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恩
富春江鎮(zhèn)茆坪村位于桐廬縣城南部,歷史悠久,自宋元之際建村,至今已有900余年歷史。村口古樹參天,清清的溪水繞村流過,風景宜人,文人墨客多次來村采風。村內保留著一大批明清、民國時期的古民居、古宗祠、古廟宇、古石橋、古驛道等古建筑,其中胡氏宗祠、文安樓等古建筑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山懷抱中的寧靜水鄉(xiāng)
茆坪群山逶迤,滿目青翠;村落民居,粉墻黛瓦;繞村溪流,青碧如玉,宛如一幅神清骨秀的水墨畫卷。村里的屋子與周圍的綠水青山相呼應,一派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景。村內有一條卵石鋪筑的古道,該道也是通往浦江義烏的商貿之道。村頭是一棵百年古樹,沿著石子路穿村而過,便可以看到村內較為重要的建筑——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位于古樹參天的村口,坐北朝南,西與五朝門相連,總面積逾1800平方米。宗祠灰墻黑瓦,建筑形狀呈長方形,上中下三進。第一進用作老年活動室,墻上掛滿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現(xiàn)代書法條幅,高處掛著象征茆坪精神的匾額——振德堂,中進高懸清朝皇帝欽賜“平寇”有功的圣旨仿件。第三進已改為戲臺,作為茆坪人享受各種文娛演出的精神樂園。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尤其是多次維修改造,宗祠與初建原貌確有很大差異,好在清代建筑風格部分仍被保留下來,可惜的是宗祠門前畫有獅子圖的照壁現(xiàn)已蕩然無存。
文安樓。建于民國初年,系當時茆坪商人胡儒藝所建。胡氏源出于湖南文安,故將房屋取名“文安樓”。文安樓占地面積大約500多平方米。整個房屋呈長方形,樓的整體結構采用明清建筑風格,有前廳、后堂還有左右兩廂房,前后廳堂均建有天井,寬大的天井下面,用大青石鋪成明堂。在文安樓東南面附墻外有一個風格獨特的望月臺。在這望月臺上坐看晨曦炊煙的升起,聆聽夕陽中歸巢倦鳥的鳴唱,好似身在寧靜的山水鄉(xiāng)村圖畫中。廳堂內部的結構也充分體現(xiàn)了明清建筑的特點。前后上下雕梁畫棟,蟲魚花草、風景人物無不栩栩如生,彰顯著昔日的尊榮。特別是牌坊形的大門,制作精美,是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的。
圓柱糧倉。20世紀六七十年代,茆坪有不少圓筒尖頂形狀的建筑(村民常稱“圓倉庫”)專門用來儲存糧食。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圓倉庫”已經(jīng)悄然消逝,文安樓東面尚存3座?!皥A倉庫”的倉身為“三合土”結構,圓柱形,倉頂攢尖灰瓦頂,下部面西北開倉門,倉內頂部為木梁架結構,梁架用木條和泥土搭建,外墻刷有石灰。當時儲備糧食沒有現(xiàn)在的條件和防蟲技術,于是茅坪村村民們去大寨等北方農村學習取經(jīng),帶回了圓柱形倉庫的儲糧經(jīng)驗。之后便趁熱打鐵,以當?shù)貍鹘y(tǒng)的“三合土”為材料作墻體,小青瓦為屋頂,建成了這三座“圓倉庫”。圓柱體糧倉占地小而容量大,每座容積有40立方米,可儲存稻谷近20噸。世事變遷,這三座功能實在的小糧倉,仿佛在向每位來訪者講述著茆坪村優(yōu)秀的創(chuàng)業(yè)史績及先民們的聰明才智。
食與行上的舊時記憶
酒釀饅頭。茆坪村的酒釀饅頭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在方圓數(shù)十里有了不小的名氣。外形看似樸素的饅頭,要經(jīng)過荷葉墊籠、備料、揉粉(冬季時還需加熱)、搓團、上籠、發(fā)酵、蒸等多道工序。其中,和面和發(fā)酵的過程就需要8個小時左右。饅頭師傅還有一手絕活,就是把每個面團搓得幾乎大小一樣,一籠不多不少正好能蒸21個饅頭。家里兩口土灶,每口灶一次能蒸38籠饅頭,要蒸40—50分鐘左右,等到熱氣騰騰的饅頭出籠,全部工序才算完成。饅頭的獨特口感來源于酒釀,和面的時候,甜酒釀中的酒水摻入其中,在相應的溫度下,甜酒釀里的酶便被激活了,讓饅頭多了一絲獨特的香甜味。也正是這香甜味,讓茆坪村酒釀饅頭的名氣從鄉(xiāng)里一直傳到了城里。
草鞋。草鞋作坊是茆坪的一大特色。墻上掛著一串草鞋,用麻繩連接左右腳排好隊。草鞋的編織過程在外行人看來是十分繁瑣困難的,但對于內行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首先要將準備好的稻草,用木槌捶軟搓成繩作為原料,接下來就可以進行編制了。制作草鞋的工具有鞋耙、圍腰和木槌。在腰間系上草繩,坐于鞋耙的一端,將事先搓好的草繩結成四股,一頭拴在腰間,一頭扣在鞋耙上,邊編織,邊用榨子、木槌把它落實。編成的草鞋底板兩頭呈橢圓形,前寬后窄,恰好合腳。草鞋前后還各安有兩排耳紐,一根細繩將耳紐貫穿起來,套在腳上。穿上草鞋,還真是別有風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