zhàn),占領(lǐng)了電視塔和廣播臺;國際機場被關(guān)閉、機場周圍戰(zhàn)斗激烈,外敵趁機入侵。在這種情況下,思想開明的斯邁爾斯一家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生活在原本供白人聚居的地理空間和心理空間,只能接受仆人朱賴的建議,離開中產(chǎn)階級的城市生活,隨他到遙遠的鄉(xiāng)村黑人部落去避難。發(fā)生在未來的戰(zhàn)亂場面并非作者的憑空想象,虛構(gòu)的背景描寫實際上反映了南非當時的現(xiàn)實,記錄和再現(xiàn)了1960年的沙佩維爾慘案、1976年的索韋托事件以及六七十年作者親歷的其它革命事件。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作者并非在暢想未來,而是用前瞻性的視角理解和解釋當前和當?shù)亍?/p>
在小說的前言中,作者寫道:“舊的正在死亡,新的卻無法誕生。在這樣一個政權(quán)真空時期,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病態(tài)癥狀”(Gordimer, Julys People epigraph)。作者描述的是一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期,但實際上展示的是南非現(xiàn)實社會中所存在的弊端,并且暗示新政權(quán)誕生的必要性。這些南非當下的社會問題直接體現(xiàn)在黑人和白人各自的空間環(huán)境中。在白人統(tǒng)治的種族隔離制度下,黑人過著貧窮悲慘的生活。女主人公莫琳細致地觀察到,黑人沒有房子可住,只好住在棚屋里。棚屋里“除了一張卷起的硬牛皮、一把掛在釘子上的耘鋤,一小堆破衣服和一塊普賴默斯油爐碎片外別無它物……”( Gordimer, Julys People 4);老鼠光天化日之下到處亂竄,咬嚙聲清晰可辨;蒼蠅滿天飛,找尋著孩子們的眼睛和嘴巴。莫琳回憶起自己所代表的白人中產(chǎn)階級的城市生活,發(fā)現(xiàn)過去溫馨和舒適的白人生活空間與落難他鄉(xiāng)時所接觸到黑人的貧窮落后的空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黑人的活動空間狹小,飽受種族隔離之苦。法律限制黑人的行動自由并隔離他們,朱賴每兩年才能獲準回家和家人團聚,外出時必須帶著由他的女主人莫琳簽字的通行簿。因受教育少,朱賴只有當仆人,而不能做技術(shù)要求高但賺錢多的工作,無法改善家人的生活,更無法把妻小從鄉(xiāng)下接到城里住在一起。以朱賴為代表的黑人的生活困境與其生活的地理空間構(gòu)成相互投射、相互滲透的關(guān)系。朱賴的生活困境投射的是種族隔離政策帶給黑人的地理空間局限,而其妻小不得不屈就的鄉(xiāng)下空間則表征了南非黑人當時的生活現(xiàn)實。
種族隔離政策本身就是一種通過空間隔離而產(chǎn)生心理隔離的政策。黑白隔離直接導致了黑人和白人之間溝通的失敗。由于歷史的原因和隔離政策,南非有十多種非英語的語言,如蘇陀語、科薩語、聰加語、茨瓦納語、皮得語、祖魯語和文達語等。沒有統(tǒng)一的語言,白人和黑人很難相互交流和理解。莫琳和班姆·斯邁爾斯夫婦從來沒有學會村民們的語言,而掌握了南非當?shù)胤窖缘陌兹藚s又不像斯邁爾斯夫婦那樣同情和善待黑人,反而是“確信白人優(yōu)越的人”( Gordimer, Julys People 44)。他們把語言當作凌駕于黑人之上的統(tǒng)治工具,而不是尋求理解和溝通的橋梁。黑人代表朱賴從畢恭畢敬的工作中學會了英語的命令語和回應(yīng)語,但是對他的雇主而言,朱賴學會的只言片語正好成為了他們榨取更多血汗的實用工具,并不能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小說反映的另一個現(xiàn)實是從種族隔離制度中獲益的黑人也不想改變現(xiàn)狀,有人甚至痛恨革命,這也造成了種族內(nèi)部的隔離問題。雖然班姆仍然相信黑人應(yīng)該統(tǒng)治他們自己的國土,但他很失望地發(fā)現(xiàn),部落首領(lǐng)并不想和其他南非黑人團結(jié)起來共同戰(zhàn)斗以改變當時的種族隔離狀況。他認為革命比種族隔離制度對他所擁有的小權(quán)力更加具有威脅性。他寧可利用白人的槍支彈藥和力量去征服周圍的各個黑人部落。通過用諷刺的口吻暴露黑人之間的分歧,作者表達了對黑人內(nèi)部自相殘殺的擔憂。同時作者指出黑人在革命斗爭中應(yīng)改變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形成一條革命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作者對南非民主進程中所存在問題的審視是全方位的,對未來民主社會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也進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這種理性思考通過斯邁爾斯一家在部落首領(lǐng)統(tǒng)治下的黑人社區(qū)的遭遇體現(xiàn)了出來。當斯邁爾斯夫婦置身于黑人社區(qū)躲避戰(zhàn)亂時,由于地域移位和文化錯位,他們喪失了原有的一切權(quán)威,他們的個人財產(chǎn)被挪用,處于無助的孤立隔絕狀態(tài),只有依賴于黑人,特別是以前的仆人朱賴繼續(xù)生存。這樣的境遇隱喻著作者戈迪默前瞻性視角中的政治關(guān)懷和觀點:如果白人對黑人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是完全錯誤的,在即將到來的新社會結(jié)構(gòu)中,黑人孤立隔絕白人也是不可取的。民主的實現(xiàn)不能重復獨裁者的邏輯,不能簡單地用基于同一邏輯的另一種霸權(quán)取代原來的霸權(quán)。獨立后的非洲如果完全由黑人統(tǒng)治或者推行黑人至上并不一定能實現(xiàn)完全的社會和政治公平。一個仁愛平等的黑非洲需要進一步革除由白人和黑人共同造成的“病態(tài)癥狀”。
二、 “他者”之域:地域“移位”和文化“錯位”
戈迪默作品中一個不斷重現(xiàn)的主題是個人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不可分離性。她認為,個人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總是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把白人和黑人進行地域移位,讓白人真切地感受在“‘他者之域”中的生活,檢視了未來社會中殖民主義消退、種族隔離政策被取消之后南非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改變,質(zhì)疑歐洲中心論的世界權(quán)力關(guān)系,探討身份認同與文化錯位以及主體與“他者”的關(guān)系問題。
“地理空間還往往是作為一種精神建構(gòu)而存在,是關(guān)于地理空間建構(gòu)與生活表征意義的觀念形態(tài)”(楊欣欣、杜明業(yè)143)。在這部小說中,作為精神建構(gòu)的地理空間及其變換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意蘊。斯邁爾斯夫婦由城市空間的主體地位被迫移位到仆人朱賴家鄉(xiāng)鄉(xiāng)村空間的客體地位,地理空間的移位與空間景觀的變化引發(fā)了斯邁爾斯夫婦與原仆人朱賴之間主仆關(guān)系的易位,三人之間的地位和關(guān)系發(fā)生了微妙而又顯而易見的變化。莫琳和班姆作為種族隔離時代的白人主體,當孤立地置身于黑人客體他者/弱者之地時,其法律賦予的特權(quán)失去了用武之地,他們的身份地位也隨之倒置,變成了被客體化的“他者”?!翱臻g由社會關(guān)系產(chǎn)生,應(yīng)該被概念化為權(quán)利的集中”(Head 26),寄人籬下地置身于“‘他者之域”,主體無法認同新的秩序,會有一種缺失感,強者/殖民權(quán)力在重新審視中失去了光環(huán)。當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的空間地理位移、文化錯置時,個人的主客體地位也隨之改變。在革命的大背景下,人物的權(quán)力、身份和語言都經(jīng)歷著徹底的改變。首先,在和平時期提供服務(wù)的仆人朱賴在動蕩時期成了斯梅爾斯一家唯一可以信靠的救主,白人一家的生活起居需要仰仗朱賴提供;白人則由享受服務(wù)的主子變成了乞求救援的避難者。當依靠逐漸轉(zhuǎn)變成依賴時,主仆之間權(quán)利也發(fā)生了逆轉(zhuǎn),原來的黑人仆人朱賴變成了可以決定去留的操控者,正如朱賴對妻子說的那樣:“要是我說走,他們就得走。要是我說他們可以留下[……]那么他們就留下”(Gordimer, Julys People 82)。這樣,原來的主仆、白黑、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二元對立不僅被顛覆,而且新的二元對立也在悄悄地確立。
伴隨著地理空間位移而產(chǎn)生的是由于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變更或轉(zhuǎn)移造成的文化和權(quán)力上的錯位與顛倒。文化上,斯邁爾斯夫婦離開城市里擁有私人空間的整潔雅致大房子,來到土著黑人村莊沒有門的棚草屋。狹小、擁擠、黑暗的空間里老鼠亂竄、蒼蠅到處飛,衛(wèi)生堪憂,再加上環(huán)境陌生,語言不通,夫婦倆特別是莫琳極不適應(yīng)黑人村莊的生活,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莫琳不肯接受黑人文化,也不愿主動學習土著語言,卻又與外界溝通不暢。土著婦女們直白地向莫琳詢問城市生活所需的生活用品,審視她,嘲笑她的衣著和發(fā)型。二元對立的南非世界中原本處于特權(quán)階層“凝視者”地位的莫琳轉(zhuǎn)變?yōu)椤氨荒曊摺?,而原本處于弱勢文化中的土著婦女卻占據(jù)了主動評判者的地位,她們對白人生活習慣的嘲諷更是讓莫琳手足無措。同時,土著孩子們直白的盯視,土著老人對起因于瑣屑小事的大喊大叫,都與莫琳原有的生活格格不入,使莫琳產(chǎn)生了強烈的文化錯位感。
權(quán)力上的錯位與顛倒圍繞著班姆的吉普車和獵槍易主而展開。對于斯邁爾斯一家而言,擁有這兩件東西象征著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失去它們則意味著權(quán)力由白人向黑人的讓渡。黃色的吉普車本來是班姆為慶祝自己的四十大壽而購置的,當革命發(fā)生時,成了斯邁爾斯一家逃避戰(zhàn)亂的工具。到達朱賴的老家鄉(xiāng)村黑人部落之后,吉普車不僅標志著白人的權(quán)威,而且象征著斯邁爾斯一家重返以前生活的希望,代表著他們的空間權(quán)利。因此他們將吉普車藏于灌木叢中并竭盡全力保護它不受別人控制。但朱賴學會了開車,隨后開著它去給斯邁爾斯一家買東西,從此斯邁爾斯一家對吉普車的控制力逐漸變小,朱賴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大的興趣并盡力掌控了車鑰匙。斯邁爾斯一家雖然很感激朱賴使他們脫離了戰(zhàn)火,但這種感激卻無法“與車鑰匙抗衡”(Nadine Gordimer, Julys People 58)。最后朱賴完全占有了吉普。當對象征重返白人優(yōu)越生活空間的車也喪失掌控權(quán)的時候,斯邁爾斯一家更加具有依附性,也變得更加無助。他們不僅不能自由遷移,而且他們的權(quán)力轉(zhuǎn)移到了仆人朱賴身上。斯梅爾斯一家的白人優(yōu)越感徹底被剝奪,他們只能同村民一樣擠在狹小的泥巴糊墻的茅草屋里感受擁擠和壓抑。空間的壓縮代表著原來膨脹的白人優(yōu)越感的失落。獵槍的轉(zhuǎn)移過程與吉普車類似。在黑人部落里,它本是保護班姆一家并為之獵食的生存必需品,部落首領(lǐng)卻把它作為政治工具,命令班姆教會他的部屬使用他的獵槍。班姆尚未決定是否服從命令,這支槍就被部落中的黑人偷走參加革命去了。從此,斯麥爾斯一家也更加被動、孤立和邊緣化,這隱喻著越界進入非洲(南非)的西方文明從根基到形式都被消解掉,白人中心主義逐漸走向窮途末路,殖民主義則如日薄西山。
失去了對交通工具和獵槍的控制,白人的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就在革命的過渡期被全部摧毀。沒有了這兩件象征著權(quán)力的物件,斯邁爾斯一家在黑人社區(qū)內(nèi)的角色就會完全不同,在新的政治社會格局和空間中他們將被置于完全無權(quán)和依附的境地。戈迪默將人物置于當時尚未存在的虛構(gòu)南非世界中,屏障被消除,殖民者及其后裔賴以維護其特權(quán)的一整套社會機制和國家機器被消解,允許黑人和白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白人和黑人混居的局面在當時雖不可能,但在這假想的空間中,白人一旦失去特權(quán),便無種族優(yōu)越可言。在主子和仆人、丈夫和妻子之間,角色和身份也發(fā)生了革命性的倒置。
在革命前的文明的城市生活中,班姆是可敬的建筑設(shè)計師,是為家人提供所有用度的父親;莫琳則是母親、社區(qū)市民、家庭的守護者和雇主(至少是朱賴的)。然而,這些頭銜在鄉(xiāng)村黑人部落毫無意義,派不上任何用場。初到黑人社區(qū)這個新的空間時,斯邁爾斯一家和朱賴都努力想維持原先的主仆關(guān)系。小說的第一句話表明,朱賴在自己的村子里努力想表現(xiàn)得象個仆人對主人的樣子:“想喝茶嗎?——朱賴在門口鞠了個躬,以他這樣的人對他們這樣的人慣常方式開始了那一天的效勞”( Gordimer, Julys People 1)。 但隨著故事的展開,莫琳意識到一旦失去特權(quán),原先的主人/主體變成了客體/他者,而原先的仆人/客體則反客為主,成了主子和監(jiān)護人。這種身份的倒置在朱賴的語言和行為中都明顯地體現(xiàn)了出來。他不再稱呼他們“主人”,而代之以“你”。當莫琳叫他時,他不再匆忙謙卑地迎上,而是從容不迫地走上前去?!爱斊腿藗円灰怪g獲得了權(quán)威,當男女主人不得不學會依賴別人的本分,每個突然被剝奪了先前身份的社會支持的人都在拼命尋求一種新的參照系”(Clingman 199)。
《朱賴的族人》表明,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和身份“與他們所在的整個社會結(jié)構(gòu)有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Clingman 199)。 在父權(quán)制和殖民秩序中,女性總是被看作“他者”。但當丈夫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衰落,妻子卻相應(yīng)地變得強勢起來。作為生活在南非的白人男性,班姆在原來的空間秩序中處于權(quán)威地位,在性生活和其它方面與妻子保持著正常的關(guān)系。然而在新環(huán)境中,當他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上的地位被取代,在空間錯位的土著人狹小的茅草棚里,他的身份和角色也日益呈現(xiàn)劣勢。班姆徒然地努力調(diào)適自己以適應(yīng)新情況,失去對吉普車和手槍的擁有權(quán)使他更加絕望挫敗。當班姆的父權(quán)地位傾塌,莫琳取而代之成了一家之主。當需要處理諸如誰掌管鑰匙等基本問題時,班姆從保護家庭的責任中退避三舍,而莫琳卻能夠而且不得不挺身而出。在黑人部落的“‘他者之域”,班姆成了夫妻關(guān)系中的他者,而莫琳卻確定了其女性的主體地位。失去了共同的財產(chǎn)、興趣和生活方式,斯邁爾斯夫婦之間的關(guān)系也日益疏遠,終至貌合神離。文化與權(quán)力的錯位預(yù)言著南非即將到來的權(quán)力更迭,隱喻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在即將到來的南非社會中圍繞著權(quán)力展開的角逐,也暗指男性與女性之間角色的更新。
三、離開母親的房屋:“間質(zhì)空間”的建構(gòu)
也許源于戈迪默兒時由于母親的專制而被迫呆在家里不去上學的特殊經(jīng)歷,或者是因為南非不穩(wěn)定的局勢,戈迪默作品的另一個關(guān)注點是關(guān)于有缺陷的家庭關(guān)系及子女對父母的背叛,尤其是女兒對有控制欲的母親的背叛。從狹義上理解,子女對父母的背叛意味著孩子們從心理空間上離開母親的房屋、從家庭束縛中掙脫并適應(yīng)新的社會和政治秩序。從廣義上來說,母親的房屋也表示白人種族,所以離開母親的房子也意味著“離開白人種族的家園”( Cooke 11)。
逃難至黑人聚居地后,斯邁爾斯夫婦很難適應(yīng)新的生存空間,尤其是莫琳。由于不情愿接受黑人文化,也不樂意學習黑人語言,語言不通使交流出現(xiàn)問題,外界的信息也接收不到,莫琳開始遭到土著婦女的觀察和嘲笑,由原先的“凝視者”變成了“被凝視者”。而他們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卻不同,最終離開了母親的房屋,融入進了非洲土著人社區(qū)。作者在小說中將土著人社區(qū)塑造成一個霍米·巴巴所主張的“間質(zhì)空間”,在這個不同種族、階級、性別和文化傳統(tǒng)發(fā)生沖突、交融和相互趨同的交叉空間里,兩種或多種異質(zhì)文化既有沖突又有交融,最后趨向融合和一致。此處的“間質(zhì)空間”“并不是將具有對抗關(guān)系的兩者隔離,而是在兩者之間起到調(diào)停斡旋的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語言的模仿,或者說文化價值的模仿,已經(jīng)不再是被動的了,而是一種在混合狀態(tài)下所不可避免、不可或缺的手段了” (任一鳴 176)。 這表現(xiàn)在小說中斯邁爾斯夫婦的孩子們勇敢地擁抱異己文化,體現(xiàn)了和諧共存的理念和各民族融合的多元化未來的訴求。他們在土著人社區(qū)中找到了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和詩人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在《空間詩學》中所提出的“家屋”。巴什拉認為,“如果沒有家屋,人就如同失根浮萍。家屋為人抵御天上的風暴和人生的風暴。它既是身體,又是靈魂,是人類存在的最初世界”(巴什拉 31)。斯邁爾斯孩子們所找到的象征精神家園的家屋,是打破了民族隔閡堅冰后,自覺通過“間性協(xié)商”從統(tǒng)治者走向種族融合使者的精神自覺狀態(tài)。他們搖動的橄欖枝逐漸改變了由于地域的“移位”和文化上的“錯位”導致的邊緣化狀態(tài),完成了文化差異者之間的相互默認,也表達了作者對各民族平等的、民主的南非的期盼。
雖然孩子們?nèi)谌牒谌松鐓^(qū)的進程不一,但最終都完成了這一儀式。大兒子維克多經(jīng)歷的特權(quán)心理讓位給接納黑人文化的過程雖然比弟弟妹妹遭遇的艱難,但最終還是成為了非洲文明的兼容并蓄者。弟弟羅伊斯和妹妹吉娜比哥哥融入黑人社區(qū)更加容易。他們剛到村子就學別的小孩的樣子脫掉鞋子、穿得很少,幾天后吉娜就背著一個非洲人小孩進了棚屋。她與黑孩子們交朋友, 在爸爸和黑人之間充當翻譯,在非洲土著人的村莊里無拘無束。斯麥爾斯家的孩子們對南非方言的態(tài)度也與父母不同。如果說“講一種語言是自覺地接受一個世界,一種文化” (法農(nóng)25),這些孩子們不但學會說兩種語言,而且通過對多種語言的接受和使用融入了非洲土著人文化中。這表現(xiàn)在維克多以傳統(tǒng)非洲土著人的禮節(jié)從朱賴處接受禮物,“人們看到維克多輕輕地、嚴肅地拍了拍粘滿了玉蜀黍的粘乎乎的手,屈膝深深地鞠了一躬,用窩成杯狀的手掌接受了禮物” (Gordimer, Julys People 157)。在小說結(jié)尾,三個孩子全都以離開父母家并成為非洲土著人社區(qū)成員的方式背叛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在文化間質(zhì)中尋找新的文化動力的使者。可以預(yù)見,這些孩子在長大成人后,將成為黑人和白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因為他們已經(jīng)浸潤于另一個世界之中,他們也會為白人和黑人的融合和發(fā)展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
結(jié)語
本著“從本體論的、政治的和社會的以及個人的角度”來“研究人的生存狀況”(傅正明譯 6),納丁·戈迪默的作品承擔著“雙重職責:對社會,對寫作本身”(Gordimer, The Essential Gesture 285)。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神圣的歷史使命感使她的作品充滿了人道主義的終極關(guān)懷,傳達了她對社會變革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的思索,對人類苦難的關(guān)注和人類前途命運的深切擔憂。時至今日,南非政治局面大為改觀,與當年作者筆下的境況大不相同,但其小說的藝術(shù)魅力并沒有因此稍減,因為她寫下的是非洲痛苦抗爭的壯麗史詩,將與非洲永存。況且非洲人民在后種族隔離時代,仍然面臨著《朱賴的族人》以前瞻性的視角所審視的種族問題。通過假想的空間景觀置換導致的顛覆、易位、錯位和建構(gòu),戈迪默讓人們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南非的種族隔離和沖突,不僅使被殖民者黑人深受其害,也使生活在南非的無辜殖民者后裔和白人成了殖民主義的替罪羊。因此,和諧種族生態(tài)的建構(gòu)是一個雙贏的舉措。戈迪默在這部小說里所描寫的種族和解和種族融合雖然是虛構(gòu)的,但是為南非此后的種族大和解起到了思想啟蒙的重要作用。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加斯東·巴什拉:《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2017。
[Bachelard, Gaston.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Trans. Gong Zhuojun & Wang Jinghui. Beijing: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2017.]
Clingman, Stephen. The Novels of Nadine Gordimer: History from the Inside. London: Allen & Unwin Publishers Ltd., 1986.
Cooke, John. The Novels of Nadine Gordimer: Private Lives/Public Landscapes. Baton Rouge and London: Louisiana State UP, 1985.
弗朗茲·法農(nóng):《黑皮膚 白面具》。萬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Fanon, Frantz. Black Skin, White Masks. Trans. Wan Bing. Nanjing: Yilin Press, 2005.]
傅正明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四人談?!短煅摹?(2002):4-13.
[Fu, Zhengming trans. “Four Nobel Laureatess Discussion.” Skyline 3 (2002): 4-13.]
Gordimer, Nadine. Julys People.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1981.
---. The Essential Gesture: Writing, Politics and Places. New York: Alfred A. Knope, Inc., 1988.
Head, Dominic. Nadine Gordimer.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4.
任一鳴:《后殖民:批評理論與文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Ren, Yiming. Post Colonialism: Critical Theory and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Smith, Rowland. Critical Essays on Nadine Gordimer. Boston: G. K. Hall & Co., 1990.
Wagner, Kathrin. Rereading Nadine Gordimer.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P, 1994.
楊欣欣、杜明業(yè):論小說中的地理空間建構(gòu)。《社會科學家》6(2011):140-143。
[Yang, Xinxin and Du Mingy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ospatial Space in Novels.” Social Scientist 6 (2011): 140-143.]
責任編輯: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