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媽媽
女兒在某培訓機構上了一年多的繪畫班了,最近我有些萌生退意,并不是說老師教得不好或孩子學得不好,完全是因為這個班上的學生家長。其實,我也知道要給孩子自主權,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干涉孩子的“朋友圈”,但是,在陸陸續(xù)續(xù)經歷過幾件事之后,我還是下定了撤退的決心。
先說第一件:有一位奶奶,每次帶孫子來上課的時間,也是她自己的社交娛樂時間,帶著一副牌到處拉人摜蛋,并且每一次都有不少響應者。他們打牌并不是安安靜靜地打,而是高聲交談,相互抱怨,孩子們課間休息時,他們也不會停下來。要知道,四五歲的孩子都處在好奇心滿滿的階段,于是,你會看到一群孩子在教室走廊上興致盎然地圍觀爺爺奶奶們打牌,教室外儼然一社區(qū)活動中心。有時候,老師在教室里面喊上課了,他們還磨磨蹭蹭不肯離去。
再說第二件事:女兒培訓班上有個小朋友的媽媽是做保險銷售的,所以,她每次帶兒子來上課的時間,也是她的隨機加班時間。她特別擅長跟周圍的每一位家長熱絡地閑聊,并且,說著說著總能聊到保險上面去,這樣的工作勁頭其實還是蠻令人佩服的。但是一年多下來,每一周都是同樣的套路就有點讓人受不了。不知道是性格使然,還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從而招攬更多的潛在客戶,她在聊保險相關話題的時候,總顯得特別亢奮,聲音洪亮,語速奇快,以至于隔壁班的家長會過來提醒:“你小聲點,好不好?”
第三件事發(fā)生在一次親子閱讀繪畫課上,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一本關于魚的繪本,然后共同完成一個大魚小魚掛件的繪畫和手工設計。其間,要用到剪刀和雙面膠。12對家長和孩子圍坐在兩張長長的桌子邊,老師給每張桌子提供了兩把剪刀和兩卷雙面膠。有的家長就是急性子,見不得孩子磨磨唧唧,分分鐘就上手代勞,甚至拿剪刀、取雙面膠這樣的小事也不需要孩子動手。很遺憾,我們大多數家長都一樣,從來沒有親子教育的意識。其實,這是一個多好的教育機會啊,如果需要別人正在用的工具,那孩子肯定得去溝通協調;如果孩子確實無法獨立完成,那就需要主動并果斷地求助老師和家長;如果孩子從沒有做過這樣的手工,那么全程參與完成的作品給他帶來的成就感也許是成人無法想象的。結果呢,班上有兩位家長不僅全程代勞,還因為用剪刀吵起來了,其中一位嫌棄另一位用得太久不考慮別人。她們越吵越激烈,甚至上升到人格侮辱的級別。關鍵這還是在上課階段,關鍵這還是當著所有孩子的面,且不說她們的規(guī)則意識,就是這樣的溝通,給孩子們做了一個多么壞的示范呀。
一路看下來,也許你覺得都是別人家的事,也不是什么原則性問題,做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孩子就行了。可你要知道,3~6歲的孩子是最擅長學習模仿的,他們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在社會交往中習得的。是,環(huán)境嘈雜一點沒關系,當年,毛主席還專門到鬧市區(qū)讀書呢。但是,一個沒有規(guī)則意識的環(huán)境是很可怕的。2016年發(fā)生在北京野生動物園的老虎咬人事件,至今讓人心有余悸,然而規(guī)則意識的覺醒依然沒有深入人心。就我所遇到的這幾位家長而言,我很熟悉他們的孩子,正因為他們自己平時的規(guī)則意識很弱,他們的孩子也一樣。老師在上課時,這些孩子同樣很隨意,在下面吃東西、喝水、聊天,甚至隨意奔跑。我不認為把女兒放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中學習有什么好處,相較于人的修養(yǎng)和品行,畫畫的技藝并沒有那么重要。
孩子的一切行為習慣、脾氣秉性都是需要引導和培養(yǎng)的,而這一切又跟成長環(huán)境息息相關。這樣看來,孟母三遷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我自身而言,我的理想狀態(tài)是:希望孩子對一切事物興趣濃厚,積極學習;而我首先要保證自己能夠一直保有好奇心,始終處在學習狀態(tài)中。希望我們都能安靜地陪孩子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