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晨
【摘 要】自2012年之后,我國便進入了新經濟常態(tài)。在新經濟常態(tài)下,我國經濟將呈現出一種中高速增長的趨勢。本文將針對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成因以及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面臨的困境進行詳細的分析,其目的是探究出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破解對策,以便于解決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困難。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tài);地方政府;土地財政
當前,我國地方政府已經變成了地方土地的經營者和管理者,相對更加注重土地帶來的經濟效益??v觀我國經濟的整體環(huán)境,當前我國樓市投資增長速度放緩,并且樓市交易量也逐漸放緩。樓市的不斷放緩使我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進入了倦怠期,導致了我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面臨巨大挑戰(zhàn)。本文將針對經濟新常態(tài)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面臨的困境及破解對策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成因
1.缺乏完善的土地管理機制
土地財政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地方財政面臨較大的問題,造成地方財政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我國土地管理機制相對來說并不完善。當前我國很多地方政府會在進行土地管理的過程中,往往代表國家行使權力。與此同時,我國當前在土地專用層面,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為我國地方政府壟斷管轄區(qū)內的土地市場,提供了制度層面上的保障。可以說,由于缺乏相對嚴格、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使得當前地方政府已經成為地方土地的管理者和經營者。保障土地經營利益、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已經成為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
2.當前我國的財稅機制并未健全
我國在1994年進行了財稅才體制改革,逐步的將我國的財權上移到了中央部門,將事權分布到了地方政府部門。雖然我國已經進行了財稅機制改革,但是此次改革中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我國實施分稅制改革以來,地方財政收支不均等的顯現屢見不鮮。從1990—2010年,我國地方財政收入從66%降低到48%。由于財權上移使得我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事權的下移,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備受壓力。從1990—2010年,我國地方政府支出從地67%上升到82%,地方財政收入與地方財政支出不成正比,為地方財政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3.城鎮(zhèn)化趨勢不斷推進
城鎮(zhèn)化是我國發(fā)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1988年,正是的頒布了憲法修正法案,其中,明確的規(guī)定了我過土地實施有期限、有償的使用制度,在此制度的推動下,便構成了我國地方政府以批租為形式的土地財政模式。據筆者調查,我國2017年末城鎮(zhèn)化率升至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2011年末,我國的城鎮(zhèn)化率首次超過農村,這一調查證明著我國當前已經踏上快速發(fā)展的道路上。但也正是城鎮(zhèn)化進程的飛速發(fā)展,使我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擴張現象也更加嚴重。
二、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面臨的困境
1.新經濟常態(tài)下帶來的困境
當前,我國除了一線城市之外,很多三線、四線相對較小的城市,對于房地產的需求不斷下降,使得房地產行業(yè)的庫存相對較大,導致了樓市更加蕭條。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國很多的房地產投資企業(yè)都紛紛的推出樓市轉向其他行業(yè),使得樓市投資驟降。針對此種情況,當前很多城市都紛紛對房地產行業(yè)適當進行了松綁,使得房地產行業(y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溫,但是之前放假一路攀升的現象一去不復返。由于我國國民觀念的轉變,使得我國三線、四線的城市的人口增長率極為緩慢甚至呈現負增長狀態(tài),使得我國樓市庫存量相對較大。人們生育、生產觀念的不斷轉變,使得房地產行業(yè)疲倦期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
2.過度追求土地利益帶來的困境
由于多種原因導致了地方政府部門不得不利用土地來擴充自身的財政,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城市的拓張。城市擴張必然導致地方政府需要更多財政資金來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由于政府資金財政的壓力,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再次陷入“占地——賣地——基礎設施建設——占地”的循環(huán)中。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嚴重的導致了樓市的庫存,并且地方政府過于注重土地帶來的經濟效益,使得房地產開發(fā)商不斷提高房價,為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嚴重的影響了土地市場以及房地產行業(yè)的正常運行與發(fā)展。
3.經濟產業(yè)結構發(fā)展不協調帶來的困境
土地政策看似能夠緩解地方財政困難的燃眉之急,實則隱藏著嚴重的金融風險隱患。土地財政為房地產行業(yè)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經濟市場中的很多游資受到長期高房價的吸引,紛紛投資到房地產行業(yè)中,這便導致了我國其他產業(yè)的資金短缺,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產業(yè)結構的平衡發(fā)展。與此同時,房地產由于土地價格的上漲,房地產交易價格也飛速上漲。“雙螺旋”的價格上浮趨勢,必然導致我國經濟的宏觀環(huán)境出現一定變化。房產價格與房產價值產生的矛盾,使得房地產低迷現象已經成為經濟市場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4.地方政府急于退出的困境
土地財政已經成為的當前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方式,在長期的經濟發(fā)展中,由于單一財政發(fā)展模式,為地方政府帶來了一定的困境。在我國經濟新常態(tài)的當下,相對來說房地產行業(yè)是一種拉動性強、涉及范圍相對較廣的經濟產業(yè),并在我國未來的10年中依舊保持國民經濟支柱的地位。但是隨著城鎮(zhèn)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土地政策與房地產行業(yè)產生密不可分。當前我國很多地方政府紛紛出現財政赤字的現象,土地抵押融資負債較高,如果地方政府急于退出便會導致土地抵押負債帶來的金融危機。并且,當前很多家庭都是通過按揭付款的方式進行的購房,若地方政府一旦退出房地產行業(yè),便會嚴重的導致房價縮水,使得房地產收入會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為銀行的收益帶來了嚴重的損失,銀行便會提升自身的按揭條件,嚴重的為購房群眾帶來了更多壓力,房地產行業(yè)便會異常的蕭條。
三、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破解對策
1.建立健全的財稅機制
積極的明確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財權與事權,科學、合理的將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使事權與支出責任進行匹配,保障各級政府的財力需求。將中央政府的公共設施建設與地方政府應該建立的公共設施責任進行劃分。積極的進行“縣財省管”的財權機制改革,不斷的優(yōu)化稅收制度制度。給予省級地方權力機關部門一定的稅收立法權,逐步的改善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2.明確政府與市場的界定
切實的關注地方政府對就業(yè)、教育、文化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等內容的建設,保障政府公共服務的力度。積極的引導政府逐步退出土地經營層面,逐步的又投資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利用多種融資手段來解決公共建設資金的問題,將PPP融資模式積極的在地方政府部門開展,切實的幫助地方政府部門走出“占地——賣地——基礎設施建設——占地”的怪圈??茖W、高效的轉變傳統的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積極的培養(yǎng)高新產業(yè),大力扶植縣城以及重點鄉(xiāng)鎮(zhèn),有重點、有策略的推動城鎮(zhèn)化進程,保障我國城鎮(zhèn)化科學、高效的發(fā)展趨勢。
3.高效的推動產業(yè)轉型
積極的針對地方經濟發(fā)展結構進行調整,推動地方產業(yè)結構的轉型。切實的轉變投資主體,將傳統的政府主導的投資主體轉變成投資拉動的投資拉動,切實的推動土地財政的轉型。保護、培育新型產業(yè),調整房地產行業(yè)在經濟機構中的比重,調動地方經濟活力,培植多元化地方政府稅源。積極的取締落后產業(yè),針對傳統穩(wěn)定財政來源進行穩(wěn)定和優(yōu)化,積極的發(fā)展服務也以及高新產業(yè),并給予積極的鼓勵與支持,在拓寬財政來源的同時,保持地方產業(yè)結構的穩(wěn)定發(fā)展。
4.建設統一用地制度
當前我國現行的土地管理制度,相對缺乏科學性,很難保障我國土地的高效管理以及合理運用,使得我國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壞、遭到了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經營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時間內容轉變。為了保障我國用地的高效性,就必須積極的建立制度法律保障,以便于約束地方政府部門的行為。我國必須進一步充實我國土地的所有權和集中權,高效的建設城市、鄉(xiāng)村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并針對不同地區(qū)的用地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制定科學、高效的用地體制保障,確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經濟新常態(tài)下,土地政策已經成為我國地方政府面臨的重要問題。為了切實、高效的幫助地方政府走出土地財政的困境,必須積極完善我國的財稅機制,明確我國政府與市場的界定,逐漸從經營型政府轉變成服務型政府的層面上來。高效推動產業(yè)結構調整,為地方提供多更多渠道稅源,保障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平穩(wěn)性,建立健全用地制度,提升土地管理和運用的效率,保障我國經濟、政治發(fā)展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陶澤良, 馬曉妍. 經濟新常態(tài)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面臨的困境及破解對策[J]. 現代管理科學, 2017(9):76-78.
[2]楊志安, 劉益彤. 新常態(tài)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轉型對策[J].改革與戰(zhàn)略, 2016(11):87-90.
[3]楊孝海. 經濟新常態(tài)下“土地財政”問題研究[J]. 當代經濟, 2016(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