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秋暢
有人喜歡寧靜的生活,淡雅如茶,沉浮隨心;也有人喜歡喧囂的生活,熱烈如酒,俯仰世俗。雖然“趣舍萬殊,靜躁不同”,但一旦目見耳聞心儀之人事,便怡然自得,以為發(fā)現(xiàn)了本心。千年前的王羲之就深諳個中真味,絕不妄評靜躁中的人事??墒?,當寧靜果真遭遇喧囂,會是什么樣的鏡像呢?
2000年奧運會上,44歲老將王義夫,一槍失準,那一刻舉國上下,輿論喧囂一片,然他沒有大悲,唯留靜心一片,終奪金牌。與其說這是他高超技術的勝利,毋寧說在關鍵時刻超然的寧靜助了他一臂之力。同樣置身一流運動員之列的英國網球運動員亨曼卻沒有這么“幸運”,他深陷人事喧囂,不能守住內心的那片寧靜,屢屢與大滿貫失之交臂。寧靜如幽泉,可以澄凈喧囂躁動,度人超然;寧靜若明月,能夠撫平心結躁動,助人成功。
當寧靜遭遇喧囂,須靜其心,時刻保持平靜不驚的心態(tài)。正如書中描述的那般,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是一種讓心靈歸于寧靜,并從容處世的心境與風度,如幽泉在深山,明月照高林,波瀾不驚。
置身喧囂的枯海,寧靜往往沉淪如落日,逃不掉,躲不得,癥結在本心的旁落。社會發(fā)展勢若猛虎,難免喧囂,失去本心這根主軸,寧靜必成虎口羔羊。若能以本心定心,不失道,毋迷茫,守住心中那輪明月,自然能保持寧靜的初心,走出自己的道路。
袁隆平研發(fā)出雜交水稻,解決了饑荒之災,他也由此被尊稱為“雜交水稻之父”。雖然獲得了成功,但先生的生活開始變得喧囂,各種專家評論會,甚至剪彩活動,都邀請他去參加。先生深知肩上的重任,用本心為寧靜筑起了籬墻,不迷茫于社會的繁雜,繼續(xù)潛心研究,研發(fā)了解決鹽堿地的雜交水稻,在成功之上更進一步。喧囂動人心,本心堅其身,寧靜的心態(tài)鑄就超然的境界與風度。
當寧靜遭遇喧囂,須正心修身,以本心動其身,即使處于喧囂鬧市之地,也可笑看風雨,收割用心耕種的良田萬頃。喧囂并非寧靜的死敵,或正因有它的燭照,人的本心才如明月高照,亮徹一片寧靜高迥的天地。
安守心中那輪明月,既修其心,又動其身,本心會像鮮花如約盛開,那博大的寧靜也更充實,更有意義。當寧靜遭遇喧囂,不是屈從敷衍,也非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照亮人本心前行的道路。
還好遭遇了喧囂,倘若只有寧靜,生活豈不如死水般微瀾不興?
(指導老師: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