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茗
剛到倫敦,我最不適應的既不是一日三場雨,也不是難吃的英國餐,而是倫敦的時間。這大概是因為大雨也好,漢堡也罷,若不喜歡,都可以躲一躲,唯一躲不掉的是籠罩著這座大都市且全民執(zhí)行的時間。
最初讓人體會到這種時間上的差異的是快遞服務(wù)。
在國內(nèi),在高效有序的快遞小哥的幫助下,時間成了可以任意截取的對象。雖然“地球是平的”,但并非所有地方的時間都如此馴服。就拿覆蓋全球的亞馬遜來說吧,習慣了上海亞馬遜的我在倫敦第一次下單,便體會到了其中的詭異?!芭杉焙汀暗诌_”之間只有短短五毫米的距離,你卻無從琢磨出究竟代表多少小時。等著快遞敲門,成為一樁一周乃至更長久的事。直到我終于意識到,這是水土不服的時間觀在作祟,于是下單后干脆“忘記”。等我忘得差不多了,突然收到快遞,幸福指數(shù)明顯上升。
等再多住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并非倫敦的快遞小哥懶惰,而是整個城市似乎是商量好了,都在執(zhí)行一種“不一樣”的時間分配,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購物時間的嚴格規(guī)定。
倫敦的大型百貨商店一律晚上八點關(guān)門,小一些的五六點就打烊。我住的地方臨近最著名的露天市場,打出的廣告是“來倫敦的最后一站”。可即便是在這里,每天下午過了四點半,小販們就陸續(xù)收攤走人,多一刻也不愿意停留。每當站在清冷的大街上,我便會想這樣的“倫敦時間”究竟把人們趕去哪里了呢?
也許是家里?!盁o處消費、必須回家”的律令把人們趕回了餐桌前。無論工作如何繁忙,人們必須回家自給自足。
也許是音樂廳和劇院。購物的誘惑在夜晚被攔腰斬斷,不愿回家的人們總是把劇院和音樂廳擠個爆滿。更何況比起百貨商店的標簽,文化演出的票價要可親得多。
而在所有趕著回家、趕著聽音樂、看演出、蹭講座的人流中,也許就有亞馬遜的快遞小哥、餐廳的大廚、露天市場的攤主……
在倫敦,普通人到底有多少經(jīng)濟能力和閑適心情去感受這座城市,從來都是需要打問號的事,但至少“倫敦時間”給了他們一種特別的保證,使之擁有一段可以自己做主的時間。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