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改正
小學時,每年春學期開學前,我都會到外婆家小住一陣。那時候去外婆家要一個人走長長的山路,但我并不覺得害怕,因為心中充滿憧憬。外婆很會做菜,稀飯熬得尤其香,不配小菜我都能吃好幾碗。何況,村前還有一片大曬場,在兒時的我的眼里,可以用廣闊來形容它。除了秋收,曬場上可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春種前搭臺表演的戲班子、農(nóng)閑時放的電影,都是可以吸引全村出動的。我會在第一時間扛條長凳子,占一個好位置,陪著外婆一起歡歡喜喜地看戲。孩子們繞著曬場跑,連村里的黑狗黃狗們也興奮地伸舌頭,大口喘著氣。
外婆喜歡我,這是人盡皆知的。她聽說未開口叫的公雞仔最有營養(yǎng),每次去,都要為我殺一只。這都是讓我一個人吃的。外婆總是笑呵呵地在一旁看著說,整個吃下去,營養(yǎng)才是完整的。
那一個春日,曬場上空飛滿了風箏,我吵著也要。外婆為難了,她不會做。她一輩子都在地上,從未有過飛翔的念頭。時隔多年,我體會到了外婆的為難。現(xiàn)在想來,那時候的自己真是不懂事。
外婆拉著我去曬場。天上飄著各色的風箏,它們越興高采烈地舞動,就越發(fā)引起我的委屈。又有人在放了,只見一個人遠遠地牽著線,一個人扶著風箏,喊著“放——”牽線的人高舉著手,使勁兒跑,風箏跌跌撞撞、載浮載沉,幾次后終于扶搖直上了。外婆指著天空對我說,其實放風箏并不好玩,看看就好。我就撒野了,說她是因為自己不會做才這樣說的。
外婆的生活很辛苦,她不能一直陪我,我就一個人看風箏、想風箏,幻想有一天自己能擁有一只綢布的大蝴蝶風箏,跑啊、笑啊,看著它在空中展翅,感受著用手拉緊線的快感。然而,我卻只能看,因為我知道,凡是外婆能給的,我不哭她都會給我。孩子們的風箏是在城里買的,她無能為力。我只好一個人站在風箏底下,仰望、幻想。
忽然有一日,外婆拿出一只“風箏”,它竹子骨,身體是用過年的對聯(lián)糊的。雖然不是我最想要的,但它畢竟也是風箏,我還是欣喜欲狂的。她似乎有點不好意思,說:“我們?nèi)シ棚L箏吧!”
我確信對所有的動作都爛熟于心,并且操作絕對規(guī)范,但外婆的風箏始終沒有飛起來,它尷尬地在曬場上拖著,許多孩子都大笑起來。我狠狠地踩踏著它,不顧外婆的傷心和尷尬。那一刻的我肯定看起來非常不可愛,因為外婆呆呆怔怔地看著我,不哄我也不說話。
幾天之后我就回城上學去了,外婆托小姨帶來口信,說她做了一個綢布的大蝴蝶風箏,并且和我小舅試過,飛上天了。我隨便答應(yīng)著,卻沒有再回去。隨著年紀的增長,我有了許多新伙伴,日子越來越充實,春天的時候就不再去外婆家了。外婆于是來看我,可我總一吃過飯后就出去和伙伴們玩耍,并不怎么陪她說話。再后來學業(yè)加重,外婆知道我真的沒有空閑了,就再也沒來看望過我。
中學的時候我得到噩耗,外婆去世了。我是一路哭著回去的,因為我知道,當自己在村口大喊一聲“外婆”時,再也沒人遠遠地應(yīng)和我,微笑地迎接我了,再也沒有人無條件滿足我的無理取鬧了。
外婆給我留下一個沉沉的、泛黑的不銹鋼勺子,一個桐油漆過的油光可鑒的小板凳,還有那只不再鮮艷的綢布風箏,這些都是我小時候的印記。我坐在石門檻上,第一次感到痛徹肺腑的無力、無助。我的耳邊忽然響起一句俗話:“外婆養(yǎng)外甥,如同放風箏;風箏斷了線,不見外婆面。”外婆淡然的笑容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她是知道我遲早會像風箏一樣飛走的,可是她對我的愛又怎么會因為知道結(jié)局而有所保留呢?
那只綢布風箏終究沒有飛起來過。它在我的屋頂梁上漸漸衰老,但永遠提醒著我,應(yīng)當如何愛人和被愛。
本文通過風箏的故事展示了外婆對“我”無私、深沉的愛,也表達了“我”對外婆的懷念。請說說你對“應(yīng)當如何愛人和被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