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輝
“西風越緊,它們開得越茂盛;寒風越大,它們開得越艷麗……”
在午間校園的喧鬧聲中,突然傳來清晰的讀書聲。我好奇地轉過頭去,那學生立刻把嘴捂上,臉上露出羞澀的笑容。原來,她是看到寒風中展蕊怒放的菊花,想起所學課文,所以興起而誦。
這一幕讓我想到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活”。
記得在教學《傲霜篇》時,我把文章分析得可謂是詳盡透徹,學生們也都跟著我的思路學得很有勁,師生配合得似乎天衣無縫。下課時,我是帶著滿足的笑容走出教室的??墒牵驮趧偛?,就是那喧鬧聲中傳來的讀書聲在我心中激起陣陣漣漪。這么美的文章,這么詩意的景色,我為什么不帶學生走出教室,置身于大自然呢?教育即生活啊!早在多年前,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家們就告訴我們了,可是究竟要怎么理解這個觀點呢?又要如何實施這個教育理論呢?
首先,“教育即生活”告訴我們教育具有實用的意義。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作為教師,不應該讓學生脫離生活,不應該把課本上的內容硬塞進學生腦中,而應該充實學生的生活,使他們適應生活、更新生活。
以《傲霜篇》為例,教材安排其實是注意到這時間性的,教學這篇文章剛好是秋菊傲霜時。教學時,完全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去觀賞大自然中的美景,一邊欣賞眼前的菊花,想一想自己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形容;一邊讀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菊花的,還可以比較一下眼前看到的菊花跟課文中描寫的菊花有哪些異同點。我相信,學生會很容易學到知識,也會注意課本知識其實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經(jīng)常這樣教學,學生們還會逐漸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其次,“教育即生活”告訴我們教育是生活的需要?,F(xiàn)在,我們的社會生活正經(jīng)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教育對社會生活要具有意義的話,那么它就必須經(jīng)歷變革。在學校,學生作為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對象而存在,他們對社會生活還不了解,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他們顯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學校教育應該簡化、凈化、平衡社會生活,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并把握生活。
再次,“教育即生活”還意味著教育與人一生的生活共始終。它不割裂現(xiàn)實生活與未來生活的聯(lián)系,不僅僅強調教育要聯(lián)系生活,而且強調生活本身的發(fā)展性和教育性。而現(xiàn)今,我們的學校教育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考試的能手,每天,教導學生們注重學習課本知識,反對他們去享受美好的生活??墒牵叱鰧W校后,面對多變的生活時,他們卻常常手足無措。他們沒有成為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甚至對擺在眼前的美好生活視而不見。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而丟掉今天。
陶行知曾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狈从^現(xiàn)實,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是讓學生遠離社會,脫離生活,死讀課本,培養(yǎng)“高分低能”的人。我希望,教育者們能反思現(xiàn)狀,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以生活為中心來指導教學,因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準備!
(作者單位:常德市鼎城區(qū)斗姆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