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艷
·序語·2018年8月4日,《紅周刊》深度專訪查理·芒格和李錄先生的內容終于和投資者見面了。這次采訪從籌劃、執(zhí)行到內容推出,前后歷經(jīng)半年時間。
如今回看這些工作,依然收獲頗多,感慨良深。對此次采訪的視頻和文字,我以及團隊回看了許多遍。芒格和李錄先生在接受《紅周刊》采訪時所說的經(jīng)典語句,大家早已爛熟于心。
細思《紅周刊》之所以能與芒格和李錄先生結緣,是這兩位世界頂尖的價值投資人和《紅周刊》有共同的初衷,即對社會負有責任,希望推動價值投資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在此,我們與投資者們一起復盤與芒格先生和李錄先生的結緣過程,以銘記他們對中國價值投資事業(yè)的貢獻。
初衷
2018年春節(jié)過后,《紅周刊》開始籌劃赴美全程報道2018年5月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作為一家傳統(tǒng)媒體,我們追求新聞深度和原創(chuàng)是不變的初衷。那么,此次遠赴美國奧馬哈,除了抓采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的及時新聞外,還能給投資者帶回哪些有價值的干貨?能不能采訪到高居價值投資“圣壇”上的人?
我們最先想到的采訪對象是喜馬拉雅資本的創(chuàng)始人李錄先生。投資界盛傳,李錄先生是芒格先生的衣缽傳承人,他與芒格先生的關系亦師亦友并是事業(yè)合伙人。如果采訪到李錄先生,對國內價值投資者來說定有收獲;若通過李錄先生能采訪到芒格和巴菲特先生,那么國內價值投資者們收獲會更多。
雖然在籌劃初始《紅周刊》未能直接聯(lián)系上李錄先生,但有一點我們堅信,采訪有很大推進的可能。因為芒格、巴菲特、李錄先生都強調對社會負有責任,希望自己的所行、所思對他人有所幫助,這和《紅周刊》“推動價值投資在中國傳播”、踐行媒體責任不謀而合。
約成
約訪過程,要特別感謝《紅周刊》特約撰稿人董寶珍先生。寶珍兄是《紅周刊》的老朋友,他與李錄先生因一家上市公司結識,中間有過多次交流,他自身的投資也深受李錄先生的影響。當?shù)弥都t周刊》想采訪李錄先生和芒格先生時,寶珍兄覺得這對推動中國價值投資很有意義。他表示,非常樂意做信使,盡全力促成此事。
3月15日,《紅周刊》的采訪函通過寶珍兄傳給了李錄先生。幾天后,李錄先生給寶珍兄打來電話,說他會與芒格先生商量此事。4月初,李錄回復:“我剛剛跟查理吃過飯,他欣然接受《紅周刊》的采訪?!鼻昂蟠蟾沤?0天的時間,芒格先生和李錄先生的專訪就敲定了。
李錄先生特別提到,芒格先生接受《紅周刊》的采訪,是討論投資與學術交流,是為了推動和傳播價值投資,不帶任何商業(yè)利益。所以在整個采訪發(fā)布前,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對此,《紅周刊》也一直信守承諾。
為了在采訪前深度了解芒格先生、李錄先生,編輯部集體通讀《窮查理寶典》、李錄先生的《現(xiàn)代化十六講》以及《價值投資在中國》。
《紅周刊》也開始向國內的職業(yè)投資人征集問題,并把最有代表性的問題列入了采訪提綱。
4月底,《紅周刊》和李錄先生定下了采訪時間:美國奧馬哈時間2018年5月6日下午1點30分,采訪時長1.5個小時,采訪地點在奧馬哈Marriott Hotel。
采訪
5月6日上午11點,距采訪還有2個小時,《紅周刊》采訪團隊提前來到Marriott Hotel,進行現(xiàn)場布置。
下午1點10分,芒格先生手拿《紐約時報》、坐在輪椅上出現(xiàn)在酒店。這個場景和李錄先生在《窮查理寶典》的序言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樣:芒格先生與人相約,永遠早到,手里習慣性地拿份《紐約時報》。和《紅周刊》的這次相約,芒格先生又早到了20分鐘。
在采訪查理·芒格先生之前,我有些興奮和小小的緊張,可當我看到芒格先生時,內心瞬間安靜了下來。事后和報道團隊成員交流時,大家在現(xiàn)場都是絲毫感覺不到壓力和拘謹,一切都那么自然和熟悉。
李錄先生也平易近人,他給芒格先生這樣介紹《紅周刊》:“這是中國的《巴倫周刊》”。當《紅周刊》采訪團隊送給芒格先生一件壽山石擺件,并告訴他壽山石有“健康長壽”的寓意時,芒格先生笑著調侃:“你們送晚啦!我已經(jīng)很長壽啦!”
李錄先生和芒格先生不時就某個話題進行著調侃,讓采訪氣氛更加融洽和放松,房間不時發(fā)出笑聲。
當《紅周刊》提到,送芒格先生“15年茅臺酒”的董寶珍先生有問題要請教時,他笑著說:“送給我‘15年茅臺酒的人,就是我的人了。我非常高興回答他任何問題!哦,我要問李錄,為什么你送我的酒,這么便宜!”
原定約訪時長1.5個小時,但采訪整整進行了2個小時。
采訪中,讓記者印象最深的是芒格非常喜歡中國人。談到中國人,芒格先生一改說話言簡意賅的習慣,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F(xiàn)在回想,芒格先生接受《紅周刊》采訪,或許也和他喜歡中國人有關系。
再訪
雖然采訪順利進行了2個小時,由于李錄先生要趕時間,有些問題談得不透徹。為了彌補遺憾,北京時間6月14日上午9點,《紅周刊》記者在北京演播室再次和李錄先生進行了一個小時的電話連線進行補采。
這一個小時,李錄老師談的全是干貨,每句話都值得細細品味。
尤其是談到芒格先生對自己的影響時,李錄先生這樣說:“芒格先生既有出世的順其自然、榮辱不驚,又有入世的好奇和熱情。整個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科學、人文、進步等基本精神,在芒格身上都被完整地體現(xiàn)了出來。”很多人羨慕并希望復制伯克希爾的成功,但卻不愿意去學習查理和沃倫淡泊名利的態(tài)度。
品鑒
7月28日,在原創(chuàng)的視頻和文字正式推出的前一周,《紅周刊》邀請了20幾位國內價值投資的職業(yè)投資人,做了一場非公開的《紅周刊》獨家深度專訪查理·芒格視頻品鑒活動。
在這個時間稀缺、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整整2個小時,被邀嘉賓完全沉浸其中,他們靜靜地聆聽,甚至有職業(yè)投資人專注到流淚。
品鑒活動完全超出了《紅周刊》的預期?!皢柕膶I(yè)、答的精彩、評的到位,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高價值采訪?!鄙虾嵙Y產CEO陳理看完視頻后激動地說。
品鑒活動上每位嘉賓有8分鐘分享時間,但8分鐘根本不夠用,大家的心得太多太深刻了。此次隨芒格和李錄先生專訪一并刊發(fā)的品鑒會心得,是受邀嘉賓即興而發(fā)以及后期補充的,是他們的真情實感。
感謝
整個采訪的最后呈現(xiàn)為視頻和文字兩種形式,作為傳統(tǒng)的紙媒,《紅周刊》制作的視頻與專業(yè)的視頻平臺比稍欠精致,但我們力求讓芒格先生的思想和智慧,以及李錄先生的價值投資理念的結晶原汁原味呈現(xiàn)。文字和視頻我看了多遍,芒格先生和李錄先生在采訪時說的經(jīng)典語句已經(jīng)爛熟于心。
作為一個媒體人,能采訪到查理·芒格這樣的投資大師,確實是我職業(yè)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我只是代表《紅周刊》坐在了采訪位置上,整個采訪能夠成功,是大家一起努力付出的結果。
致敬查理·芒格先生。
感謝李錄先生付出的心血和時間。
感謝寶珍兄的穿針引線。
感謝《紅周刊》的領導和同事,從最初的準備到采訪到今天面世,很多人付出的辛苦不為所見!
感謝《紅周刊》的熱心讀者為采訪提供的幫助,也感謝各位職業(yè)投資人對《紅周刊》一如既往的支持。在今后的日子里,《紅周刊》將繼續(xù)推動價值投資在中國的傳播,做真正有價值的原創(chuàng)。希望未來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長,《紅周刊》還能和大家一起圍坐,暢聊價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