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摘要】乾隆帝執(zhí)政初期寬嚴(yán)相濟,對于因皇族內(nèi)部斗爭而被懲處的皇族多進行平反。本文主要就乾隆初期對雍正一朝的皇族沖突的結(jié)果進行翻案,乾隆帝在繼位的一個月里便為釋放被監(jiān)禁的宗室成員做準(zhǔn)備,首先大肆制造輿論,其后公開下諭,本文就允禩、允禟、阿靈阿等案進行論述。
【關(guān)鍵詞】乾隆帝;皇族;干政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biāo)識碼】A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治理下出現(xiàn)了和平昌盛之世,歷史上稱作“康雍乾盛世”。同時又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盛世,而乾隆帝作為“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皇帝,作為一個統(tǒng)治著億萬民眾的大清帝王,乾隆在治理國家方面的確有其獨特的治理之道。同時,乾隆帝又是幸運的,在乾隆帝之前康熙、雍正皆為英主,在二帝七十四年的統(tǒng)治下,清朝國力強盛,社會安定,他們留給乾隆的大好河山是民殷國富,河清海晏。弘歷繼位后對二帝的治國馭臣之道都有所借鑒。在乾隆六十年的治理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太平,百姓們安居樂業(yè)。其一派繁榮安定、國泰民安的背后是乾隆統(tǒng)治時期所采取寬嚴(yán)相濟政策的支撐,乾隆帝是秘密立儲的最大受益人,可以說,到乾隆帝為止還沒有一個人可以像他那樣平穩(wěn)順利地度過了皇孫王子到儲君的生活。乾隆的繼位是平靜而沒有大的波瀾的,但其平穩(wěn)的繼位也只是相對而言的,在雍正統(tǒng)治中國的十三年,因統(tǒng)治時政治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嚴(yán),所以乾隆繼位時,看似波瀾不驚的政局下,實則是暗波涌動的政局不穩(wěn),筆者將試從乾隆初期所采取的種種措施剖析對雍正鐵腕政治的糾正。
在清王朝的創(chuàng)立與建設(shè)中,宗室集團可以說是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從根源上講,這應(yīng)歸功于其努爾哈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宗室管理制度,在這筆者先簡單介紹一下何為宗室“凡天潢宗派以顯族宣皇帝(即塔克什)本支為宗室,叔伯兄弟之支為覺羅”,“宗室系黃帶,覺羅系紅帶”,因此,他們被稱為“天潢貴胄”,其享有許多特權(quán)。可以說,皇親國戚的生活是侯服玉食,窮奢極恀。但是,這樣的生活皇子們并不滿足,他們想去奪得那誘人的至高無上的權(quán)柄,于是便出現(xiàn)了兄弟們各不相容的一幕“九子奪嫡”。據(jù)《皇清通志綱要》中寫道:“(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圈禁?!?722年康熙在暢春園與世長辭,同年胤禛登上帝位,在雍正繼位之初,為了鞏固帝位,穩(wěn)定政局,并沒有馬上采取措施懲治皇八子黨,而是采取綏靖政策,但是在雍正的內(nèi)心早已將允禩集團視為眼中刺,肉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終于在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組織召開了諸王公大臣會議,當(dāng)眾訓(xùn)斥了允禟一直與允禩結(jié)為死黨,至今沒有悔意,胤禛宣告革去允禟的爵位。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雍正宣布上諭,其主要內(nèi)容是歷數(shù)允禩的罪行,并對允禩嚴(yán)懲不貸,最后決定將允禩、允禟及蘇帑等一律革除宗籍并逐出宗室,二月將允禩圈禁起來,三月將允禩改為阿其那,五月將允禟改為塞思黑,六月諸王公大臣們又聯(lián)名奏請要將允禩、允禟一律處死,但是雍正怕殺死他們對自己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于是決定將他們一概削其王爵,高墻圈禁,后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清皇室四譜》的記載:“皇三子弘時,……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jǐn),削宗籍死?!本彤?dāng)時情況而言,雍正活在世上的兒子并不多,僅有弘時、弘歷、弘晝、?;菟淖樱霑r不僅是長子而且當(dāng)時已經(jīng)成人并有子嗣,正所謂虎毒還不食子,但是雍正卻如此狠心的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削其宗籍,致其死命。值得注意的是,當(dāng)時的官書中并沒有寫明弘時當(dāng)時所犯的過錯,想來其中必有難言之隱。就在同一年恒親王的兒子弘昇,淳親王的兒子弘曙同時獲罪,削去世子。《清史稿》中簡短的提到了弘昇、弘曙“雍正五年,坐事,削世子?!比送瑫r獲罪絕非巧合,他們?nèi)嗽谏倌陼r,先后經(jīng)歷了康熙兩廢太子,而后九子奪嫡等政治斗爭中,在康熙帝猝死后,雍正取得帝位,雍正帝對早年與他競皇位的先皇諸子進行了殘酷打壓,而血氣方剛的三人則對幾位或削爵或圈禁的皇叔們頗為同情,甚至于在對待“亂臣賊子”的立場上,他們與雍正的政治觀點完全是背道而馳,他們的這種固執(zhí)觸怒了權(quán)柄在握的雍正,最終以“放縱不謹(jǐn)”的借口,削其宗籍,下令賜死。
作為皇子的乾隆親眼看到了這無情的一幕,但是作為兒臣的乾隆不敢也不能去發(fā)表任何想法。但是,乾隆卻在自己早年的一遍課業(yè)題目為《寬則得眾論》中說道:“誠能寬以待物,包荒納垢,宥人細故,已成大德,而人亦乘其恩而心悅誠服矣!”在這篇文章中乾隆寫的很明晰,他主張為政之道在于寬,在于仁,君主心中駐有大德,百姓會因為承受了恩情而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你的統(tǒng)治,不要對此不以為意,存有狹隘的想法,致力于追求刻薄,就算治理國家非常的勤勉,如秦始皇、隋文帝一樣,又有何用呢?這篇文章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乾隆對于雍正的政治手腕的一些看法略知一二。作為父皇的雍正對于自己皇子的性格也是了熟于心的,乾隆自己就曾說過:“皇考嘗以朕賦性寬緩,屢數(shù)戒之。朕仰承圣訓(xùn),深用警惕。”正是因為乾隆在當(dāng)皇子時對雍正的一系列做法存在分歧,所以乾隆繼位后立即對前朝所遺留下來的政治隱患進行大刀闊斧、毅然決然的改弦易轍。在頒布的大行皇帝遺詔中:“至于國家刑法禁令之設(shè),所以詰奸除暴,懲奸除邪,以端風(fēng)俗,以肅官方者。然寬嚴(yán)之用,又必因平其時。從前朕見人情澆薄,官吏營私,相習(xí)成風(fēng),罔知省改,勢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令人心共知儆惕矣…此朕本意也?!鼻≡谶z詔中非常巧妙地將雍正朝政嚴(yán)苛的原因推罪到各級官員身上,并為其更改先皇政治找到了最合理最無懈可擊的理由。乾隆帝在繼位的一個月里便為釋放被監(jiān)禁的宗室成員做準(zhǔn)備,首先大肆制造輿論,他指責(zé):“弘春伊父獲罪監(jiān)禁,伊反以為喜。弘暻亦以監(jiān)禁伊兄為快。”他指出宗室中確實存在少數(shù)的不孝不悌之人,但另一方面乾隆又反復(fù)重申皇考不憚勤勤,孜孜教誨。十三年的時間里有的人感激涕零,有的人心懷怨恨。接著話鋒一轉(zhuǎn),表達自己對皇考的仰體之心,整飭宗室弊端,期望有所改善,“豈無一二人感化自新,勉勵向善耶。”但是允禩一案是皇考親自處理的頭等大案,此案懲處嚴(yán)重,波及面廣,諸王公大臣們還心懷余悸。何況塞思黑、阿其那以死去多年,此案早已塵埃落定,所以無人去響應(yīng)乾隆的翻案之音。直到十月初八,迫于無奈的乾隆只好自己公開下諭:“阿其那、塞思黑孽由自作,萬無可矜,而其子若孫,實圣主人皇帝之支派也……其作何辦理之處,著諸王滿漢文武大臣輸詹科道,各抒己見,確議具奏,其中若有兩議三議者,亦準(zhǔn)陳奏?!鼻≌f當(dāng)初辦理允禩集團案時,是因為諸王公大臣們的再三請求,皇考才批準(zhǔn)的,但這并不是我皇考的本意,于是乾隆便將當(dāng)年懲處皇八子黨的責(zé)任全部推到大臣們身上,并將從寬處理的意圖暗示給了文武官員,但滿漢官員對今從寬處理到具體何種程度又捉摸不透。于是出現(xiàn)了“九卿等始議給黃帶,繼又議給紅帶。旋議旋改,胸?zé)o定見?!鼻∮谡率占仔纭八性识T、允禟、二人。自不合還其原爵。仍當(dāng)復(fù)其原名收入玉牒。兩人子孫。亦當(dāng)一并敘入。對于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俄這樣允禩集團的重要成員的處理則要寬大的多“酌量寬宥?!睋?jù)《清史稿.允俄.允禵傳》中記載到允俄于乾隆二年被封為輔國公,十三年允禵進封為恂郡王。宗人府于十月十二日向乾隆報告,關(guān)于允禩集團的其他成員平日行為惡劣,不安本分如楊德、廣寧、訥爾蘇、勇端、德存、豐庫以及鎖禁高墻的宗室新德、新福、云橋順等應(yīng)如何辦理,乾隆下令將他們放出高墻,允許各自回家居住,但禁止出門。
阿靈阿,滿洲鑲黃旗人,是遏必隆的第五子,在四十七年阿靈阿與揆敘、王鴻緒等密議舉允禩為皇太子。雍正二年,詔諸大臣諭曰:“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險,結(jié)黨營私,惟阿靈阿、揆敘為甚…阿靈阿子阿爾松阿柔奸狡猾,甚于其父。令奪官,遣往奉天守其祖墓,并將阿靈阿墓碑改鐫‘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以正其罪”,后來又處死阿爾松阿,妻子沒入官。對于允禩集團的另一支持者納蘭揆敘沒有放過,在雍正二年,追奪其官,削謚。墓碑改刻為“不忠不孝陰險柔侫揆敘之墓”。雍正這種誅戮宗室大臣,打擊異己分子的做法,給雍正帶來了及其惡劣的影響。乾隆繼位后立即就雍正對阿靈阿和揆敘這種帶有侮辱性的懲處給予糾正,乾隆下令恢復(fù)阿靈阿的名譽,并將阿靈阿和揆敘的墓碑均拆除。
此外,在康熙六十年,王掞因請重立胤礽為太子忤逆旨意,應(yīng)謫戍,以年老由子代行,尋致仕,乾隆二年(1737年)王變清奏求為父請恤典,乾隆認(rèn)為“情詞懇切,王掞當(dāng)日不能深知皇祖默定儲位之圣心,冒昧瀆奏,固屬不合,但伊身居政府,為國本起見,尚屬分所應(yīng)言。”另其他涉及皇位繼承問題而受流放的朝官如陶彝、任坪等十二人也一律召還,均做妥善處理。民間曾流傳雍正殺父謀位,不孝生母,圈禁兄弟,為此雍正頒布《大義覺迷錄》,但是事與愿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雍正極端的去加強君主專制主義,打擊異己分子,不少人罪輕罰重,導(dǎo)致家破人亡;不少人無辜被殺,進而橫遭迫害;不少人株連受累,因此含冤莫伸。
對于緩解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的方針,乾隆的內(nèi)心是堅定,堅持從寬求速的原則:本人逝世的寬免其家屬和子孫,在雍正十三年底大多數(shù)案件都處理完畢。乾隆初期所實行的寬嚴(yán)相濟的政策,穩(wěn)定了當(dāng)時人們恐懼的心情,使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團結(jié)。但又有一點值得注意,乾隆帝雖然對雍正時皇族內(nèi)部斗爭進行從寬處理,但把宗室親貴徹底排除在政權(quán)機構(gòu)之外,出于鞏固專治皇權(quán)的需要,這里不多贅言。
參考文獻:
[1]錢宗范.乾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2]郭成康.乾隆正傳[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2.
[4]趙爾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清世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