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9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公布了一部法律——《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這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帶有憲法性質的文件,共7章60條,鮮明地體現(xiàn)了民主、立憲、共和的思想,成為當時各省革命黨人效法的榜樣。一個新生的政權,在成立后僅一個月就公布這樣一部治國之法,確實令人驚喜。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個文件出自一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之手。他就是宋教仁。
宋教仁,字鈍初,號漁父,1882年4月5日出生在湖南桃源縣。他就像一團火,走到哪里就燃燒到哪里。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宋教仁流涕寫詩“要當慷慨煮黃海,手挽倭頭入漢關”,立志文不借筆,武不借刀;1902年,宋教仁考入武昌普通中款學堂,常議論時政,萌生了“實行革命,推翻專制皇帝,建立一個民眾當家作主之新國家”的思想,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1904年2月,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的華興會在長沙成立,黃興任會長,宋教仁任副會長;1907年春,宋教仁秘密潛回遼寧策劃在沈陽發(fā)動武裝起義,其間創(chuàng)作《間島問題》一書,論證“間島”地區(qū)自周秦即屬中國領土,使清政府在對日談判中憑借此書的有力證據(jù)而獲勝……
1904年,宋教仁因起義失敗,被迫逃亡日本,進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開始系統(tǒng)學習西方政治和法律。他經過對日本、歐洲、美國等國政治過程的研究,認為“革命成功后,要立即頒布憲法,進行選舉,實行民主”。1905年8月20日,第一個全國性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司法部僉事長。
1911年10月1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設一個民主共和的政權,積極敦促各國政府對中國革命“嚴守中立”,承認革命軍。同時大力宣傳革命宗旨,說明“革命黨之主義,即聲言推翻惡政府,出人民于水火之中”,爭取人民群眾的支持。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組織擬制憲法草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希望在將來的國會選舉中國民黨能爭取多數(shù)席位,在安徽、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到處演說,在長江流域刮起一股“宋教仁旋風”。袁世凱及其走狗們?yōu)榇俗⒉话?,想方設法拉攏他,宋教仁潛回常德桃源力拒之。
“海門潮正涌,我欲挽強弓。”1913年2月,國會選舉接近尾聲,國民黨勝出在望。宋教仁抽空登臨杭州南高峰,觸摸嫵媚西湖,聆聽陣陣松濤,喜看搖曳竹林,意氣風發(fā)地吟詩《登南高峰》。
然而,宋教仁“弓”未開,民主憲政“潮”未涌,北上組閣“夢”未圓,一顆罪惡的子彈卻奪走了他年輕的生命。當國民黨獲得國會選舉勝利的消息傳來后,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從上海火車站乘車去北京代表國民黨組閣,不幸遇刺,兩天后不治身亡。
宋教仁為民主共和國捐軀,舉國慟悼,孫中山為他撰寫挽聯(lián)“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宋教仁的鮮血喚醒了革命黨人,發(fā)動了二次革命。很快,袁世凱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死去。
宋教仁一生堅守的民主憲政,是反對專制統(tǒng)治的有力武器。他的理想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他的憲政思想和獻身精神,在中華民族追求民主的斗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執(zhí)筆: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吳義國 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