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三國群雄角逐,諸葛亮出場比較晚,名聲卻極大。他出生在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身長八尺,容貌偉岸,年輕時就顯露出超群才華和英雄氣概。漢末遭遇動亂,他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親自耕種田地。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以“隆中對”一舉成名,從此把一生獻給了劉備追求的光復漢室事業(yè)?!皠渫泄隆笔侵T葛亮一生的轉折點。此前,他只是劉備的輔佐;此后,他成了蜀漢事業(yè)的主角。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崗有一座武侯祠,殿門前有一副對聯(lián)細數(shù)諸葛亮的功績:收二川,排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諸葛亮一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除了足智多謀外,一個主要原因是他的務實與變通。
諸葛亮為劉備立下的第一份大功,是促成了孫劉聯(lián)盟。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琮不戰(zhàn)而降,劉備勢單力薄,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就在曹軍壓境之際,年僅27歲的諸葛亮出使東吳,求孫權發(fā)兵救援。孫權本來就景仰劉備,又見諸葛亮卓爾不凡,當即派出3萬人馬。劉備最終借援軍平定了江南地區(qū)。
此后,諸葛亮一直務實地堅持孫劉聯(lián)盟這個策略。公元221年7月,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出兵東吳。諸葛亮、趙云等都堅決反對,但意見沒有被采納,最后蜀軍兵敗。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逝,當年9月,諸葛亮就迅速遣使者到東吳修復關系,兩國再次聯(lián)盟。
公元229年4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吳王孫權派使者到蜀國通告自己已稱帝,提議兩國“并尊二帝”(即互相承認對方為皇帝)。蜀漢朝野不少人反對,認為名號體制不順,應該顯明正義,與吳國斷絕友好盟約。但諸葛亮沒有意氣用事,而是務實地分析了蜀國的處境?!笆紫?,孫權稱帝之心由來已久,蜀漢之所以容忍不計,是為了取得犄角為援。如果雙方關系惡化,蜀漢必須移兵東戍,若兩國交戰(zhàn),只有并吞其疆土,才能完成討伐中原大業(yè)。但是東吳人才濟濟,將相和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取勝。雙方斗得難解難分,將士疲憊,反而使北邊的曹氏政權得便宜。所以應該與吳結盟,不可逞匹夫之忿?!庇谑?,諸葛亮派人出使東吳,“賀稱尊號”,吳蜀聯(lián)盟再一次經(jīng)受住了考驗。
公元222年,為平定南中地區(qū)的反叛,諸葛亮親自出征。臨行前問計于馬謖。馬謖說,南蠻之人以攻心為上,若僅靠武力征服,則反復叛亂,不可收拾;若要斬盡殺絕,不僅傷害天理,而且不是朝夕可致。諸葛亮大為贊同,后來七擒孟獲,終至心悅誠服。
南中平定后,有人曾勸諫諸葛亮留兵鎮(zhèn)守,但他分析說,這個政策會導致三個不易:如果留外地人在此為官,就要派遣駐軍,有駐軍就得供應糧草,這是第一個不易;這些夷族剛剛經(jīng)受了戰(zhàn)爭之苦,父兄多有死傷,怨氣未消,任用外地人而不留駐軍隊,定有禍患,這是第二個不易;夷族叛亂分子屢次三番殺死和廢掉官吏,自知有罪,與我們隔閡很深,若留下外地人為官,終究難以被他們信任,這是第三個不易。最后,諸葛亮決定不派官員管理,用區(qū)域自治的制度,靈活地解決了民族地區(qū)治理問題,穩(wěn)定了后方,還獲得了許多戰(zhàn)略物資。
《資治通鑒》記載,諸葛亮網(wǎng)羅孟獲等當?shù)孛?,任命為地方官,在其有生之年,這一地區(qū)再沒有發(fā)生叛亂。
據(jù)《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入川前,諸葛亮已為他做了三件重要的事:第一,用“隆中對”給劉備指明了未來發(fā)展方向,此為戰(zhàn)略謀劃;第二,在赤壁之戰(zhàn)前出使東吳,向孫權剖析利害,雙方達成聯(lián)合抗曹聯(lián)盟,此為外交策劃;第三,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占據(jù)江南之地,任命諸葛亮為軍師。派他督守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diào)三郡的賦稅以之補充軍需,此為行政治理。公元211年,劉備平定成都后,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并代理左將軍府的事權。劉備領兵外出期間,諸葛亮留守成都,以保證兵充糧足,這時諸葛亮承擔著后勤保障的任務。
在政治上,諸葛亮“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但承擔了全國軍政大計的決策和推動,還親自監(jiān)督興修水利、橋梁、道路、驛舍等工程,組織養(yǎng)蠶、織錦、煮鹽、冶鐵、鑄錢等重要工作。在實施“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獎勵農(nóng)桑,與民生息”等正確政策后,蜀漢逐漸恢復了元氣。
然而,人無完人,諸葛亮并不是在所有領域都有很好的成績。陳壽在《三國志》中指出他在奇謀制敵方面有所短缺,且沒有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將才。陳壽分析說:“昔日蕭何舉薦韓信,管仲舉薦王子城父,都是因為考慮到了自己的才能長于治國,缺少軍事指揮的才干。諸葛亮的治國才干或許不亞于二人,可惜他當時找不到城父、韓信那樣的名將,致使自己的功業(yè)難成,統(tǒng)一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p>
此外,諸葛亮的屬僚對他也是有微詞的。他們說諸葛亮事必躬親。查核文書檔案這樣的事也親自去辦。主簿楊颥勸諫說:“治國理政有一定的分工體制。以家事打比方,家奴主耕,家婢主炊,雞司晨,狗吠盜,牛載重,馬涉遠,作為一家之主人,可以坐享其成。這并不是主人的智慧不如奴婢雞犬,而是因為一家之主自有家法。漢代的名相丙吉、陳平都明白什么事最重要,什么事要交給主管部門去做。您如今主持政務,竟然躬自校簿書,流汗終日,不亦勞乎!”諸葛亮聽到這些話,什么也沒說,唯“謝之”而已。
除了上述問題,很多人也質(zhì)疑諸葛亮為何執(zhí)著于北伐。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6次。是蜀漢受到了曹魏的威脅嗎?并非如此。而且,兩國兵力確實有不小的差距。
據(jù)《通典》記載,蜀漢滅亡時全國人口94萬,曹魏人口443萬。蜀漢人口幾乎只有曹魏的1/5。人口多則兵力強,而且對手曹真、司馬懿都是人中之杰,諸葛亮想戰(zhàn)勝曹魏,難度可想而知。
也有人說,諸葛亮北伐的主要意圖并非一舉收復中原,而是想把隴右作為基地,進攻關中。這種推測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由于軍力、人才、物資等實力對比懸殊,也是沒有成功希望的。結果6次北伐都是勞民傷財、無功而返。其實諸葛亮也是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在《后出師表》中說:“我只有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得失,不是我所能預見的了?!本科湓?,從三顧茅廬到白帝城托孤,是劉備的知遇之恩、托付之重感動和激勵了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李云中/繪)
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白帝城托孤,對諸葛亮說:“你的才干勝過曹丕十倍,定能安邦定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確實無能,你就取而代之?!敝T葛亮流著淚說:“臣下怎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太子,忠貞不二地為國效命,至死不渝!”受命以后,他日夜憂慮嘆息,唯恐辜負重托。為什么要事事躬親?他不是不明白楊颙所說的道理。但只能用鞠躬盡瘁來實現(xiàn)自己的承諾。
公元234年7月,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率軍打敗。魏、蜀兩軍相峙百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zhàn),司馬懿就是按兵不動。因為尋戰(zhàn)不得,又失去了東吳的策應,諸葛亮一病不起,最后病死于軍中。
在留給后主的表文中,他寫道:“臣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孫們的日常衣食費用已有寬余。臣在外任職期間,沒有額外的花費,隨身衣服飲食全由國家供應,也沒有再洽其他產(chǎn)業(yè)。待臣離開人世,不能讓家里有多余衣物,外面有多余錢財,使自己辜負陛下的恩寵和信任?!?/p>
其治家之嚴,由此可見。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為抗擊魏軍戰(zhàn)死疆場。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不是為了個人的高官厚祿。而是為了自己所做出的承諾,為了心中的信念,為了追求的理想。他的一生演繹了君臣際遇的最佳范本。感動后世君王的,是諸葛亮的才能與忠誠;激勵后世士大夫的,是諸葛亮獲明主重用一顯身手的際遇。忠誠、勤勉、公平、廉潔,有擔當,有理想,正是這些高貴的品質(zhì)。使諸葛亮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豐碑之一,成為中華民族最喜愛的政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