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謝韶瓊,宋勛,汪青良,姜文成,沈芳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又稱異位性皮炎、遺傳性過敏性皮炎,是一種容易反復發(fā)作的皮膚病,病程時間較長,治療難度較大,其中兒童AD的患病率接近 20%。目前治療本病的難點主要是如何控制復發(fā)。西醫(yī)局部治療一般以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為主,系統(tǒng)治療則多采用抗組胺藥,嚴重者則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且目前尚無安全、高效的療法。筆者采用穴位埋線配合口服五白利濕顆粒治療特應性皮炎患者30例,并與針刺配合口服五白利濕顆粒治療30例相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60例特應性皮炎患者均為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上海市皮膚病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為(13±4)歲;平均病程為(7.12±4.86)年。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為(11±4)歲;平均病程為(6.65±3.2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國外相關文獻[1]中AD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脾虛證的診斷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病程超過1年;③病情未達到重度;④患者年齡為6~20歲,以學齡前兒童、青少年為主;⑤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文件,如不滿18周歲的患者應由監(jiān)護人代簽。
①心、肝、腎或血液系統(tǒng)等各系統(tǒng)檢查有異常的患者;②病程日久,病情為重度[SCORAD(the severe scoring of atopic dermatitis)系統(tǒng)[3]評分>40分]者;③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存在嚴重臟器功能異?;颊?處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婦女;④對藥物成分過敏者;⑤近半月內未停用激素、抗組胺藥物的患者;⑥研究期間未能規(guī)律服藥而影響治療效果判斷或一般資料不全者。
①未遵循醫(yī)師囑咐、不定期進行復診者;②患者未經醫(yī)師允許自行停止服用藥物或主動提出棄權參加;③處于試驗期的患者擅自使用其他藥物而造成治療效果異常;④由于種種因素而停止試驗者。以上種種則不進行最終的療效統(tǒng)計,只能作為安全性評價療效參考。
2.1.1 穴位埋線治療
取中脘、大橫、天樞、水道、曲池、尺澤穴。操作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21709.4-2008)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第10部分(穴位埋線)。將2/0號醫(yī)用可吸收羊腸線剪短至1~2 cm長度,浸入在75%乙醇中備用,每次按穴區(qū)組織厚薄選取相應長度的羊腸線1段,穿入9號一次性埋線針中。局部用碘酒及75%乙醇棉球消毒,醫(yī)者戴無菌手套,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到所需深度并出現(xiàn)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覆蓋消毒紗布。每2周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8周。
2.1.2 中藥治療
口服五白利濕顆粒(上海市皮膚病醫(yī)院制劑室制,滬藥制Z05020308),藥物組成為炒白術、茅根、蘆根、山楂、白花蛇舌草、菊花、茯苓。每日 2次,每次 1包(10 g),飯后半小時溫開水沖服(12歲以下者劑量減半)。
2.2.1 針刺治療
取穴同治療組,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針進行針刺,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其間每10 min行針1次。每周治療2次,連續(xù)治療8周。
2.2.2 中藥治療
藥物、服用方法及療程同治療組中藥治療。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SCORAD評分、皮損面積、皮損嚴重程度及瘙癢程度的變化情況。SCORAD系統(tǒng)包括6項,分別為紅斑的顏色、水腫情況、有無異常滲出、有無皮膚剝蝕、皮膚有無癢疹、皮膚有無干燥。若無上述癥狀記 0分;若存在上述癥狀,可根據其嚴重程度記1~3分。評分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瘙癢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此外,對兩組痊愈患者治療后6個月進行隨訪,如隨訪時SCORAD評分高于治療后SCORAD評分,則視為復發(fā)。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相關標準及SCORAD評分改善率進行評定。SCORAD評分改善率=[(治療前SCORAD評分-治療后SCORAD評分)/治療前SCORAD評分]×100%。
痊愈:皮膚瘙癢、紅疹、剝蝕等癥狀完全消失,SCORAD評分改善率≥90%。
顯效:皮膚滲出、瘙癢、剝蝕等癥狀明顯改善,SCORAD評分改善率>60%。
有效:皮膚滲出、瘙癢、剝蝕等癥狀有所改善,SCORAD評分改善率為20%~60%。
無效:皮膚滲出、瘙癢、剝蝕等癥狀無改善,皮膚損傷甚至出現(xiàn)加重,SCORAD評分改善率<20%。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療期間因失訪脫落 2例,對照組因失訪脫落3例,最終納入統(tǒng)計共55例。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1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4%,對照組為70.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由表2可見,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SCORAD評分、皮損面積、皮損嚴重程度及瘙癢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SCORAD評分、皮損嚴重程度及瘙癢程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x±s,分)
3.4.3 兩組痊愈患者復發(fā)率比較
由表3可見,治療組痊愈患者治療后6個月復發(fā)率為 16.7%,對照組為 33.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痊愈患者復發(fā)率比較 (例)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現(xiàn)與藥物有關和可能有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均未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消化道不適癥狀。治療組治療期間有2例患者埋線處皮膚出現(xiàn)輕度腫脹,未經特殊處理,3 d后癥狀消失。
特應性皮炎屬中醫(yī)學“四彎風”“頑濕”范疇。以往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治療多采用涼血清熱利濕法治療本病。我院名老專家侯鎮(zhèn)文先生在長期臨床治療觀察中發(fā)現(xiàn),AD常伴有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統(tǒng)病變,同時結合AD發(fā)病的基本病因病機——“脾失健運”,由此提出了“肺脾失調”在AD發(fā)病中的作用,制成了純中藥院內內服制劑“五白利濕顆?!?與當前市售的清熱除濕、祛風止癢的中成藥制劑處方側重點有所不同。五白利濕顆粒以白茅根、白蘆根、白花蛇舌草為君藥,以白術、白茯苓、杭白菊為臣藥,再加生山楂調節(jié)藥性,酸甘化陰以免諸藥苦寒傷津。方中白茅根、白蘆根、白花蛇舌草清濕熱,蘆根清熱生津,白術、白茯苓健脾滲濕,菊花清宣肺熱,諸藥合用,可使肺熱清,脾濕去,肺脾調而達到疾病控制的療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白茅根水浸劑有明顯的抑菌作用[5];蘆根多糖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6];白花蛇舌草能起到抑制炎癥的作用[7];白術能刺激Th1型淋巴細胞增值,產生抗體,從而調節(jié)免疫反應[8];杭白菊揮發(fā)油有較好的抗炎殺菌效果,其作用途徑可能與PGE2的表達有關[9];茯苓能抑制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10]。
由于AD病因的復雜性,長期以來控制復發(fā)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較好的解決。有研究表明,采用針灸等中醫(yī)外治法聯(lián)合中藥內服,可較好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并能控制復發(fā)[11-13]。穴位埋線是對針刺手法的延伸和改進,以線代針,對組織產生長久刺激,從而起到平衡陰陽、協(xié)調臟腑、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補虛瀉實的治療作用[14-17],該法操作簡單,療效持久,能減輕患者多次針灸的痛苦,并且還能取得較好的療效[18-21]。本研究取穴中大橫、中脘能健脾;尺澤可清肺熱;肺與大腸相表里,穴取天樞、水道能使邪從陽明經排出;曲池主治“遍身風癬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SCORAD評分、皮損嚴重程度及瘙癢程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和復發(fā)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穴位埋線配合沖服五白利濕顆粒治療AD療效確切,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復發(fā)率,且不良反應小,值得深入研究。
[1] Hanifin JM, Rajka G. Diagnostic features of atopic dermatitis[J].Acta Derm Venereol, 1980,92(suppl):44-47.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6-147.
[3] Kunz B, Oranje AP, Labrèze L,et a1. Clinical valid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the SCORAD index: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European Task Force on Atopic Dermatitis[J].Dermatology, 1997,195(1):10-19.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8.
[5] 焦坤,陳佩東,和穎穎,等.白茅根研究概況[J].江蘇中醫(yī)藥,2008,40(1):91-92.
[6] 沈蔚,任曉婷,張建,等.蘆根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5):1078-1080.
[7] 紀寶玉,范崇慶,裴莉昕,等.白花蛇舌草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制學雜志,2014,20(19):235-240.
[8] 楊娥,鐘艷梅,馮毅凡.白術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2,28(2):218-221.
[9] 殷紅,黃越燕,蔣小紅,等.杭白菊揮發(fā)油的抗菌抗炎作用及對 PGE2的影響[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7,19(8):8-9,12.
[10] 張敏,高曉紅,孫曉萌,等.茯苓的藥理作用及研究進展[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9(1):63-68.
[11] Lee J, Bielory 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interventions in atopic dermatitis[J].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10,30(3):411-424.
[12] 傅祖?zhèn)?傅安.刺絡拔罐法治療特應性皮炎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2,44(2):79-81.
[13] 陳秀華,全小紅,莫秀梅,等.針藥結合治療血虛風燥型特應性皮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雜志,2016,57(16):1384-1387.
[14] 孫遠征,郭琦,祝鵬宇.俞募穴埋線治療老年性便秘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3):222-223.
[15] 焦建華,陸彩霞,孫怡燕.穴位強化埋線療法聯(lián)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4,54(11):42-43.
[16] 牟菁,溫元強,陳淑濤.穴位埋線療法促進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排卵的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6,34(7):182-183.
[17] 沈忠,鄧群,楊關根,等.穴位埋線用于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鎮(zhèn)痛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12):1129-1131.
[18] 陳延光,楊愛水,吳昊鶴,等.穴位埋線配合扶正解毒顆粒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臨床觀察[J].河南中醫(yī),2017,37(6):1013-1015.
[19] 張蕾,丁瑛,張麗娜,等.穴位埋線法治療奧氮平所致藥源性肥胖的臨床研究[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5,50(8):557-558.
[20] 王娜,牛相來,袁紅麗,等.內關和足三里穴位埋線對海洛因戒斷后焦慮和睡眠障礙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7,36(8):943-946.
[21] 劉征,仝肖文,張超,等.穴位埋線法主要臨床應用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1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