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曠怡
第一次觸碰成人高考,有點燙。
時間已經(jīng)是深秋,少了初夏薄荷的味道。依舊是熟悉的考前注意事項的廣播,依舊是準考證、身份證、碳素筆和涂卡筆的整齊排列,但眼前人已不再相識,面前的試卷也已不再屬于自己。
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tài)看著眼前的應試者走進考場,對號入座,等待鈴聲,開始答題。初夏的記憶已經(jīng)被北方的夏日驕陽炙烤,又經(jīng)過風吹雪落,漸漸埋進深棕色的泥土,已看不出蹤跡了。但站在深秋的肅穆之中,卻看見記憶鉆破泥土,露出芽尖。
北方的初夏,嫩綠還沒來得及加深,就像考場里一個個稚氣未脫卻即將告別少年的高三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里,考完最后幾場試,然后收拾行囊,向三年的同窗告別,向十二年的拼搏揮手,然后各奔西東。那時,眼前綠將深未深,心上人將散未散。
南方的深秋,綠依舊,東風吹不散的暖。眼前的人已不再是統(tǒng)一的青春面龐,年長的長過父母,年少的跨過新世紀,職業(yè)各異,經(jīng)歷不同,機緣巧合,相聚在一個考場。不過,只有三場考試的時間,相聚相離。如今,記憶將卻未卻,歲月將歸未歸。
耳畔總能回想起高三班主任叮囑的考試注意事項:“答題卡要整潔,不要折損;不要帶通訊設備,手表都別帶;注意考試紀律,不能交頭接耳;選擇題要填涂滿……”卻看到考場里紅框眼鏡的阿姨理直氣壯地將答題卡折疊起來,看到靠窗戶的大叔答完題在座位上掏出手機,看到第一排的大姐扭頭朝后面的人借橡皮,看到腰上別著車鑰匙的叔叔在選擇題處打了勾……
窗外的風起了,葉落了,穿著校服的孩子跑過來,又跑過去了,都已經(jīng)與己無關(guān)。不再擔心試題的簡單與否,不再擔心時間是否夠用。瞥見答題卡上出現(xiàn)的致命錯誤,想提醒卻不得,只許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監(jiān)督、維護。
他們帶著近乎相同的目的來到這個考場:有的人在夏天的考場中失利并選擇放棄,有的人在職場中想要高升,有的人想要改善目前的學習生活,有的人渴望著更美好的生活。但他們卻在考場上展現(xiàn)不一樣的姿態(tài):有的人發(fā)卷即睡,打鈴則退;有的人奮筆疾書,重拾學生青春之感;也有的抓頭撓腮,斜眼偷瞧……而那個初夏,卻簡單得像一張白紙,沒心思顧及監(jiān)考老師的眼神去往,舍不得一分一秒的戰(zhàn)場,拼盡全力地搜刮腦海中所有的儲備……
英語考試結(jié)束的鈴聲打響,又散了一批追夢的考生。今年語文的作文話題是“鍥而不舍”,看到叔叔阿姨們忘記了寫作文題目,也看到一個剛剛成年的大男孩,在第一行寫下了“高三”。
深秋中,初夏的味道還沒散完,難得回憶,繼續(x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