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彩霞
摘 要 著眼于小麥新品種展示實驗問題,針對山農(nóng)20、陜139、新麥26、宿553、渦麥8號、皖科06290、偃展4110(CK)等品種進行試驗,分析各小麥新品種的綜合性能,得出具體的實驗報告。經(jīng)過試驗,山農(nóng)20、新麥26、陜139、宿553、偃展4110(CK)適合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推廣使用。
關(guān)鍵詞 小麥;新品種;展示實驗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9.095
為了更好地搞好小麥新品種的實驗工作,在結(jié)合小麥新品種的適應(yīng)性和豐產(chǎn)性以及抗逆性特點篩選出來幾種新的小麥試驗品種進行試驗,相關(guān)的實驗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及試驗設(shè)計
供試品種包括山農(nóng)20、陜139、新麥26、宿553;其中春性品種有渦麥8號、皖科06290、偃展4110(CK)。
各品種均屬于一次性重復(fù),種植面積在333.5 m2,對比各品種的綜合性能。
1.2 栽培管理
前作是大豆,種植土質(zhì)為砂漿黑土。基肥:2012年10月12日667 m2施尿素15 kg、磷酸二銨20 kg、氯化鉀7.5 kg。整地:10月12日施肥之后犁一遍旋兩遍。播種:10月14日播種品種為半冬性小麥品種,10月21日播種品種為春性品種。除草:11月14日和3月5日共進行化除兩次。追肥:2月10日667 m2追加施尿素10 kg。病蟲害防治:4月25日和4月30日采用氧化樂果、多·酮防治蚜蟲和赤霉病及白粉病共兩次。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氣象因素對小麥品種的影響
秋種時期土壤墑情比較好,小麥出苗狀況較之整齊,基本沒有出現(xiàn)苗壟斷現(xiàn)象。10月的日平均溫度基本控制在16.3 ℃,此時小麥的出苗率比較快。11月之后日平均氣溫升高至12.1 ℃,相較于往年高出2~3 ℃,對于小麥分蘗更為有利。自12月9日開始出現(xiàn)降溫,氣溫逐漸降到0 ℃以下,此時小麥逐漸進入越冬期,相較于往年提前7 d。10月到12月8日一共降雨99 mm,土壤墑情比較好,同時對于幼苗的長勢也比較好,此時越冬前的凍害相對就輕一些。第二年1月時溫度基本持平,土壤墑情較為適宜,即便在日照較少一些,氣溫持續(xù)性偏低,因為前期的麥苗的情況較好,此時低溫寡照天氣對于冬小麥則影響不是很大,但在生育期控制上卻比往年要推遲一些;2月的氣溫相較于往年或常年偏低1~2 ℃,之后總情況使得小麥的返青時間比較晚一些,且穗數(shù)比較多或者是偏多。在月內(nèi)出現(xiàn)了幾次寒潮天氣,但在越冬返青的過程中此時小麥的抗寒能力相對較強,因此也就并沒有對小麥造成多大影響。3月相比較于往年氣溫控制基本持平,土壤墑情比較適宜,即使上旬的氣溫狀況持續(xù)型比較低,且日照比較少,但因為前期麥苗的長勢情況較好,此時低溫寡照對于小麥的生長并沒有多大影響,但其生育期較常年推遲一些。4月溫度會高出2~3 ℃,這樣的氣溫對于小麥的抽穗極其有利。5月天氣以晴好為主,并且光照也比較充足,氣溫相對偏高一些,即便降水量比較少,但由于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旱情且前期土壤墑情比較好及后期的小麥需水量并不大,所以其氣候條件在整體上來說更有利于小麥籽粒的灌漿以及產(chǎn)量
的形成。
2.2 半冬性品種
1)山農(nóng)20。2012年度667 m2產(chǎn)量達到551.1 kg,比對照增產(chǎn)10.5%,居展示品種的第一位;半冬性以及幼苗半匍匐,中晚熟,株高基本在85 cm左右,且株型比較緊湊,旗葉上沖,葉色處于深綠色,兩極的分化比較快,并且抗寒性也比較強,分蘗能力強,成穗率也高;莖稈的彈性比較好,且其抗倒伏能力比較強,熟相也好;穗層比較整齊,穗呈長方形,白芒、白殼及白粒,籽粒呈現(xiàn)半硬質(zhì),且比較飽滿,其豐產(chǎn)性以及穩(wěn)定性相對來說都比較好,可以進行大面積推廣生產(chǎn)[1]。
2)新麥26。該品種年度均667 m2產(chǎn)量達到520.3 kg,
比對照增產(chǎn)4.3%,居于第八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且中早熟,株高基本在78 cm左右,株型比較松散,且葉片短而寬,綠色,旗葉平舉,抗寒性能比較一般,兩極分化的速度比較快;分蘗力則中等水平,成穗率也比較高;莖稈的彈性比較好,且其抗倒伏能力也比較強,熟相也比較好,穗層比較整齊,且穗子也比較勻稱,處于近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居于半硬質(zhì),同時也比較飽滿,其穩(wěn)產(chǎn)性能較好[2]。
3)陜139。該品種年度平均667 m2產(chǎn)量在492.5 kg,比對照減產(chǎn)1.3%,居于第11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在80 cm左右,此時株型比較松散,其葉片呈現(xiàn)深綠色,旗葉平展,干葉尖,抗寒性能比較好,兩極分化比較快;且分蘗力也比較強,同時其成穗率又比較高;莖稈的彈性比較好,且抗扶能力比較強;穗層相對來說也比較整齊,穗子長勢勻稱,呈近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其籽粒角質(zhì)比較飽滿,并且豐產(chǎn)性能和穩(wěn)產(chǎn)性能也比較好,可以大面積推廣種植。
4)宿553。該品種年度667 m2產(chǎn)量達到548.6 kg,比對照增產(chǎn)10%,居于第二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在84 cm,且株型比較緊湊,葉子細長,呈深綠色,旗葉較為短小、上沖;其抗寒性能比較一般,且兩極分化比較慢;分蘗力處于中等狀態(tài),成穗率也比較高;莖稈的抗倒伏能力較強一些,且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zhì),該品種豐產(chǎn)性及穩(wěn)定性都比較好,可以大面積進行推廣種植[3]。
2.3 春性品種
1)渦麥8號。該品種年度平均667 m2產(chǎn)量526.4 kg,比對照增產(chǎn)2.3%,屬于弱春性;幼苗呈半匍匐,株高達81 cm,且株型比較松散,葉色呈深綠色,旗葉平展;其抗寒性能比較一般,并且又兩極分化快;其抗倒伏能力比較一般,熟相也比較好;穗層整齊,穗子長勢比較勻稱,呈現(xiàn)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都呈現(xiàn)半角質(zhì)。但其豐產(chǎn)性能相對較差。
2)皖科06290。該品種年度均667 m2產(chǎn)量529.8 kg,比對照增產(chǎn)3.0%,屬于弱春性;幼苗半匍匐,其株高
80 cm,且株型比較松散,葉色呈現(xiàn)深綠色,旗葉比較寬,上舉;同時其抗寒性能也比較好,兩極的分化比較快;抗倒伏能力也比較強,熟相屬于中等水平;穗層不太整齊,穗子的大小也不太勻稱,其穗呈現(xiàn)長方形,長芒、白粒、籽粒都屬于半角質(zhì)[4]。
3)偃展4110。該品種年度均667 m2產(chǎn)量460.1 kg,株高75 cm,屬于弱春性,且早熟;幼苗比較直立,且抗寒性能比較好,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也高,兩極分化的速度又比較高,抗倒春寒能力則比較一般。品種田間綜合表現(xiàn)也比較一般。
3 結(jié)論
根據(jù)小麥新品種的各種性能推斷出適合內(nèi)蒙古氣候種植的品種有山農(nóng)20、新麥26、陜139、宿553、偃展4110(CK)。上述幾種小麥品種可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郭凌云,張桂花,劉鳳洲.晚播冬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2(1):45,60.
[2] 郭永生,朱淮芷,喬獻兵.小麥新品種對比試驗總結(jié)[J].安徽農(nóng)學(xué)通報,2008(17):135-136.
[3] 薛雙.7個玉米雜交品種在冀東生態(tài)類型區(qū)的綜合表現(xiàn)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3(11):76-77,81.
[4] 季志強,王占廷,李青松.河北省玉米聯(lián)合鑒定試驗結(jié)果與評價[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11(3):61-63.
(責(zé)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