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照
山區(qū)孩子六七歲的時候,還不會砍柴。但見“勤”思齊,他們會跟著稍大一點的哥哥姐姐們?nèi)グ宜舍槨?/p>
村莊前后都是山,最顯眼的是松樹。它們與清風白云嬉戲,是山上的巨人。雖然一年四季都郁郁蔥蔥,但不時也會有松針落下。尤其到了深秋,樹腳下會積起一層厚厚的棕紅色松針,多的地方松軟得像鋪了棉褥一般。另外,山上到處是白櫟柴,一到秋天,滿山都鋪滿白櫟柴那寬大的黃葉。它們與松針編織在一起,成為大山一件最暖和的花衣。
這時候,孩子們一個個拿著竹籃出發(fā)了。他們臉上掛著鼻涕,腳上穿著破鞋,像一只只剛出殼的小雞一樣,小心翼翼地走上山來。
到了山上,一放下竹籃,他們就俯下身子,伸出雙手用手指頭耙著松針,將它們集成一堆,再抓起松針往竹籃里放。大一點的孩子帶毛竹扁擔。毛竹扁擔有兩個彎頭,一端一個。用毛竹扁擔的彎頭耙柴葉,速度很快。不用彎腰,雙手握著扁擔用彎頭從四周往身邊一耙,松針柴葉就會圍成一堆。然后兩手一夾,孩子們就能將一大疊松針放入竹籃。
孩子的手是嬌嫩的,耙松針時被荊棘刺破手指是常有的事。但對他們來說,這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他們不但不會哭,反而能自行處理傷口:拔出荊棘,壓住傷口止血,血止住了就可以繼續(xù)干了。
松針柴葉很蓬松,沒放多少,竹籃里就滿了。孩子們會彎下整個身子用力將松針壓緊,再繼續(xù)往里面放。如此反復幾次,當松針已裝滿竹籃且不能再壓緊的時候,孩子們凱旋而歸了。他們臉上汗跡道道,似暴雨后山上的山澗;膝蓋處土痕累累,像在褲腿上鑲上了兩個黃色的圓圈。
裝滿松針柴葉的竹籃與孩子相比,簡直是龐然大物。它們有的被孩子們手挽著,有的被扁擔斜挑著,有的被兩人抬著,就這樣被運下了山。那場景跟螞蟻搬家是那么的相似。
燒飯的時間到了,母親手抓一大把松針,用火柴一點,放入灶里?!班亍钡匾幌拢c著的松針柴葉燒得特別旺,它們引燃了添加的柴木,使灶膛里一下亮了起來,也熱了起來?;鸸庹罩赣H的笑臉,紅撲撲的。她對我說:“不要小看松針,沒它還真不能讓柴燃燒起來?!?/p>
映著熊熊的灶火,孩子們在母親旁邊跳起舞來。(圖/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