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蘭
當低估的優(yōu)質公司遭遇天量解禁時,聰明的投資者該怎么辦?
2018年12月,A股解禁市值高達4001億元,僅次于1月份的4370.5億元。其中,解禁之王當數分眾傳媒。該公司2018年12月31日將面臨77.13億股的解禁量,占解禁前流通股的110.74%,占解禁后流通股的52.55%。
那么,即將到來的巨量解禁是否會影響分眾傳媒的短期股價走勢?很顯然,公司的長期股價走勢取決于公司自身的內在價值,因此,分眾的巨量解禁自然不會影響其長期股價走勢。
在回答此問題之前,本文試著采用各個行業(yè)優(yōu)質公司的相關數據,統(tǒng)計其巨量解禁前后1個月的短期股價表現,并界定以下三個概念。
首先,何為優(yōu)質公司。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反復強調過:判斷一家公司經營的好壞,取決于其凈資產收益率,而非每股收益的成長與否。因此,本文定義的優(yōu)質公司為10年ROE平均值大于10%的公司。
其次,何為巨量解禁。優(yōu)質公司的巨量解禁,主要是指當期解禁股份數量占解禁前流通股的10%以上,以首發(fā)原股東限售股份、定向增發(fā)機構配售股份及股權分置限售股份為主。
其三,何為短期。本文將解禁日前后一個月定義為短期,太短的如兩到三天的股價表現,一方面操作難度太大,另一方面對于理解公司內在價值意義不大。
以食品飲料行業(yè)中上市較晚的洋河股份為例,公司2009年上市,2010年2月首次解禁,解禁股份占解禁前流通股的25%,解禁日前后一個月,股價分別跌4.35%和漲3.53%;2010年11月第二次巨量解禁,解禁股份占解禁前流通股的313%,解禁日前后一個月,股價分別漲15.62%和漲6.46%;2013年8月第三次巨量解禁,解禁股份占解禁前股份的72.55%,而解禁日前后一個月,股價漲跌幅分別為漲1.33%和跌5.89%。
其他行業(yè)及其個股統(tǒng)計結果也都顯示,優(yōu)質公司面臨巨量解禁時,其短期股價表現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并不必然導致解禁日前后一個月內股價的大漲大跌,并未出現市場形容的“天量解禁是洪水猛獸”的現象。并且,不管解禁當年的市場狀況是牛市還是熊市,解禁日前后一個月,股價漲跌幅更多的體現為漲跌互相抵消的狀態(tài)。
從歷史來看,分眾傳媒無疑是一家優(yōu)秀的公司。
過去三年,分眾傳媒的營業(yè)收入由86億增長至2017年的120億,三年平均增速為17%;凈利潤由34億增長至2017年的60億,三年平均增速為35%。而當下大多數投資人或潛在投資人對分眾傳媒的爭論焦點主要集中于:新潮傳媒攜巨資進入電梯廣告行業(yè)是否搶奪了分眾的市場份額,以及月底的巨量解禁是否會影響股價走勢。
新潮傳媒2017年營收過2億,凈利潤虧損,預計2018年營收近10億,是否扭虧未知。而分眾2017年營收120億,預計2018年營收近150億,凈利潤63億。商務樓宇電梯電視領域,分眾市占率為80%以上,而其他對手市占率僅為個位數;公寓樓電梯領域,分眾擁有180-190萬終端和30多萬屏幕,終端是其他對手的4-5倍,兩者的營業(yè)收入等不在一個量級上。
對于解禁是否影響優(yōu)質公司的短期股價,其實長期投資者根本不在乎。就像文中提及的很多優(yōu)質上市公司,都存在大量的低成本甚至負成本的投資者,不論是個人還是機構,他們早已“解禁”,但決定他們是否減持的永遠是公司的內在價值。
因此,當低估的優(yōu)質公司遇上解禁,聰明投資者會充分利用這種因市場先生對巨量解禁的恐慌而出現的天賜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