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玲
我輕輕踏過樹影,把自己拋在草地上,殘陽如血。
我抬起頭,望見她的身影,奔過去,想抓住她,她的背影卻碎在我手上……
我停止奔跑,緩緩拾起地上的一塊石頭,拋向河面。
河里的樓房碎了,霓虹燈碎了,泛起層層漣漪……
有一顆星星格外亮,就在我正上方,她在靜靜地看著我。
我起身,她追隨;我駐足,她凝望。
那會是她嗎?會的,一定是。她在笑,我也跟著笑,不禁,我笑出了淚。
初看,你或許會以為這是從哪里摘錄的詩人詩作,但它的作者并不是詩人,而是一個有著詩人夢想的五年級孩子賴雨鈴。這是她在課前預學《讓心靈去傾聽》這篇課文時完成的一項預學作業(yè)———自讀印象。
一、什么是自讀印象
孩子們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通過自讀課文,形成個性化的自讀感受,它可以是內容印象、情感印象、主題思想印象,也可以是生活聯(lián)想、想象續(xù)創(chuàng)、心情隨感,等等。
事實上,這一“特殊作業(yè)”在四年級時就開始了。最初,我只敢“偷偷地”在自己的試驗田里進行。一種聲音警告我,在未進行講解前,讓孩子們自主進行這樣的嘗試,無疑是“極不講套路”的做法。另一種聲音激勵我,放手,絕不是一味的放縱。在知識圈里,如若緊牽孩子的手,或者讓學生習慣老師的講解,這樣學出來的、教出來的孩子,在求學路上能自信、大膽地走多遠、走多順?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迸囵B(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指導學法。
二、自讀印象的歷練過程
一開始,大部分孩子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多半傾向于內容的概括,有的借助《詞句手冊》,甚至買來《教材解析》進行摘抄、拼湊。沒有批評他們,沒有指責他們,我想到的是他們的難處。拔苗助長,一蹴而就,哪能成?但是,過多的指導,也不行,孩子們易受約束,而變得“一文一感”了。于是,我不放過任何一次獎勵、鼓勵的機會。只要發(fā)現(xiàn)哪個孩子在當天的自讀印象中有靈動的個性化的表達,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我都視為珍寶,高高地捧起,放肆表揚。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每個受表揚的孩子,聽到讀自己的自讀印象時,腰桿挺得特別直,眼眸子里有藏不住的喜悅之光;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抄來的公式化的”理論套話少了,沒了,值得我圈畫的詞語、畫波浪線的句子多起來了;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自讀印象的選擇角度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個性了,他們或聯(lián)想生活,或想象情節(jié),或直抒胸臆,或抒情感慨,或議論生發(fā)……于是,相應的評價手段也在發(fā)生階梯性變化,由常態(tài)的佳作范讀,到一星、二星甚至鉆石星級評價,最后到全期的累積收藏、兌換贈書。飛鳥劃過天空,總會留下可供觸摸的痕跡。三年下來,孩子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寫作興趣與自信心提高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也提升了,寫自讀印象成了孩子們最喜歡、最自豪的預習作業(yè)。
1.解讀創(chuàng)設意圖。
◎怎么看“孩子們根本做不到”這一懷疑論?
一開始聽說這樣一項作業(yè),備課組的一些老師的反應是:這怎么可能?一般學完了課文,讓孩子寫讀后感都很困難,還沒學,能寫出什么東西來?
如果不相信孩子從小就會走路,永遠抱著,他就永遠不會自己走。試問,孩子上網是哪個老師教會的?事實上,你說他行,他就能行。相信孩子,相信歲月。奇跡之所以為奇,也許是因為愿意走這條路的人太少了。
◎怎么看待“孩子本來就會了,還用老師教嗎”這一批判論?
事實上,當孩子們捧著用心完成的自讀印象聚焦到課堂里,課堂就真正成為他們的了。他們有了自由言論的空間,他們擦出思維碰撞的火花,他們從聆聽中學會了認同,學會了思辨,學會了借鑒,學會了吸收,學會了超越。每個孩子的思維被激活了,話語被點燃了,再回文品讀,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就水到渠成了。老師只需稍加引導和幫助,精彩便一浪接一浪,閱讀思維的梯度空間便悄然搭建,“說教式”的師控課堂被打破了,課堂就是那一汪活的池水。學生們即使會了,也需要老師提供展示的平臺和提升的空間。
◎怎么看“十指難齊”這一現(xiàn)實論?
不是每個孩子的自讀印象都優(yōu)秀,再堅持再指導再鼓勵,依然有少數(shù)孩子只能停留在內容的概括或淺顯的理解表達上,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全局。以中指的高度去舒展孩子們學習的空間,才能實現(xiàn)每一個手指的拔節(jié)。一個班的孩子,就是一棵會開花的樹上的一朵朵花,有的會早早在枝頭綻放,有的羞答答藏在綠意間,還有的含苞待放,我們需要做的唯有靜聽每一朵花開的聲音。一個班就是一片星空,有的明星般閃亮耀眼,有的稍稍黯淡,也在極力地展現(xiàn)光芒。即便極少數(shù)個別的,他還成不了一顆星,那也給了他一次仰望星空的機會不是?
2.呈現(xiàn)創(chuàng)作樣式。
◎想象創(chuàng)寫類。
《松鼠》自讀印象
張蕊
一只松鼠來到了我們家做客。
它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屁股一扭一扭的,降落傘一樣的大尾巴隨節(jié)奏搖擺。
它的眼睛左望望,右瞟瞟。它用賊一樣的眼睛四處打量著,之后以飛一般的速度順著椅子爬上來,就像爬樹干一樣。它圍繞著一顆松果轉了起來,用尖爪子迅速碰一下那顆松果,又迅速收回來。繞了幾圈后,它義無反顧抱起松果一跳,像蜘蛛俠似的“飛”了下來。
它撫摸著那顆松果,就像撫摸自己的孩子一樣,用臉蹭蹭,歡天喜地又轉了幾圈,像在舉行一個儀式一樣。
找到了自己心愛的東西,它心滿意足,也算沒白來。于是,它順著我的褲子、衣服,爬到我脖子旁,用臉蹭蹭我,表達感謝。
它刷一下,又滑了下,又像來一樣大搖大擺離開了。
張蕊想象著文中那只可愛的小松鼠也來到自己的家,那“一扭一扭”的小屁股,那“降落傘”般的大尾巴,著實可愛吧?這樣精彩細膩的描寫,一只鬼精靈般的小松鼠已躍然紙上了!可見,自主閱讀時,可愛的松鼠已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間,小作者細膩的筆觸也已悄然影響了她。
◎主題自悟類。
《我的舞臺》自讀印象
李雯倩
小霜霜的話像涓涓細流,注入我的心田。那思潮起伏的感覺,使我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第七段那時的我是很艱辛的。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工?!弊髡叩某晒Τ思彝サ难罩?,更多的是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的。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具有非凡的勇氣和毅力的吳霜。
在我們生活中,一些人的不成功往往因為缺少非凡的勇氣和毅力。讀了這篇課文,我知道了一個公式———成功=勇氣+毅力。
其實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換來成功。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勤奮彌補笨拙,用汗水澆開那絢麗的花朵!
藝術離我們并不遙遠,藝術就在我們身邊。無論音樂、美術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畫,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工藝品。有藝術的地方就有美。
小霜霜將帶你走進藝術的百花園,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李雯倩是一個斯文懂事的女孩,在自讀《我的舞臺》后,不僅讀懂了“我”的經歷,更讀懂了經歷背后的人生哲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她完全能自悟“成功是沒有捷徑的”。事實證明,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課堂講透后,孩子才能讀懂。她甚至能受到藝術、受到美的熏陶?!八囆g離我們并不遙遠,藝術就在我們身邊?!边@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的思維是發(fā)散的,只要我們不給予太多的約束,這道自由的思維之光就能閃現(xiàn)。
◎縱情感慨類。
《草蟲的村落》自讀印象
陳文之屹
郭先生在寧靜的自然天地一角里,風吹草動木不搖,卻看著熱鬧無比的一片小天地,是說這世界靜謐,那世界繁華?
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時的他在我眼中,已經成了一只昆蟲,是天空的蜻蜓,目光溫柔地追隨著那只迷失在樹林里的甲蟲游俠———他融入了這寧靜又熱鬧的天地,聆聽著奏鳴的沙沙聲,打量著村莊的每一條小巷。
兩叢野灌的果實都被陽光烤得熟透了,作者為什么還癡望著小小的村莊?因為他沉醉了嗎?因為他沉醉了吧!
直到這一筆落下,心卻依然在書上,在文中,在小小的村莊中,無法自拔。
陳文之屹是一個思維活躍的孩子,總會不走尋常路,總有與眾不同的詞蹦出來,總有不同尋常的感慨冒出來。也許初讀起來會有一種“無厘頭”之感,但這又何妨呢?我們需要呵護這種“特別”。極其寶貴的“特別”,興許就能捧出一個文思特別的“作家”了!
◎內容提煉類。
《老人與海鷗》自讀印象
周鎮(zhèn)元
十幾年了,眼前的風景依然如舊。那位老人仍然在喂食,仍然在撮著嘴向天空呼喚……
那抑揚頓挫的呼喚聲,在海鷗耳中就像音樂一樣,是那么的動聽。它們緊緊地繞著老人,像眾星拱月一般。沒錯,在海鷗心中,老人如同它們的月亮,它們與老人的關系親密無間,如同至交。
好景不長,老人去世了。但是,海鷗們依然守護著老人,這人與鷗之間的界限被抹去了,才能創(chuàng)造出高境界啊!
這樣的“內容提煉”,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時間、地點、人物,不拘泥于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讀來是不是別有一番味道?有情境,有內容,有感慨,血肉豐滿,才思涌動,頗是喜歡啦!
三、孩子們怎么看待自己的自讀印象
孩子的心聲是最真實的,最有說服力的。
自讀印象,就是自覺預習課文后,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果談的不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那么寧可不寫!自讀印象是真真切切的,不能有半點兒虛假。自讀印象帶來的快樂是無限的,想象的空間是無限的,發(fā)展的空間是無限的,把它視為珍寶的人,會看得更遠,飛得更高?!难泡?/p>
創(chuàng)新,造就了無數(shù)的成功,而寫自讀印象,無疑是一個創(chuàng)新之舉。在思索中摸索出決竅,在印象中寫出感悟,我的語文學習效率自然提高了不少。我是非常喜歡寫自讀印象的,媽媽也說,寫自讀印象讓我的作文寫得愈發(fā)細膩?!五?/p>
自讀印象,玩的可不是“嘴”上功夫,憑的是真正的“實力”哦!只要我們喜歡,這特別的作業(yè)或許就是另一種更高的境界了吧?———徐詩揚
從創(chuàng)設的撰寫自讀印象這一高學段自主學習形式來看,對自主學習的要求定向也好,對自主學習的形式設計也罷,給了我一些真實可感的收獲,那就是教師在觀念上若敢于放手、巧于放手的尺度大一點,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就會寬一些。我曾在一本雜志上摘錄了這一段話,深受啟迪:學生自己學會的“會”,與教師教會的“會”,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會”,也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會”。讓時光,見證這樣一種可能:孩子的“會”,是握“漁”而非“魚”的“會”,那樣的“會”,才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會”!
(作者單位:長沙市天心區(qū)青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