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層空間,入門玄關旁是開放式廚 房和餐廳空間,一側落地門外是一個大陽臺,開 闊的空間令陽光和空氣在這里自由流動。
設計師Tilman Thurmer和太太與女兒在家里。 Tilman坦言,結婚育女后,自己的設計也變得更 為親切與柔和,一旁活潑的女兒卻調皮地說,自 己最喜歡的顏色是黑色。
“我并沒有完全搬回柏林?!痹O計師Tilman Thurmer在整個采訪中對此強調了數(shù)遍。 的確,每3周在上海以工作為重心的生活,以及每3周在柏林以家庭為重心的生 活,被他實現(xiàn)得高效且順暢,同時也明確、清楚地展現(xiàn)了他的雙城生活。
2006年,Tilman因為工作來到了上海,沒想到隨后他就決定搬來這里定 居。不過不同于多數(shù)活躍在生活便利的舊時法租界一帶的老外,他把自己的辦 公室設在位于市郊寶山地區(qū)的玻璃博物館內,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家 則位于浦東。這兩點之間對于很多人來說是頗為頭痛的通勤距離,對Tilman不 僅毫無問題,反而讓他更能集中精力在工作之中。這個不愛喝酒、不愛社交的德國人,似乎 對于“距離”有著特別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這種運用“距離”的能力在他和中國太太結婚,又喜獲女兒之后更彰顯了出來。他做出 了大膽的決定:將母女倆送回自己的家鄉(xiāng)柏林生活,自己則留在上海繼續(xù)工作。在柏林,他 在自己從小長大的街區(qū)里,找到了一棟建于1929年、即使在德國也很罕見的包豪斯風格的老 建筑。這里吸引他的不僅是建筑本身特別的結構,還有近在咫尺的一片安靜的森林。“我們在上海居住了多年,那里到處都是人,所以選擇柏林新家時,我們希望從窗戶看出去,除了 樹和天空,其他什么都沒有!”當了解到建筑的屋頂能夠獲得建造許可,從而實現(xiàn)他們住在 “最頂層”不受干擾的愿望后,他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片特別的“土地”,猶如開辟新大陸 般從零開始打造自己柏林的家。
“這一定是一個充滿生氣、有很多綠植、適合孩子的家?!碑斀ㄖ熀透赣H兩種身份交疊 時,Tilman對自己家的要求也就格外清晰。他用木質結構將這個屋頂上的家打造為兩層,以 白色統(tǒng)一整個空間。大約100平方米的一層是一家人的主要活動區(qū)域,包括客廳、廚房等,還 連接了一個戶外大陽臺。Tilman和太太特別挑選了諸如日本楓樹等適合柏林當?shù)貧夂蛴志?有豐富四季變化的植物。自嘲不擅長照料植物的Tilman還細心地為樹木安裝了自動澆灌系 統(tǒng)。作為閣樓的二層則屬于他們的女兒,這里既能培養(yǎng)女兒獨立自處的能力,同時特別設計 的裝有玻璃地面的一端可以讓Tilman和太太在家中任何地方隨時觀察女兒的情況。顯 然,整個家的空間設計也折射出Tilman善于把控的“距離”感:兩個樓層具有間隔,又 相互連接。間隔使得整個開放的空間整潔干凈,連接則讓家人在家中不同的位置能互 相照應。Tilman還在家里西南朝向的位置特別設計了以玻璃墻構成的半邊斜面,令光 線和空氣在整個室內自由流通。戶外目及之處全是郁郁蔥蔥的綠色,自由而平靜。在 “中看”之余,這個家也相當“中用”。屋內裝置了智能空氣流通系統(tǒng),它會根據感應器 自動調節(jié)自然光的射人、雨天窗戶的閉合、冷熱空氣對流等。
主人:Tilman Thuirmer,上海協(xié)調亞洲設計 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上海玻璃博物館 園區(qū)設計總監(jiān)及副總裁,他擅長為專業(yè)博 物館、展覽、零售、餐飲酒店等項目設計創(chuàng) 造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環(huán)境。他于2004年與 他人聯(lián)合創(chuàng)立協(xié)調柏林設計工作室,2009 年從柏林移居上海。
西南朝向的部分是以玻璃墻構成的 半邊斜面,滿足了室內采光充足的需求。斜面下 剛好放下HAY的書桌和Thonet的古董工作椅。 Tilman有時會在這里處理工作。他的身后就是 開闊的客廳。這種隔而不斷的家庭空間設計讓 他可以隨時和家人相互照應。下圖客廳里的墻 燈出自FLos,地上鋪著粉色的土耳其古董地毯。 沙發(fā)墻上掛著德國漫畫藝術家Reinhard Kleist 的作品,展現(xiàn)了在1980年代,澳大利亞歌手Nick Cave在自己最喜歡的柏林酒吧待了一宿后.于 清晨走回家的場景。這件作品對于經歷過柏林 墻倒塌的Tilman來說別有意義,也是他叛逆青 少年時代的美好回憶。
1.在廚房一側放著一把由Nendo設計的椅 子,椅背部分巧妙地分為獨立的四個部分.在實 用之余也富有趣味。墻上掛著柏林藝術家組合 Various&Gould的作品Niemand(《無人》)。2.整 個空間采光極好,連洗手間都敞亮舒暢。3.玄關處 的《星球大戰(zhàn)》中機器人R2-D2的卡通形象是太太 “欽點”的,作為家的守護者。而Tilman自己是宮崎 駿的粉絲。
家中有不少帶有夫婦倆家鄉(xiāng)和共同記憶元素的物品,同時還有一些頗具上海風格的裝 飾。Tilman又令我們大吃一驚:原來有不少家具和物件都是他在每隔3周的兩地飛行中,用行 李箱一點一點搬來的!看著從求婚地柬埔寨吳哥窟帶回的佛像、瑞士設計師從用上海老房子 上拆下的舊木板做成的桌子、利用舊地毯回收羊毛再織的土耳其地毯……Tilman有感而發(fā): “設計自己的家和其他設計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家并不是被‘設計的,而是跟隨家中的人 慢慢成長的。家里的每一件物品對我們來說都具有特殊的意義?!?/p>
對于其他物件的處理,Tilman則相當自律。“在我們家有一個規(guī)矩:一旦買來新的東西, 就要處理掉舊的東西。例如要買一雙新鞋,是因為它可以替代一雙舊鞋,而不是增加一雙鞋 子。”對于女兒,他也同樣要求,不能太過依賴物質,例如不玩了的玩具要捐贈給慈善機構。 “我很喜歡貓,也一直養(yǎng)貓。貓咪需要定期梳毛,扔掉梳下來的毛球。在我看來,舍棄無用的東 西就和扔掉毛球一樣,這是一個對生活凈化的過程,讓生活變得簡單?!?/p>
當我們好奇為何選擇3周作為往返兩地的周期時,善于把控“距離”的Tilman告訴我們: “兩周太短,身體和精神容易疲勞。4周及以上又太長,對工作和項目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3 周是幾乎完美的間距,還可以契合圣誕節(jié)、春節(jié)等節(jié)日以及孩子的開學等事宜?!比缃?,回到 上海,Tilman幾乎處于24小時都在工作的狀態(tài),而一旦飛到柏林,他就切換頻道,全身心地投 入家庭:每天接送女兒去幼兒園,帶她打籃球、看比賽,與太太一起分享自己飛行帶來的紹興 酒、辣椒醬、太太老家東陽的堅果、丈人和丈母娘親手做的米粉……“這樣的切割反而更適合 我。我不喜歡一會兒很興奮、一會兒又很有壓力的生活。我希望生活是簡單的,周圍的一切都 簡單、清晰?!盩ilman對于“距離”幾乎完美的把控也許便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