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若虛
利用2005-2013年中國對86個國家的數(shù)據(jù),運用最小二乘法檢驗國際貿易中的引力模型是否適用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結果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不完全遵循引力模型。其中中國的人均GDP對于對外直接投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距離對于對外直接投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東道國的人均GDP對于結果影響不顯著。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引力模型 貿易開放度
引言與文獻綜述
伴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Outward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OFDI)發(fā)展迅速2012年中國成為位居美國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投資國,OFDI創(chuàng)紀錄的實現(xiàn)了878億美元年,中國累計實現(xiàn)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6.8%繼續(xù)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中國OFDI的快速發(fā)展逐漸改變了長期以來以FDI和對外貿易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格局,OFDI已成為中國開放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對外直接投資的主流文獻主要研究發(fā)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H-K理論框架認為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跨國公司在國外投資建廠是為了發(fā)揮其“壟斷優(yōu)勢”。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強調了國際生產的所有權優(yōu)勢、內部化優(yōu)勢和區(qū)位優(yōu)勢。對外投資的三種動機是提高效率、擴張市場和戰(zhàn)略資產。而對于投資國的選擇一般是工資低(成本優(yōu)勢),人口多收入高(市場優(yōu)勢)或者法制健全(制度優(yōu)勢)。在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當下,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有了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引力模型廣泛地用于研究雙邊貿易流量,但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國際貿易理論的不斷發(fā)展,理論界又掀起了對引力模型實證和理論研究的高潮(史朝興等,2005)。Tinbergen(1962)和Poyhonne( 1963)最早將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國際貿易量。他們認為一國向另一國的貿易流量規(guī)模與它們各自GDP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反比。后續(xù)的研究中又加入了其它變量如人口(Linnemann,1996)、匯率(Bergstand,1985)、是否同屬一個經濟組織(Bergstand,1989)、是否擁有共同邊界(盛斌,2004)。雖然引力模型在解釋國際貿易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因其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使其作為政策分析工具的功能經常受到質疑。而利用引力模型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就更缺乏理論和實踐上的支撐。
以往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動因研究中有時直接套用國際貿易中的引力模型。中國較早使用引力模型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關稅水平、匯率和政策變量對中國吸引FDI具有正的顯著影響,而中國的開放程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對中國吸引FDI具有負的顯著影響(丁輝俠等,2005)。涂艷(2006)利用引力模型對區(qū)域經濟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效應做了定量分析。貿易引力模型還被用來分析企業(yè)層面對于東盟直接投資的區(qū)位問題,分析表明經濟規(guī)模、雙邊貿易量和空間距離等是影響粵商企業(yè)投資東盟的重要因素,東盟各國因對廣東的投資引力系數(shù)不同被分為強引力型、次強引力型和弱引力型三類(邵學言等,2009)?;诿绹鐕救蚪洜I規(guī)模數(shù)據(jù),利用擴展的引力模型估計了中國在美國對外投資的地位,結果表明美國對華投資總體仍顯著低于模型的預測水平,而在制造業(yè)內,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卻高于“正?!彼剑ㄊY殿春等,2011)。引力模型也被用來研究中國對其他國家的OFDI的區(qū)位選擇,檢驗表明中國OFDI有市場、資源和戰(zhàn)略資產尋求動機,距離對中國OFDI有負面影響,東道國制度對中國資源尋求型OFDI有顯著影響(蔣冠宏等,2012)。引力模型還被用來研究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對于中國OFDI的技術動因的調節(jié)問題,得到了制度對于技術導向型OFDI的具體關系,高技術水平國家經濟制度水平促進了投資而政治制度抑制投資,低技術水平的國家其經濟和政治制度越差越有利于中國OFDI發(fā)展(饒華,2015)??梢钥闯鲆δP驮谥袊鳲FDI的探究中得到了充分應用,模型沒有被證明,本文將嘗試證明其在中國OFDI中的適用性。
理論分析與假設
引力模型中兩國之間的貿易額與兩國的CDP成正比而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將貿易額改為直接投資,就是將引力模型應用于對外直接投資分析。
中國對外投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母國的人均GDP體現(xiàn)了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也就越有能力投資于他國,利用他國的資源來發(fā)展本國的經濟。
H1: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中國的人均GDP成正比
東道國的人均GDP常被用作其市場大小的指示變量,一般而言,市場越大,越容易吸引市場導向型的直接投資。同時較高的人均GDP通常意味著更好的科技和制度水平,這些都有利于OFDI的發(fā)展。
H2-1: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人均GDP成正比
另一方面,東道國的人均GDP較低的國家與中國發(fā)展狀況更為類似,進入的成本較低,從這個角度東道國的人均GDP低有利于中國對其直接投資。
H2-2: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人均GDP成反比
H2-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人均GDP關系不顯著
母國與東道國距離越近越有利于兩國的生產要素流動,其中就包括了資本這一生產要素,因此距離越近越有利于OFDI的發(fā)展。
H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兩國的距離成反比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fā)展還和東道國的開放程度有關,東道國的經濟越開放,越有利于資金的流動和貨物貿易的流通。
H4: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東道國的
開放程度成正比。
模型設定與變量說明
(1)模型設定
本文使用了最小二乘法對于引力模型是否使用于中國對外投資進行了檢驗。使用的模型類比國際貿易中的引力模型,以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為因變量,而東道國與母國的GDP以及兩國之間的距離作為自變量,用東道國的開放程度作為控制變量。線性回歸的模型如下:
ofdi=c0+c1*pgdp+c2*cpgdp+c3*tra+c4*dis
(2)變量說明
ofdi表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shù)額,pgdp和cpgdp分別表示東道國與中國的人均GDP,tra表示東道國的貿易開放程度,用其進出口貿易總額的GDP占比表示,dis表示東道國與中國的距離,用人門加權的實際距離表示。其中ofdi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歷年對外投資統(tǒng)計公報,人均GDP和貿易開放程度數(shù)據(jù)來源于世界銀行,兩國間距離數(shù)據(jù)來源于CEPII的地理與距離數(shù)據(jù)庫。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對于人均GDP和距離都采用了對數(shù)值。
模型檢驗與結果分析
面板數(shù)據(jù)回歸通常有混合OLS、固定效應、隨機效應、最小二乘法等。本文采取了最小二乘法,因為處理結果顯示沒有顯著的自相關問題,因此沒有用廣義最小二乘法。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中國的人均GDP對數(shù)值顯著正相關,與H1相符合。而東道國的人均GDP與對外直接投資沒有顯著聯(lián)系,驗證了H2-3。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距離和對外投資呈現(xiàn)了顯著的反比關系,符合H3的假設。東道國的開放程度與吸引中國直接投資之間也有顯著的正比例關系。上述四個影響因素除了東道國的人均GDP外,其余的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
從圖二中可以看出這個回歸分析的擬合優(yōu)度較好,F(xiàn)統(tǒng)計量顯著,AIC值較小,DW值顯示沒有嚴重的自相關,故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是沒有問題的。
結論
本文采用2005-2013年中國對86個國家的OFDI數(shù)據(jù),通過最小二乘法研究了貿易引力模型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適用性。結果表明引力模型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引力模型要求的兩國經濟規(guī)模的吸引力只有母國既中國的影響正向且顯著,而東道國的經濟規(guī)模對于中國投資沒有顯著的影響。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距離對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有負向的顯著影響,這一點和引力模型以及之前的研究相一致。
雖然引力模型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模型本身套用了國際貿易中的貿易引力模型,并且在國際貿易中就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于中國對外投資中的研究就更加有待商榷,本文驗證了東道國的經濟發(fā)展程度對于吸引中國投資沒有顯著影響,其余部分都和前人的研究相符合。如果查看中國投資的具體數(shù)據(jù),可以觀測出中國對外贏接投資和中國的GDP有很大的相關性,而和東道國之間卻聯(lián)系不大。其中原因一部分是國企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量中占了半蹙江山,對外投資時會受很大的政治因素影響,由此造成了對東道國的經濟相關性減弱,當然與中國的經濟無論是私企還是國企都有很大的相關性。
[1]史朝興、顧海英、秦向東: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中應用的理論基礎研究綜述,南開經濟研究2005年第2期。
[2] Tinbergen, J.Shapingthe worldEconomy: suggestion for anInternational Economy Policy[M].NewYork: The TwentiethCentury Fund,1962.
[3]Bergstrand, J.H.The Gravity Equationin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Empirical Evidence[J].Review ofEconomies and Statistics, 1985,,67474 - 481.
[4]丁輝俠、馮宗憲:正式與非正式制度對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一一以引力模型為基礎的實證分析,財貿經濟2005年第12期。
[5]涂艷:基于引力模型對區(qū)域經濟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效應實證分析,當代經理人,2006年第13期。
[6]邵學言、陳靜寧、馮賀喜:粵商企業(yè)對東盟投資創(chuàng)業(yè)的區(qū)位選擇一一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廣東商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蔣殿春、張慶昌:美國在華直接投資的引力模型分析,世界經濟2011年05期。
[8]蔣冠宏、蔣殿春:中國對外投資的區(qū)位選擇:基于投資引力模型的面板數(shù)據(jù)檢驗,世界經濟2012年09期。
[9]饒華:技術動因、制度調節(jié)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一一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