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麗綿 ,吳明利 ?,鄭秀麗 ,郭 碩 ,安娜娜 ,丁 妍 ,靳玲瑤 ,李勝棉
(1.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 內鏡科;2.消化科,河北石家莊 050010)
神經內分泌腫瘤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是一類起源于胚胎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神經內分泌標記物,能夠產生5-羥色胺代謝產物或多肽激素的腫瘤,可發(fā)生于許多器官,但發(fā)生于十二指腸NENs十分罕見[1]。十二指腸NENs發(fā)病緩慢,雖然組織學上與惡性腫瘤類似,但生物學行為更趨向良性病變,早期無特殊臨床表現,本組對2006年8月~2015年12月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消化科收治的15例十二指腸NENs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內鏡表現及臨床特點。
本組15例十二指腸NENs患者中男7例、女8例;年齡43~78歲,平均54±10歲。臨床癥狀中上腹部脹痛1例、皮膚鞏膜黃染3例、咽下不順1例、體檢發(fā)現10例。腫瘤直徑0.3~5 cm,其中≤1cm 10例、1~2cm 3例、>2cm 2例。腫瘤位于十二指腸降部3例、十二指腸壺腹部l例、十二指腸近端即球部和球降交界11例。診斷本組15例均行胃鏡檢查發(fā)現腫物,鏡下表現為黏膜下腫物(見圖1,封底)11例,其中9例為單發(fā)、3例表現為不規(guī)則新生物、1例表現為多發(fā)結節(jié)。本組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3例、內鏡下切除7例、遠端胃大部切除術1例、放療1例、ERCP支架置入1例、1例未治療復查中、1例失訪。
WHO將胃腸胰腺 NENs(gastroenteropancreatic-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EP-NENs)按組織學和增殖活性分為低級別(G1級)、中級別(G2 級)、高級別(G3 級)[1]。 本研究根據該分類和分級方法。突觸素和嗜鉻素A中任1項陽性即診斷為NENs。
本組隨訪14例,失訪1例,隨訪9個月~7年,中位時間13.5個月。
十二指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多位于十二指腸近段即球部及球降交界處。本組15例病理診斷均為十二指腸NENs,其中2例合并食管癌、1例合并賁門胃體癌。15例病理G分期:G1期10例、G2期2例、G3期3例,其中1例為神經內分泌大細胞型(見表1),腫瘤直徑<1cm的10例患者中術后病理學檢查未見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2cm的2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侵犯胰頭及膽總管下段。
分化較好的十二指腸NENs超聲探查多呈偏低回聲結節(jié),內部回聲均勻,病灶呈類圓型或橢圓型,邊界清,起源于黏膜下層(見圖2,封底)。
表1 15例十二指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及預后情況
圖1 胃鏡示十二指腸球部黏膜下腫物。 圖2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超聲內鏡表現。
十二指腸神經內分泌腫瘤起源于十二指腸黏膜 Lieberkuhn隱窩深部腸嗜鉻樣細胞(Kulchitsky)”,該細胞來源于胚胎神經嵴,是胃腸道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可以分泌5-羥色胺、組胺、緩激肽、激肽釋放酶和前列腺素等20余種物質,引起皮膚潮紅、腹瀉、腹痛、呼吸困難、心血管異常等臨床綜合征,即類癌綜合征。文獻報道十二指腸NENs類癌綜合征發(fā)生率不足10%[2]。本組15例患者均未出現類癌綜合征的癥狀;十二指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生長緩慢,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非特異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不易早期發(fā)現并診斷。最常見的癥狀為上腹部的隱痛或脹痛,且好發(fā)于十二指腸近段[3],本組15例患者中11例位于十二指腸球部及球降交界即十二指腸近段。出現梗阻癥狀可出現惡心、嘔吐,出血者可伴有黑便。源于壺腹部的NENs極少見,主要表現為黃疸、預后較差,本組1例壺腹部NENs即以黃疸就診,術后因腫瘤復發(fā)死亡,生存期僅6個月。
十二指腸NENs的診斷主要依靠內鏡及影像學檢查。超聲內鏡對十二指腸NENs的定位具有特殊的優(yōu)勢,早期十二指腸類癌EUS聲像圖特征表現為:病灶呈偏低回聲結節(jié),內部回聲均勻,病灶呈類圓型或橢圓型,邊界清,起源于黏膜下層[4]。術前超聲內鏡檢查可以確定腫瘤的大小、浸潤的深度、周圍鄰近臟器有無侵犯以及周圍有無腫大的淋巴結,對于腫瘤術前分期、臨床選擇治療方式可以提供很好的指導作用,可明確病變浸潤層次更為安全有效的指導內鏡下切除,本組7例患者行鏡下切除術前均經超聲內鏡檢查明確病變深度后治療,手術無并發(fā)癥發(fā)生。近年來通過Ki-67陽性指數及核分裂象數進行對腫瘤增殖活性的評估。參照2010年WHO分類標準及2010NENsS胃腸胰腺NENs的分級建議將十二指腸NENs分為:I級高分化 NENs[G1,分裂指數(/10HPF)<2,Ki-67指數≤2];Ⅱ級高分化NENs[G2,分裂指數(/10HPF)2~20,Ki-67 指 數 3~20]; Ⅲ級 NENs[NECG3,分裂指數(/10HPF)>20,Ki-67 指數>20],混合性腺NENs(MANEC)、部位特異性和功能性NENs。I級高分化NENs即以往典型的類癌[5]。國外學者對NENs的生物學行為研究發(fā)現腫瘤直徑<1cm且分化良好者轉移率為2%,>1cm者轉移率達15%~25%[6]。而十二指腸乳頭部的NENs,即使腫瘤直徑<1cm,淋巴結轉移率也接近50%[7]。結合本組情況,腫瘤直徑<1cm的10例患者中術后病理學檢查未見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2cm的2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侵犯胰頭及膽總管下段。1例直徑為1.5cm十二指腸壺腹部NENs雖無淋巴結轉移亦無浸潤,但術后僅獲得6個月生存期;腫瘤局限于黏膜下層者無淋巴結轉移。上述結果與以往學者研究結果相近。故我們認為若腫瘤直徑≤1cm且術前經超聲內鏡及病理免疫組化分期為G1/G2期者,未見所屬淋巴結或遠隔臟器轉移的NENs可經胃鏡行腫瘤局部切除,術后應每3~6個月行內鏡復查,若內鏡病理檢查發(fā)現腫瘤細胞異型性明顯或腫瘤浸潤脈管、有殘留等應再次行內鏡下擴大切除或外科手術切除;無論腫瘤大小術前經超聲內鏡及病理免疫組化分期為G3期者預后較差,均應行手術切除。內鏡結合超聲內鏡對直徑≤1cm十二指腸G1及G2期腫瘤進行鏡下切除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應作為首選。
[1]Ito T,Sasano H,Tanaka M,et al.Epidemiologial study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in Japan[J].J Gastroenterol,2010,45(2):234-243.
[2]Naalla R,Konchada K,Kannappan O,et al.Duodenal carcinoid with carcinoid syndrome[J].BMJCaseRep,2014,1(10):2014,1(10):2013-2021.
[3]Pavlovic Markovic A,Rsch T,Alempijevic T,et al.Endoscopic ultrasound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uodenal lesions[J].ltraschall Med,2012,33(7):210-217.
[4]蔡振寨,林李淼,陳浩,等.十二指腸類癌的內鏡超聲診斷及其指導治療的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0,27(6):326-327.
[5]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理專家組.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理學診斷共識 [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3,42(10):691-694.
[6]Pawe Gut,Agata Czarnywojtek,Maciej Bczyk,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gastroenteropancreatic tumours[J].Poland Prz Gastroenterol,2015,10(3):127-134.
[7]Kim YG,Kim TN,Kim KO.Carcinoid tumor of the minor papilla in complete pancreas divisum presenting as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J].BMC Gastroenterol,2010,1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