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你問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跨系統(tǒng)TTL引閃問題。其實,跨系統(tǒng)引閃不難做到,最簡單的辦法是買兩只國產光引閃觸發(fā)器,裝在閃光燈熱靴下面,再用相機上的一個閃光燈觸發(fā)就可以實現。不過,這種方式有工作距離短(一般不超過10米)、中間不能有障礙物阻擋光線、相機上必須裝一個觸發(fā)閃光燈的缺點。更好的辦法是買個國產無線電引閃套裝,即一個發(fā)射器+兩個接收器。將發(fā)射器裝在相機上,將接收器裝在兩只閃光燈下面即可實現。這種無線電引閃套裝工作距離至少在30米以上,不易被干擾,閃光燈在側面或后面也可以引閃。要做到不同品牌閃光燈的TTL無線遙控閃光,需要購買支持TTL功能的高級產品。國產神牛、品色等品牌都有這種產品。使用時要注意把發(fā)射器和接收器都調至相同的頻道和組,就能在相機機頂的發(fā)射器上分別調節(jié)每只閃光燈的焦距、閃光曝光補償、前簾及后簾同步、頻閃、高速同步等功能,實現無線遙控TTL閃光。當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調成手動閃光模式,任意調節(jié)每只閃光燈的輸出功率等參數。
答:所謂“小痰盂”,主要指佳能EF 50mm F1.8和EF 50mmF1.8 Ⅱ這兩只物美價廉的全畫幅大光圈標準定焦鏡頭。它們推出的時間都很早,EF 50mm F1.8是1987~1990年期間生產的,已經有30年;EF 50mm F1.8Ⅱ是1990年推出的,也將近30年了。它們都是為當時的佳能EOS系列膠片單反相機設計的普及型鏡頭。EF 50mmF1.8Ⅱ至今仍可以買到全新的,是否停產不詳,價格只有500多元。這兩只鏡頭的光學結構完全一樣,都是6片5組,因此光學性能也一樣,它們的濾鏡口徑都是52毫米,最近對焦距離都是0.45米。EF 50mmF1.8有景深顯示窗,采用金屬卡口,耐用性較好,186克的重量也稍重。它的對焦速度稍慢,噪音稍大。EF 50mm F1.8Ⅱ采用了新型對焦馬達,因此對焦速度有所提高,噪音也更小,采用塑料卡口,重量只有130克。如果從這兩只“小痰盂”里選擇一只,無疑是買EF 50mmF1.8Ⅱ更好,對焦速度快,噪音低,購買也容易得多(EF 50mm F1.8即使二手市場上也不多見)。如果不是特別注重性價比,也可以考慮2015年底推出的新款“小痰盂”EF 50mm F1.8 STM,價格也不貴,只有700元左右。其光學結構、鏡片鍍膜、光圈結構和對焦馬達都針對當前的數碼單反相機進行了重新設計和優(yōu)化,更適合數碼單反相機,外觀也更加精細、漂亮,金屬卡口也很耐用。它采用的是新款STM步進對焦馬達,無論對焦速度、噪音水平和對焦精度都比以前更好;對焦距離從0.45米縮短到0.35米,放大倍率從0.15倍提高到0.21倍,光圈葉片數從5片增加到7片,背景虛化效果更好,濾鏡口徑也從52毫米縮小到49毫米。它的重量有所增加,為159克。
答:這種情況我也多次遇到過。用手機拍攝的照片比同時用便攜式數碼相機拍攝的色彩更濃郁、輪廓更銳利,而且操作也更簡單。這有幾方面原因:一是現在手機的感光元件普遍大于1/3英寸,大部分在1/2.8~1/2.6英寸左右,少數達到了1/2.3英寸,個別已經達到了l英寸,已經接近了若干年前“卡片”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成像質量有了保證;二是現在手機攝像頭的質量不斷提高,鏡頭所用的光學鏡片越來越多,鍍膜技術越來越好,許多還與徠卡、蔡司等光學大廠合作,保證了成像質量;三是手機攝像頭在圖像處理、降噪、對焦等方面采用了最新的設計、工藝和技術,在對焦、高感降噪、測光、曝光等方面都不遜幾年前的卡片機,因此照片看起來更漂亮;四是手機拍攝的照片,都會根據普通人的眼光進行優(yōu)化,比如增加反差、增加飽和度等,使圖像看起來很美。此外,很多手機還有模擬大光圈淺景深、HDR、全景拍攝等各種特殊效果功能,拍攝后在手機上進行處理也很方便。
可以說,在大部分情況下,手機拍攝的效果已經不遜于便攜式數碼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