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瀟瀟
吳志平在茶陵縣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
有追求的人,腳步不會停歇,即使前進的道路荊棘叢生,也能踏平坎坷;有信仰的人,精神不會失落,雖然天邊的夕陽只灑余暉,但仍壯心不已。他,潛心耕耘黨史園地20多年,將冷板凳坐熱,用真實、客觀、全面的黨史國史激勵世人。他叫吳志平,中共株洲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株洲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清雋的臉龐,鼻梁上架著副眼鏡,談吐間透著儒雅書生氣……吳志平1984年大學畢業(yè)后當上了中學老師,1990年9月至1992年7月在中共湖南省委黨校黨史研究生班脫產深造,1992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株洲硬質合金廠黨校擔任理論教員,1996年1月來到中共株洲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工作,與黨史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吳志平辦公室的書柜里、辦公桌上,堆滿了各類黨史圖書,《中國共產黨株洲歷史》第三卷、《株洲黨史人物大典》、《建軍建政在株洲》等書稿編纂如期完成,好評如潮。
雖然是黨史科班出身,具有一定的黨史工作素養(yǎng),但是吳志平常懷“本領恐慌”,常惕“能力危機”,常找自身差距,潛心專注學習,努力提升個人素養(yǎng),適應時代要求,擔當工作重任。黨史工作是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為了勝任這項工作,20多年來吳志平立足崗位,甘守清貧,刻苦鉆研,一直如饑似渴地學習,通讀資料室里的黨史圖書特別是地方黨史圖書與文獻資料等,并將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資料摘錄成卡片熟記。憑著博覽強記,他把自己的大腦打造成“黨史資料庫”。寫作,是黨史工作者的基本功,黨史工作者寫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黨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了提升自己的黨史工作能力,他堅持多看多問、勤思善辨、苦熬多寫、多審多校。黨史著作是存史資政育人的基本教材,出現(xiàn)差錯不糾正,多少年后就會誤導后人。所以,他總是認認真真,從不敢有絲毫懈怠。許多年來,他是辦公大樓來得最早的人之一,他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待修改審閱和正在編寫的書稿,放棄休息、加班加點成為工作常態(tài)。
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終于磨成針。而今,吳志平更是“肩扛千斤謂之責,背負萬石謂之任”,既要協(xié)助一把手規(guī)劃全市黨史工作當一名指揮員,又要沖在黨史業(yè)務工作最前沿做一個戰(zhàn)斗員。在他的辦公室,經(jīng)常有一茬一茬的社會各界朋友特別是新聞媒體記者前來咨詢、采訪、交流。因工作業(yè)績突出,2008年、2010年,吳志平先后被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評為全省黨史工作先進個人。
作為分管業(yè)務工作的領導,吳志平主動建言株洲黨史工作要開拓創(chuàng)新,求新求變。吳志平說,就黨史工作而言,必須轉變價值觀念,要徹底地從黨史工作無“為”、無“位”、無“味”的誤區(qū)中走出,感覺“有味”,做到“有為”,爭取“有位”;要跳出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確立“改變書齋式作風,依靠社會,開門辦史”的新的工作思路,走黨史部門、實踐部門(各級黨政組織、各部門、各單位)以及老同志(市、縣、區(qū)黨史聯(lián)絡組)“三結合”的開門辦史新路子,構架三支力量組成的中共黨史學會平臺。株洲實施這些辦法后,取得的經(jīng)驗得到了省委黨史研究室與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充分肯定與推廣。
工作機制的好壞,決定工作效率及成就。近年來,中共株洲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為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史工作的需要,下大力氣轉變機制,從項目與課題研究入手,以項目為龍頭,以科研獎勵為激勵機制,帶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因而使全市黨史工作取得了開拓性的進展,黨史征集、研究、宣傳教育和資政育人工作齊頭并進,成績顯著。這其中,吳志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牽頭起草了《中共株洲市委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株洲市“十三五”黨史工作規(guī)劃》等文件;承擔了《中國共產黨株洲歷史》第二卷、第三卷執(zhí)行主編工作,完成了編撰大綱的制定、全書的統(tǒng)稿、審稿以及一、二、三卷部分編目的撰寫等工作任務;組織對縣(市、區(qū))編寫黨史正本進行培訓和輔導,對全市黨史正本第一、二、三卷進行全方位業(yè)務指導和統(tǒng)稿、審稿,保證了縣(市、區(qū))黨史正本順利出版發(fā)行,從而使株洲黨史正本編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到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中共株洲市委的肯定;策劃與組織編纂《科學跨越——中共株洲市第十次代表大會以來的五年》《轉型升級——中共株洲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以來的五年》,作為黨代會獻禮作品,深受與會代表及社會各界好評;指導市有關部門編輯出版了《株洲工業(yè)發(fā)展史》《株洲紀檢監(jiān)察史》《株洲組織工作發(fā)展史》《株洲計劃與發(fā)展改革史》《株洲勞動與社會保障史》等眾多部門發(fā)展史;組織編寫了《株洲紅色印記》《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株洲紀實》等;組織編輯了《老干回憶錄》《株洲鑒往》《中國共產黨株洲文獻匯編》《黨委工作紀事》等;指導編纂并審讀了《陳外歐傳》《共和國搖籃》《茶陵開國將軍》《老干部憶說群眾路線》等;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抗戰(zhàn)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株洲專題卷)》,克服了歷史久遠、資料欠缺等困難,很好地完成了任務,被省委黨史研究室評為該課題先進個人。同時,吳志平還積極配合省委黨史研究室的工作,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株洲”、大型歷史畫冊《國恨家仇——侵華日軍三湘罪孽實錄》涉株圖片等組稿任務。
黨史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è),為黨和政府決策做顧問、資政當參謀是黨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吳志平說,黨史工作沉湎于書齋,不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將越搞越死,只有以“板凳敢坐十年冷”的執(zhí)著,以“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把責任放在首位,自覺承擔起黨和人民賦予的重任,心系人民群眾,潛心研究,把個人的學術興趣和專業(yè)優(yōu)勢與黨委和政府的決策對接起來,從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重大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才能在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人民群眾中實現(xiàn)黨史資政育人的價值,使黨史工作變成文化“軟實力”,由此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贊譽。
由吳志平擔任執(zhí)行主編出版的部分書籍
為了推動株洲市蘇區(qū)縣的發(fā)展,吳志平負責了株洲市蘇區(qū)縣課題,組織編纂了10多本相關資料叢書。2013年,中央黨史研究室下發(fā)《關于原中央蘇區(qū)范圍認定的有關情況》,湖南省有8個縣市比照享受有關中央蘇區(qū)縣政策,其中茶陵、炎陵、攸縣、醴陵、株洲縣名列其中,為株洲革命老區(qū)在享受羅霄山脈聯(lián)動開發(fā)、精準扶貧方面爭取國家發(fā)改委和省發(fā)改委在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重點項目等多個方面政策上的支持發(fā)揮了黨史部門和黨史工作者應有的作用。
為推動株洲市新型工業(yè)化、紅色旅游發(fā)展,吳志平承擔了中央黨史研究室《改革開放實錄》課題《“火車頭精神”引領株洲新型工業(yè)化進程》、省委黨史研究室課題《株洲著力打造“中國動力谷”》、市社科課題《株洲紅色資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株洲新型工業(yè)化研究》,為株洲新型工業(yè)化建設提供參考、為相關部門制定株洲紅色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了有力依據(jù),市委主要領導多次批示肯定黨史部門的資政作用。同時,吳志平還為市委撰寫了《傳承紅色基因增添新動力,共建富強美麗幸福新株洲》《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實現(xiàn)“兩個走在前列”》《轉型升級——中共株洲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以來的五年序言》等文稿。
黨史工作者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應是歷史的研究者、傳播者,吳志平立志以史鑄牢黨性之魂,做秉筆直書的忠誠衛(wèi)士。
吳志平自幼就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深情地回憶,父親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任縣人民醫(yī)院院長,1972年因病離開了人間,當時吳志平年僅8歲,一個弟弟僅6歲,是黨和政府給他們定期發(fā)放撫恤金,使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能夠像村里其他孩子一樣讀書成長。他說,自己受黨恩惠和栽培,對黨沒有二心,黨交給的工作,怎么認真完成都不為過,干什么都報不完黨的恩情。因此,在黨史辦工作的20多年,對他而言,如同每日三餐一樣尋常,也一樣重要,黨史是他的事業(yè),也是他的生活。他說,自己為黨史、為人民做了一些事,雖然學問做得一般,但沒有荒廢一點時間。
吳志平(右一)參加“朱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學術研討會
為了做好黨史研究、宣傳工作,吳志平在開展日常征研工作之余,還在《中共黨史研究》《中共黨史通訊》等國內重要的公開期刊發(fā)表了《毛澤東決策株洲轉兵》《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是如何開展黨內斗爭的》《試論黨的“三大”上毛澤東的黨內斗爭藝術》《張聞天、博古是否任總書記考證》《試論職工持股對保障職工主人翁地位的作用》《毛澤東十二次到株洲》《劉少奇在株洲的五天》等60多篇黨史、黨建、經(jīng)濟、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文章及傳記文學作品。此外,他還撰寫了20多篇理論文章,參加了紀念毛澤東誕生110周年研討會、朱德誕生130周年“朱德與中國的革命與建設”研討會等各類研討會活動。
“人無魂不正,國無魂不立?!眹@“以史鑄魂”這個時代課題,吳志平依托株洲豐厚的黨史資源,著力在“資政”上作文章,在“育人”上下功夫,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他牽頭組織的《紅色搖籃 動力株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株洲黨史圖片展》,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成功布展,有史有據(jù)地展現(xiàn)了95年來株洲地方黨組織帶領株洲人民浴血湘東、不怕犧牲,艱苦創(chuàng)業(yè)、不斷奮進,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的光輝歷程,得到市委高度評價。為全方位宣傳株洲地方紅色歷史,傳承先輩精神,在重大黨史事件和重大紀念日之際,吳志平與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合作開辟了60多個專欄專版,制作了《紅色記憶》《省委書記羅學瓚》等20多期專題宣傳片、撰寫了40多篇相關宣傳文稿。同時,他還被市委組織部聘為紅色講壇講師、市委宣傳部聘請為中共株洲市委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團成員。近6年來,他在各縣區(qū)、市直機關、企業(yè)、社區(qū)上黨課超過百次,得到干部群眾好評。
在平凡的工作中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住考驗,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扎扎實實地做好黨史工作,吳志平可謂成績斐然。對此,他感慨地說,他對自己能真實、全面、客觀地記錄和反映地方黨史而感到光榮、驕傲;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黨史工作、奉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即使是衣帶漸寬亦不悔!他說,宣傳黨在株洲的光輝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學習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在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中,深入開展黨史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為推進株洲“一谷三區(qū)”建設、實現(xiàn)“兩個走在前列”增添新動能,這是黨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