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小學古詩教學的審視與改進

      2018-05-30 10:48:04呂俐敏
      語文建設·上 2018年12期
      關鍵詞:瓜洲王安石古詩

      呂俐敏

      伴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9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約占課文總數的30%,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1]。由此可見,古詩成為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古詩在內容與思想上,凝結了歷代文人的生活經驗、智慧、情感、志向等;在形式上,平仄押韻對仗等語言表達,體現(xiàn)了格律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古詩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體。讓這個結晶體熠熠生輝,取決于教師正確理解古詩,以及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無窮魅力,在與古人的對話中理解他們的生活、情感、志向,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將以《泊船瓜洲》的學習為例,審視目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現(xiàn)狀,并提出改進建議。

      一、《泊船瓜洲》的解讀狀況

      《泊船瓜洲》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絕句每首四句,按照格律詩的規(guī)則,第二、四句押韻;在五言絕句中,第一句最后一個字一般不押韻;而七言絕句中,第一句一般都押韻,并且通常都是平聲韻。因此,《泊船瓜洲》作為七言絕句,首句入韻。入韻的字“間、山、還”均為平聲韻,所以“間”字讀作平聲。王安石還寫過一首《招葉致遠》:“白下長干一水間,竹云新筍已斑斑。明朝若有扁舟興,落日潮生尚可還?!薄耙凰g”作為一個基本固定的格式,出現(xiàn)在很多古詩中,并且多是在平聲韻的位置上。

      《泊船瓜洲》的解讀非常豐富,有考證寫作時間的,有說“春風”是改革的春風的,還有說“綠”字用得好的。然而迄今仍無一個權威的結論來證明寫作時間到底是什么時候。其實,這也符合古詩“詩無達詁”的特點,“詩言志”,志,心之所之也。詩人心里所想指向哪里,外人揣測起來自然會很困難,人的情緒變動不居,一天之內數次變化都有可能,心情好的時候是一種“志”,心情不好的時候是另外一種“志”,即便有明確的寫作時間,都不好揣測這種“志”,只能盡力抵達,努力靠近真實,但永遠都不可能就是真實。即便詩人能夠跟我們對話,回憶自己數十年前或者幾年前寫作某作品時的心情,恐怕也只能是接近真實。

      從文獻可見,學術界對王安石此詩的寫作背景提出三種可能:第一,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后所作;第二,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第三,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眾說紛紜,爭論有年矣,各有各的道理。但是,究竟哪個為真,也沒有確定的結論。背景都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就說這“春風”是“改革的春風”難免草率不負責任。

      此外是關于“綠”字,最早關于“綠”的說法來自南宋洪邁《容齋續(xù)筆》的記載:“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睆谋彼瓮醢彩侥纤魏檫~,經歷那么長時間,王安石在瓜洲渡口的船上寫了一首詩,本來是一件比較個人的活動,草稿如何到了吳中士人家,洪邁又是如何獲得的?錢鍾書先生在其《宋詩選注》中對“綠”字作如下談:“綠字這種用法在唐詩中早見而亦屢見:丘為《題農父廬舍》‘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李白《侍從宜春苑賦柳色聽新鶯百囀歌》‘東風已綠瀛洲草;常建《閑齋臥雨行藥至山館稍次湖亭》‘行藥至石壁,東風變萌芽。主人山門綠,小隱湖中花。于是發(fā)生了一連串的問題,王安石的反復修改是忘記了唐人的詩句而白費心力呢?還是明知道這些詩句而有心立異呢?他的選定‘綠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詩句而欣然沿用呢?還是自覺不能出奇制勝,終于向唐人認輸呢?”[2]可見這“綠”的用法也非王安石最早用。錢先生的一番揣測也非常有趣。

      關于這首詩的解讀,詩意、背景、鑒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材料便如此豐富,教師該如何取舍并作教學設計呢?

      二、改進:指向語言實踐的“體驗性活動鏈”設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部分提到:“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積累言語經驗……”雖然是高中的課程標準,但其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是適用于任何學段的語文課程的。如何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教學努力的方向。

      在《泊船瓜洲》的學習中,我們設計了“體驗性活動鏈”。陳曉波在《“語文·體驗性活動鏈”的背景、內涵與價值》中說:“學生語文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即實踐的過程、體驗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不是直線式推進的,是呈螺旋上升的狀態(tài)。”“活動,指在真實、完整且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生為實踐主體,教師為主導,共同完成由目標驅動的、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特定學習任務的過程。活動的主體必須是學生,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盵3]

      1.用地圖初解詩意

      在學生已經能夠非常流利地背誦《泊船瓜洲》的時候,他們一定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這首詩,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關于詩歌的字面意義究竟理解了多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挑戰(zhàn)學生的已有認知,就需要設計有趣的學習活動來檢測和推動理解。我們設計了學習活動一,請學生通過閱讀詩歌和注釋,在下圖進行地理位置的標注。

      在標注的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了下列問題:(1)“瓜州”還是“瓜洲”?(2)瓜洲和京口究竟哪個在北邊哪個在南邊?(3)認為江南岸也是地名。分析上述問題,“洲”本來是“州”的分化字,“州”本就是指水中陸地,“洲”字出現(xiàn)之后,意義才發(fā)生了分化,“洲”專作水中陸地,“州”則指行政區(qū)劃。對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澄清認識。瓜洲和京口的問題,則是因為缺乏閱讀注釋的習慣所致。認為江南岸是地名,這個錯誤資源非常好,由此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

      在這個活動中,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標注王安石所處的位置。學生在標注的時候,出現(xiàn)如下情況:(1)在京口;(2)在瓜洲;(3)在水上。很顯然,標注在京口的學生沒有理解“泊船瓜洲”的意思,或者是忽略了對題目的閱讀。

      通過上述活動,很快就澄清了題目以及詩歌前三句的意思,同時也可以看到,即便是能夠倒背如流的詩歌,在字面意義的理解上,也會出問題。那么,究竟王安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或者言什么志呢?這個活動顯然解決不了,需要進入下一個活動。

      2.用背景體會情感

      這個活動設計的目的主要是想讓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能夠“逆志”。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明媚中,詩人為何會興發(fā)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慨?探究詩人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這一問題,通過文本本身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引入詩人的背景信息,設計活動如下。

      在學習單上呈現(xiàn)如下信息:

      (1)王安石在南京服喪期間,第一次應召入京變法。

      (2)王安石第一次辭去宰相職務,回南京途經瓜洲。

      (3)王安石罷相后再度赴京,推行新法。

      學習提示:①王安石長期居住在南京,在此為母親服喪三年;②瓜洲古渡是北上南下的必經之路。

      學生利用前一個活動中的地圖勾勒王安石活動的三條可能路線。寫作背景(1)是王安石第一次應召入京,實現(xiàn)自己的宏圖大志,但是變法會撼動很多人的利益,變法道路有多么艱難甚至兇險,作為一位韜晦多年的政治家,怎么可能沒有這些擔心而只停留于躊躇滿志、春風得意、宏圖大展的快意呢?

      寫作背景(2)是罷相回鄉(xiāng),距王安石出任宰相已過去四年。其間,他整肅御史臺,“舊黨”老臣如蘇東坡、歐陽修、呂公著等被革職、流放、歸隱,掃清了變法的所有障礙,并頒布了水利法、保甲法、免役法等各種新法;以征稅來充實國庫,導致人民破產,監(jiān)獄人滿為患,神宗皇帝迫不得已中止推行,王安石被罷相,知江寧府,路過瓜洲,寫下此詩。此時他的心情可謂五味雜陳,在同僚取而代之的勃勃野心中,被牽連進一起謀反案。這個時候看到“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生機勃勃,想到未卜的前途和身家性命,那種復雜的心情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思鄉(xiāng)之情能夠覆蓋得了的。

      寫作背景(3)是熙寧八年,經歷了自己陣營各種內訌之后,重任宰相。此時的心情一定非常明媚,但是,官場傾軋,再次推進變法,情況如何也難測,北上汴京,站在瓜洲渡口,回望江南美景,自然也是百感交集。

      無論哪種背景下寫出的《泊船瓜洲》,其實都不是簡單的高興不高興能夠解釋的,如上文所言,只能盡力抵達,努力靠近真實,但是永遠都不可能是真實,這也是“詩無達詁”的魅力所在。

      如此復雜的情感,自然不是六年級的小學生能夠體會得到的,即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夠抵達這種情緒的終點。因此,學生畫路線體會情感,能夠體會到什么程度,是開放的。

      3.用對比鑒賞品評

      關于《泊船瓜洲》“綠”的用法,一直廣為流傳,故事的版本來自洪邁的《容齋續(xù)筆》,在故事中,只有作者是如何換字的,并沒有寫換的理由。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鑒賞的一個最大特點,如葛兆光先生所言:“把天才的感悟和印象的描述,當作復述詩歌手段和引導閱讀途徑,這個傳統(tǒng)很長……可是這種很超越的方法雖然能啟發(fā)‘上根人的心弦,卻對一般閱讀者的理解相當有傷害?!盵4]“綠”字用得好,為什么?在廣為流傳的故事里并沒有加以說明。因此,學習的任務就是要學生體會到“綠”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我們設計了如下學習活動單,請學生對比幾個“綠”字的用法。

      自學提示:請你閱讀下面四首詩句中“綠”字使用的不同方法并進行歸類。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2)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李白《侍從宜春苑賦柳色聽新鶯百囀歌》)

      (3)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4)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

      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3)(4)句中的“綠”都是形容詞,形容后面的“蓑衣”和“絲絳”,而(1)(2)句中的“綠”則是變綠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動態(tài)就比靜態(tài)要美嗎?為什么這個“綠”的描述動態(tài)的用法就成為故事,其中一個可能的理由是什么?“綠”作為形容詞使用是常態(tài)用法,作為動詞使用則是非常態(tài)用法。明明江南岸因為處處是春草才綠的,怎么是春風綠了江南岸?此處“動態(tài)發(fā)出者”(主語)或“動態(tài)接受者”(賓語)的意象接不上茬,對不上縫,這種不近常理的用法,使人必須停下來思索一下其中的意味,才能體會到這個字蘊含的深意。這種“綠”還蘊含了一種心理現(xiàn)象,包含詩人的特殊感覺,需要設身處地站在江北回看江南。春風浩蕩,水岸開闊,綠遍山原,內心一定也是信心滿滿,充滿對生命的喜悅;這種喜悅跟后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平生感慨之間形成了對比,才喚醒了人們讀詩的好奇感以及探尋詩歌寫作背景的好奇心。普通學生能夠理解到“綠”的非常態(tài)用法,而這種非常態(tài)用法的好處,則需要在一首首詩歌的誦讀中不斷積累,有意分析,才能形成有體驗的認識。如何讓認識駐留,我們設計了如下活動單:

      自學提示:后人在欣賞這首詩的時候對這個“綠”字的用法十分欣賞,因此就流傳下來了這樣一則鑒賞故事。請你自讀這段,并用修改符號在下面的詩句中表現(xiàn)出自己的理解。

      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出自南宋洪邁《容齋續(xù)筆》

      寫作任務:各個時代都有對詩歌的鑒賞,鑒賞的過程是一個跟作者、作品對話的過程,請結合剛才同學的發(fā)言,寫下我們對“綠”的鑒賞和體會。

      這個學習活動單,采用把一段文言性質的鑒賞材料直觀化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言,并體驗完整的修改過程。在充分理解了這段話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把剛才大家對“綠”的鑒賞過程記錄下來,形成鑒賞筆記,積累關于詩歌鑒賞的一些基本方法。

      上述三個活動設計,力求做到前面活動的成果是后面學習活動的資源,遵循了學生學習詩歌的基本規(guī)律,從字面意義的理解到字背后意義的理解,再到鑒賞層面的理解,形成一個完足的體驗過程。

      三、審視:古詩教學的流程要與解讀、閱讀的流程相一致

      盤點小學的古詩教學常態(tài),如溫儒敏先生所言:“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薄艾F(xiàn)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于煩瑣,像做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盵5]溫先生這兩句話,可謂直指當前古詩教學的要害,前者是教學流程,幾乎不論在哪個年級都是這個套路;后者是課堂教學的具體表現(xiàn),幾乎哪個年級都要分析,設計各種問題提問。此外,無限制地盲目拓展教學資源,也是目前詩歌教學的一個通病。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一定是整合學科邏輯和學生認知邏輯的結果。從學科邏輯而言,中國古典文論談到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都是詩歌解讀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經驗。錢鍾書先生對于作品的解讀提出“闡釋之循環(huán)”:“乾嘉‘樸學教人,必知字之詁,而后識句之意,識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義,進而窺全書之指。雖然是特一邊耳,亦只初桄耳。復須解全篇之義乃至全書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詞),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詁(‘文);或并須曉會作者立言之宗尚、當時流行之文風,以及修詞異宜之著述體裁,方概知全篇或全書之指歸。積小以明大,而又舉大以貫??;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窮末;交互往復,庶幾乎義解圓足而免于偏枯?!盵6]以先生之言觀諸教學,前半段講的是“自下而上”的閱讀策略,后半段是“自上而下”的閱讀策略,這兩種策略在語文教學中宜交錯使用,與先生之言不謀而合。葛兆光先生在《漢字的魔方》中,從語言學的角度討論了詩歌解讀的基本要點——語序、格律、典故、虛字、詩眼等,更強調詩歌作為“自給自足的文學文本”,“特別是那些歷久彌新、傳誦不絕的抒情詩歌,并不傳達某一歷史事件,某一時代的風尚,而只是傳遞一種人類共有的情感”,過多地追求背景記憶,則會消解詩歌的美,“‘美作為代價償付了‘真,而‘善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無情勾銷”。[7]綜上各家所言,古詩的解讀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關注的要素可以非常豐富,語序、格律、典故、虛字、詩眼等都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教學的時候,要根據具體內容、具體年級進行選擇。

      盤點小學階段的古詩,政治意味深刻、具有史詩性質的并不多,大都是通過或優(yōu)美或壯美的景色,抒發(fā)人類共通的情感、情緒——離別、思念、美景、良辰、親情等內容。這類詩歌的解讀,更多側重于字面意義的理解,整首詩意義的串聯(lián),以及串聯(lián)之后產生的畫面。比如《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關鍵是理解“危”的意義,并串聯(lián)整首詩的意義。字面意義疏解之后,想象樓究竟有多高,天空究竟有多么澄澈,明白只有大膽想象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聯(lián)系《古朗月行》《靜夜思》一起來看,感知李白總是把目光投向遙遠的天際,幫助學生對李白及其作品獲得初步印象。這個顯然就是“解詩意—想畫面—總結歸納形成初步印象”的教學步驟。

      而高年級的古詩教學,比如上文談到的《泊船瓜洲》就是“字面解讀—立意解讀—鑒賞解讀”的教學步驟。為什么安排鑒賞解讀?是因為在歷史累積的資源中,有“千錘百煉為一‘綠”的語言材料,也是因為這個“綠”字使用的特殊性所致。當然,更是因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中,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很重要。并且這個設計中就有對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的嘗試。我們將另文申述。

      總之,在小學古詩教學中,設計合宜的教學活動,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起點,二是每首古詩的獨特性以及每首古詩的共通性。教無定法,教必有法,遵循古詩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便是古詩教學之“法”。

      參考文獻

      [1][5]溫儒敏.如何用好“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8(2).

      [2]錢鍾書選注.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48.

      [3]陳曉波.“語文·體驗性活動鏈”的背景、內涵與價值[J].中國教師,2017(10).

      [4][7]葛兆光.漢字的魔方[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23.

      [6]錢鍾書.管錐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171.

      猜你喜歡
      瓜洲王安石古詩
      初夏即事
      元日
      瓜洲天生是個渡口,天生留不住人
      飛天(2020年8期)2020-08-14 10:07:31
      “擬古詩”之我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從《泊船瓜洲》中“間”字的讀音說開去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2
      回不去的瓜洲
      品讀古詩
      金橋(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讀古詩
      金橋(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品讀古詩
      金橋(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初夏即事
      阿拉善右旗| 临西县| 常宁市| 砚山县| 牟定县| 元朗区| 广南县| 沂水县| 屯昌县| 沈丘县| 昌图县| 化德县| 平乡县| 隆昌县| 息烽县| 宜兰县| 宕昌县| 贵德县| 会理县| 阳谷县| 永康市| 长阳| 富平县| 东源县| 孝感市| 佳木斯市| 江陵县| 南安市| 社旗县| 榆社县| 肥西县| 凭祥市| 垦利县| 高平市| 黄大仙区| 泽库县| 京山县| 桦川县| 永年县| 永靖县|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