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那背負(fù)青天、翱翔于九萬里高空的鵬所見的世界,與蓬蒿之間的燕雀必然是不同的。
因為高度決定眼界,眼界決定境界。鵬眼中的世界一定廣闊遼遠(yuǎn),它知道宇宙的無垠,知道自身之渺小,因此不起狂妄之心。而燕雀卻醉心于蓬蒿之間,窮盡一生也不知天究竟有多高。
為何自古以來無數(shù)先賢圣哲都鍥而不舍地追尋更高的高度呢?
因為居高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堅持著“文以載道”精神的陳寅恪,縱使“流落嶺南做啞羊”,縱使雙目失明,依舊辛苦經(jīng)營,終于完成了《柳如是別傳》。他站在遠(yuǎn)高于我們的高度上,看淡了世間的喜怒哀樂、人生的起起伏伏。他的目光透過了遮蔽眾人眼睛的文革陰翳,望到更遠(yuǎn)處的藍(lán)天白云,執(zhí)著于自己的追求。
很多人都希望堅持自己的理想,卻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望而卻步,說:“高處不勝寒,何必去高處?”于是一生注定只能呆在溫室中,碌碌無為??墒?,沒有一朵雪蓮會開在溫室中,它們注定盛開在白雪皚皚的高山之巔,而嬌弱的花朵甚至不能在那里停留片刻。
一個人的追求與信仰,決定了其會開出什么樣的花朵。
高處不勝寒只是懦弱者的借口。
身處被批斗的風(fēng)口浪尖上,陳寅恪先生就感受不到寒冷嗎?顯然,答案是肯定的。飽經(jīng)滄桑,遍嘗冷暖,先生經(jīng)歷的寒冷縱使相隔如此久遠(yuǎn)的歲月,我們依舊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他憑什么在如此寒冷的境遇中毫不動搖呢?
因為信仰。
正是信仰的力量讓雪蓮在嚴(yán)寒中開出高潔的花朵。心懷自由的學(xué)術(shù)思想,無論怎樣的動蕩時局都不能動搖先生對自由思想的探尋,對理想高度的攀登。他敢于直言,向毛主席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敢于在被批斗被打倒之后依舊保持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寫下流傳后世的文字。正是借助著信仰的力量,先生才能在智慧的高地上抵抗徹骨的寒風(fēng),在凜冽的山巔開出絕美的雪蓮。
我們需要往高處走,更需要迎接寒冷的勇氣與魄力。不妨堅守心中的信仰,無畏風(fēng)霜,向智慧的高地進發(fā)。
我愿做一朵開在高山之巔的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