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芳
在阿拉伯語中,逢人打招呼的問候語通常是As-salamu alaykum,翻譯過來,是“愿平安降臨在你身上”;而在希伯來語中,常用的祝福語是Shalom,包含著和平、平安的意思。
不同的話語,是兩個民族對和平、平安的共同祈愿,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成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5月14日,巴勒斯坦民眾在多個城市舉行游行示威,抗議美國駐以色列使館當天在耶路撒冷正式開館。
當天上午,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人聚集在領土邊境的圍欄旁,其中許多人帶著小孩和旗幟來參加示威,食品攤販還在一旁販賣著小吃。
而在加沙東部的一處集會地,集會組織者發(fā)現(xiàn)以色列的士兵似乎不在緊守崗位,他們用擴音器敦促示威者靠近圍欄,最終,圍欄兩側的巴勒斯坦抗議者和以色列軍警發(fā)生了沖突。
滾滾的濃煙冒出,黑煙遮天蔽日,石塊、輪胎,成為了人們表達不滿和抗議的工具,化學武器和冰冷的子彈流散著人群:人們手足無措地奔跑,受傷者痛苦倒地……
沖突導致至少6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800多人受傷,年紀最小的逝者—是一名只有8個月大的女嬰,她因為吸入催淚瓦斯身亡。
沖突發(fā)生后翌日,即為巴勒斯坦的紀念日—“災難日”,為的是銘記70年前的這一天,近百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
愿以后迎接“災難日”的不再是災難,而是如這里的人們常訴說的一樣,是平安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