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青海高原——廣袤的土地,美麗的草原;雄渾的高山,奔騰的江河;傳奇的故事,豪邁的詩篇,構成了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然而,青海由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諸多因素,導致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而讓這個地區(qū)從根本上告別貧窮的辦法,無疑是從教育著手。因為,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支柱。
十五年前一個金色的日子,第一所私立高中在西寧市誕生了,一下子吸引了眾人的眼球。彈指一揮間,學校走過了十五個春秋。十五年來,一大批學子從這里走出,實現了人生的夢想,找到了理想的歸宿……
“心底無私,胸懷寬闊,目光遠大,務求實效!”這是人們對袁照文校長的評價。
是的,袁照文,一個純樸的山東漢子,原是山東省重點高中曹縣一中化學教師,曹縣第一私立高中的創(chuàng)始人,從事公辦教育13年,成效顯著。在十五年前的一個黃昏,他的目光突然越過千山萬水,盯上了青海。然后,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車。
此前,袁照文了解到,青海由于教育基礎薄弱,尤其是優(yōu)質高中教育資源緊缺,導致很多家庭通過投靠親友,花費巨資借讀,參加省教育部門組織的省外高中班,有人統(tǒng)計,這樣的高中生每年多達幾千人。因此,他最強烈的心愿就是要讓青海的孩子們不必遠離青海,不必遠離父母,就能夠享受到山東的優(yōu)質教育。
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袁照文引進了從教40年、原西寧市學科帶頭人王忠善做名譽校長。
學校成立初期,只有4個教學班126名學生。從2003年起,憑借全新的教育模式,嚴格而科學的管理,很快發(fā)展到目前的28個教學班1410名學生,是西寧市民辦高中教育中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學校。
眾所周知,辦教育,一靠投資,二靠師資,三靠生源。說到生源,搞過教育的人士都深知內情,一流學校撇的是油花,二流學校撈的是肉渣,困難學校只能舀些湯湯水水勉強充饑,只有無學可上的孩子,才會極不情愿地把目光投向民辦學校。因此,民辦學校的生源五花八門,既有中考的落榜生,也有州縣的寄宿生,還有被人們稱為“銅里不去,鐵里不來”,放在家里令家長提心吊膽的“問題孩子”。對此,袁照文早有心理準備,他說:我們招來的也許是三流的學生,但我們很自信,因為我們擁有一流的教師、一流的管理。在這種認識的驅動下,西寧市第一私立高中將新生入學的第一個月確定為行為習慣養(yǎng)成強化月,無論學習成績好壞,無論來自城市農村,先培養(yǎng)好行為,養(yǎng)成好習慣。因為是寄宿制,學校實行六天工作制,每班學生不得超過45人,每天安排早晚自習,任課教師堅持跟班輔導;學生宿舍區(qū)由專職人員24小時值班管理。同宿舍的六名學生,便是一個小團隊,住宿和吃飯都在一起,目的是讓學生處于學校的管理視野中,讓尚未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學生沒有犯錯誤的機會。
春風化雨,新苗茁壯。十五年來,從這里走出的孩子的家長都深情地說:第一私立高中,為原來的后進學生,架起了一座奮飛的金橋。
如上所述,私立學校進來的大都是“三流的學生”,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就先慢了半步。然而,袁照文勉勵全體老師:“我們決不讓學子輸在起跑線上!”
怎樣讓起跑時就落后的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趕上去?袁照文依據山東辦學經驗,再結合青海實際,總結出了三條原則:1.幫助學生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2.針對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3.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堅持月考制,堅持跟班輔導,堅持分層教學,不搞題海戰(zhàn)術,作業(yè)當天完成,教師當面批改。
三條原則便是教學的三個支柱,很快捧起了西寧第一私立高中的輝煌——2004年,首屆30名學生參加高考,上線率100%,其中重點率20%,本科率60%;2005年第二屆46名學生,上線率100%;2006年第三屆97名學生,上線73人。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不讓學子輸在起跑線,教師是關鍵。因此,學校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從山東省中青年骨干教師中選拔而來,全部經過嚴格考核,自主招聘,一律按照“保留合格教師、淘汰不合格教師、重用優(yōu)秀教師”的用人原則,優(yōu)勝劣汰,能者多勞,多勞多得。通過評教、評學活動,每年表彰有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教師,對教學成績不突出的教師實行轉崗,對家長、學生不滿意的個別教師則直接辭退。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校一開始就實行了競爭機制,這既激活了教師的潛在競爭力,形成了“崗位靠業(yè)績、收入靠貢獻”和“創(chuàng)一流爭第一”的意識,也充分調動了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在競爭的條件下,全校教師沒有一個人在社會上從事家教活動。學校充分信任教師的從業(yè)品德和精神,教師上下班不打卡、不簽到,校長也從不檢查教師的教案和作業(yè)批改情況,讓教師在愉悅的人文信賴中專心抓教學。每個老師的心頭也都筑起了一個信念:決不讓學子輸在起跑線,這也成了每位教師拼搏的動力。
毫無疑問,大凡取得顯著成效的學校,都有著創(chuàng)新的管理。這個私立高中的辦學管理模式獨特——
首先是實行“兩級管理”。一是指學校實際存在的校級和中層這“兩級”,校級為決策層,中層為執(zhí)行層;二是指校級和中層只設正職一人,均不配副手。校長的決策、指令直接下達兩處室主任落實,以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減少干部間的推諉和扯皮?!皟杉壒芾怼弊畲笙薅鹊販p少了校級和中層干部的人數,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便于目標考核和獎勵;三是指學校所設學生處和教務處分工明確、責任清晰。
其次,在教學上,實施分層教學,實現差異發(fā)展。根據生源的狀祝,從2008年起分層開設高中“預科班”“普通班”和“精英班”。其中中考分數沒有達到普通高中分數線的學生編入“預科班”,學生進校后集中補習初中數、理、化、英四門課,直到具有學習高中課程的能力。這種“低起點,慢爬坡”的分層教學,很快將學生“網兜式”的殘缺不整的知識變成了“塑料袋”式的相對完整的知識儲備。中考成績達到普通高中線的學生編入“普通班”,按高中常規(guī)要求進行教學,強調“查漏補缺”。中考分數達到重點高中線的學生編入“精英班”,按高起點、大步走、突破常規(guī)要求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最終為學校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學校采取了極為嚴格的管理措施。學校制定了任何學生都不能觸犯的“四項制度”,俗稱“四條紅線”:學生在校期間不準抽煙喝酒;不準打架斗毆;不準談情說愛;不準夜不歸宿。為了執(zhí)行紀律,學校要求班主任老師、任課老師、處室主任當好宣傳員、督察員,保證學生人人皆知。學校每天組織專人對學生進行課堂、課間、飯后、午休、宿舍、食堂的檢查,不留空白。讓學生感到在校期間只要違紀就會隨時被查處并受到懲罰,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言行和舉止也在不斷提高。
詩人艾青說:為什么我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關于民辦教育,人們普遍存有偏見,認為辦學普及教育是幌子,追求經濟利益是目的。對此,有一組數據可以作有力回擊:為了回報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學校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從2005年起,資助西寧、海東、海北地區(qū)14名成績優(yōu)秀的貧困生,免除他們三年的學費、伙食費、住宿費、書本資料費共計36萬元。愛才若渴,是西寧市第一私立高中兩位校長的共同特點。2006年,王忠善校長到民和縣招生時,聽人介紹當年在民和縣中考第七名的學生李延平,因為家貧如洗無法繼續(xù)讀書,已經別人介紹到建筑工地去打工。王校長立即與袁校長進行了溝通,決定免去李延平的全部費用。當王校長滿面春風地將學校的這一決定告訴李延平的家人時,本想會看到歡呼雀躍的場面,誰知李延平的父母依舊滿面愁容。他們無奈地說,就是你們免了娃娃的學費,他上完高中能怎么樣呢?他考得上大學,我們可供不起大學生啊!袁照文聽后,果斷地說:李延平如果考上清華、北大,四年的學費我來承擔……像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西寧市第一私立高中還資助青海省回族、撒拉族救助會1萬元,西寧市聾啞學校1萬元。2007年,西寧市第一私立高中征得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后,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再資助特優(yōu)特困生40名,三年累計費用達到一百余萬元,目前已達到數百萬元……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十五年苦樂相伴,袁照文已經把全部的愛融入了青海高原的教育事業(yè),而這種愛,已經化作了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在愛心樹下,一個個學子奔向遠方,揚起了理想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