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記錄文物價值,感受文明之美,《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播出,是一次對古老文物的探尋,更是一次向華夏文明的致敬。該片熱播期間,網(wǎng)友好評如潮,“冷艷文物居然下凡了”、“文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給滿分”、“那個逗得我肚子疼的旁白君,放學別走,咱倆聊聊”……
《如果國寶會說話》每集僅5分鐘,“孵化”卻歷時整整兩年,讓主創(chuàng)團隊“掉了一層皮”。從搜集到篩選,團隊經(jīng)過學習、研究、走訪、勘察后,380多萬件文物最終只留下100件。導演徐歡選文物的標準很明確: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中的坐標,展現(xiàn)大歷史的轉折與大文化的創(chuàng)造。
在這個標準下,商代后母戌大方鼎、古蜀國三星堆青銅人像、北宋《千里江山圖》,這些明星級別的國家寶藏入選,當然毫無爭議。但在第一集中,代表仰韶文化的“人頭壺”,入選時只是一件默默無聞的陶器。
汪喆負責人頭壺這一集的拍攝制作,她是個細膩敏感的女導演。“當時需要找一件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我們看了很多張?zhí)障衲樧V,它們有的猙獰,有的夸張,有的甚至有點丑陋。后來我們在一本文物雜志上看到這件人頭壺,第一眼就被這張嘴唇微微上翹的臉打動了。這件文物屬陜西半坡博物館,當時被借展到新疆烏魯木齊附近的一個縣級市。我們匆匆駕車趕到那座文化園區(qū),人頭壺安靜地佇立在展廳,從陜西一路追到新疆,終于見到那張微笑的臉,我覺得它特別孤獨?!蓖魡磶е鴪F隊架好攝像機,拍這張45度仰望天空的臉,但從四平八穩(wěn)的鏡頭里,只能看見它的下巴頦兒。她調整了角度,讓攝影機也歪著“腦袋”,與人頭壺的眼睛對視。
在鏡頭里,汪喆杲杲地看著這雙眼睛,一瞬間感受到了6000多年前,人類在剛剛學會使用器具時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觸動之下,她立馬給遠在北京的徐歡發(fā)了一條微信,徐歡被她的文字打動了?!拔覀兙湍盟鼇碜龅谝患?,用這張平凡又呆萌的面孔開篇?!?/p>
而對于那些毫無疑問入選紀錄片的典藏級國寶,最難的是方向和立意?!翱梢詫懙臇|西太多了。但片子只有5分鐘,到底該講什么?又能講什么?”這些問題,一度成為徐歡和團隊的最大難題。
分集導演馮雷講述了第十一集《婦好玉鳳:鳳凰傳奇》的定稿過程:“最初我們想表達的是,鳳文化如何貫穿中華文明。但之前《紅山玉龍:尋龍玦》那集已經(jīng)講述了龍的誕生和延續(xù)。組內(nèi)幾個人一討論,這不行,龍與鳳這兩集的脈絡應該區(qū)分開來。輾轉之下,我們把視線聚焦到玉鳳的收藏者、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蛟S這位傳奇女性,就是鳳‘女性形象的最佳代言人:以玉鳳引出婦好墓,再以墓中其他文物,講述她的一生。正如解說詞: 玉鳳恰似她優(yōu)美的風姿,定格在歷史的風景線上,為后人所景仰?!?/p>
徐歡將100件文物的解讀維度分為:考古、歷史、社會、科技、哲學等?!盎蛟S5分鐘的片子深度不夠,但它們各有立意?!彼M度绻麌鴮殨f話》能成為索引和通道,為觀眾打開一扇窗,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讓他們隔著時間與空間,傾聽文物自己訴說傳奇。
《如果國寶會說話》每集都有同樣一句開場白:“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痹谀贻p人聚集的嗶哩嗶哩視頻網(wǎng)站上播出時,彈幕“已查收”刷了屏。《如果國寶會說話》收獲了大批年輕粉絲,這在團隊的預料之中。紀錄片制作時,他們就很用心地注入了一些年輕元素。比如解說詞中會不時蹦出一兩個網(wǎng)絡用語。出自新石器時代的陶鷹鼎是一只健碩的雄鷹,它有個渾圓的大肚子,被形容為“肌肉萌”。
紀錄片的海報文案也走“萌系”路線:“這款美瞳我要了”(太陽神鳥金箔)、“因為刻骨所以銘心”(甲骨文)、“說我像奧特曼的你別走”(三星堆青銅人像)。徐歡說:“文物背后能發(fā)散傳播的點,我們都提前規(guī)劃,做好二次傳播?!?/p>
5分鐘短視頻符合人們碎片化的觀看習慣,但這并不意味著,紀錄片也是瑣碎的?!度绻麌鴮殨f話》以歷史紀年為脈絡,是一個有規(guī)劃、有立意的整體。
拍攝完成后,幾個分集導演感慨:最初站在國寶前,懷抱著一顆無限敬畏之心。一年多下來不停看不停拍,琢磨透了,它們親切了起來。當你走近,當你了解,你會知道它們的故事,聽到它們的呼吸,讀到它們留下的跨越千年時光的留言。
這些文物里有古人與今人的聯(lián)系,讓徐歡印象深刻的是第十四集《何尊:這里有中國》。這件青銅尊被安排在國寶最高展臺上,造型凝重又雄奇。尊內(nèi)底部刻有銘文——剛剛繼位5年的周武王之子姬誦,與同宗的貴族何,討論父輩與新王的功績。在這122字銘文中,出現(xiàn)了“宅茲中國”四個大字,這是考古學家第一次在文本中發(fā)現(xiàn)了“中國”?!斑@些寫給祖先的文字,更像是寫給數(shù)千年后13億多中國人的信?!?/p>
還有一些文物凝結了古人的智慧。第三集《陶鷹鼎:陶,醉了6000年》介紹陶器燒制技藝,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陶,是時間的藝術,泥土太干則裂,太濕則塌,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們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涼。
“文物是歷史的物證?!蓖高^這些物證,徐歡讓大家看到背后造物的人,理解器物與時代的關聯(lián)。而這些物與人扎根的沃土,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古人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像‘我們自己。在創(chuàng)造某件物品的時候,他們的訴求和情趣跟現(xiàn)在的我們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因為眼界的差異,使用的方法不一樣而已?;蛟S和文物對話,我們需要更多的好奇心,從詳實的考證出發(fā),融入當代人的認知,甚至可以有一些帶主觀色彩的想象力?!?/p>
正如網(wǎng)友在視頻下的留言:考古就像做一道閱讀理解題。
摘編自《環(huán)球人物》2018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