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西北邊疆跨國民族地方性知識功能探析

      2018-06-13 05:43:42徐黎麗王悅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跨國西北新疆

      徐黎麗 王悅

      【摘 要】中國西北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可分為基于生產(chǎn)的生計知識、基于行為規(guī)范的組織管理知識、基于社會互動的交往知識、基于信仰的宗教知識等四種類型。其特點則表現(xiàn)為原生異質(zhì)性、多元融通性、體系穩(wěn)定性、持久延續(xù)性。在我國陸疆危機治理中,應充分利用中國西北跨國民族地方性知識的普遍安居功能和特殊戍邊功能,即:“居邊”——保障跨國民族在邊疆安居樂業(yè)、“通邊”——保障邊疆各族的經(jīng)貿(mào)往來、“融邊”——保障邊疆各族的文化交流、“識邊”——加深對邊疆及邊疆人的自我與他者認同、“和邊”——保障跨國民族所在國家關系和諧、“安邊”——保障西北邊疆的安全與穩(wěn)定。

      【關鍵詞】西北邊疆;跨國民族;地方性知識;功能

      【作 者】徐黎麗,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邊疆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悅,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蘭州,730020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2-0066-008

      在中國西北邊疆地區(qū),生活著10個跨國民族,即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中亞各國稱吉爾吉斯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俄羅斯族、回族(中亞各國稱“東干人”)、蒙古族和漢族等。[1 ]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居處邊疆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使這些跨國民族逐漸發(fā)展出各自適應西北地區(qū)生態(tài)和人文環(huán)境的地方性知識,這些地方性知識植根于西北邊疆傳統(tǒng)社會的土壤中,發(fā)展于疆界演變的歷史進程中,壯大于西北邊疆的開發(fā)建設中,彰顯于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戍邊功能。但從現(xiàn)有國內(nèi)外邊疆治理成果來看,很少有從邊疆的實際守衛(wèi)者——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體系出發(fā)探討邊疆治理的作品,因此本文擬拋磚引玉,不當之處難免,敬請專家指正。

      一、中國西北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類型

      雖然在人類學理論研究方面一直存在著普遍主義與歷史特殊論之爭,但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地方性知識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卻顯得更加珍貴。所謂地方性知識,就其客觀條件而言,“一般都具有事實條件約束,即與本土知識所處的地理、人文和其他局域條件密切相關不可脫離的條件約束;第二,不具備數(shù)理形式化條件;第三,不具備實驗室條件?!?[2 ]就其主觀認識方面,雖然提出者吉爾茲的初衷只是“在探討和研究西方之外的文化傳統(tǒng)時對西方以外的自然知識在其西方的‘science詞匯之前加上了詞頭‘ethno-,以表示這些知識與本土的種族、民族有關的、離不開這些地域的,或者在這些地域之外沒有的、在這些民族或種族之外如西方?jīng)]有的自然知識”。但“作為某種地方化的產(chǎn)品的地方性知識,總是和超越地方的某種東西處于相對照的關系之中。” [3 ]今天我們之所以重拾邊疆各族民眾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積累的地方性知識,不僅源于“地方性知識需要歷史敘述,其價值訴求是維系當?shù)厝巳旱臍v史記憶” [4 ],也與這些知識正以驚人的速度消逝有關,更與我們想通過這些地方性知識去解決邊疆危機的目的有關。根據(jù)本文對西北跨國民族地方性知識的整理與歸納,有以下四類:

      第一,基于生產(chǎn)的生計知識類型。首先在生計方式方面:在新疆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影響下,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等民族形成了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產(chǎn)生活方式;維吾爾族、漢族等民族長期從事綠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則多以經(jīng)商為業(yè)。這些跨國民族順應自然所積累的傳統(tǒng)生計知識是其居處邊疆的基本要素。以經(jīng)商為例,烏孜別克人“善于商販,輕家重利” [5 ]79奔走四方。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安集延、浩罕等部歸附清朝,此后貨物稅率降低,商貿(mào)快速發(fā)展:“其布魯特、霍罕、安集延、瑪爾噶朗等貿(mào)易之人,絡繹不絕”①。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喀什噶爾的浩罕富商以俄國僑民的身份不斷擴展著通商權益,壟斷著南疆的貿(mào)易” [6 ]135。楊增新統(tǒng)治時期,烏魯木齊八大洋行中最大的是“烏茲別克人伊敏江、土爾遜巴巴的德盛行,烏茲別克人美爾沙里、拉合滿巴依的德和行;再次是烏茲別克人滿素爾江的吉利行,烏茲別克人塔居斯曼的仁中信行……烏茲別克人阿布特的茂盛行。這些商行在斜米、塔城都設有總店和分店,有的還在吐魯番、奇臺等地設有分店” [7 ]8-9。同樣地,塔塔爾人亦“多以經(jīng)營為業(yè)” [8 ]642,至今仍保留著經(jīng)商傳統(tǒng)。據(jù)記載,“1912年,新疆最早的額爾齊斯河碼頭建成,中國政府開始與俄國一些地區(qū)發(fā)生民間貿(mào)易往來,吸引了大批塔塔爾族商人涌向布爾津縣城?!?[9 ]“清末民初,一部分(塔塔爾人)來新疆經(jīng)商,均為俄籍?!?[10 ]24楊增新統(tǒng)治時期,“開設在烏魯木齊貿(mào)易圈里的較大的洋行一共有八家,其中最大的是塔塔爾人胡賽音、哈桑兄弟等的吉祥涌;其次是塔塔爾人伊斯哈克兄弟等的天興行……(再次是)塔塔爾人孜牙巴依的芝盛行” [7 ]8。其次在生產(chǎn)技術方面:俄國革命之后遷入新疆的俄羅斯族,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且擁有先進的技術技能:他們中除部分當兵以外,有些繼續(xù)從事技術工作,如:醫(yī)生、教師、牙科醫(yī)生、職員、電工、木工、機修工、工程師、工匠等;也有的人從事體力勞動,如筑路、開車、修理機器等。[11 ]在農(nóng)業(yè)方面,他們引進畜力單鏵犁、馬拉播種機、馬拉收割機、割草機、脫谷機等蘇式農(nóng)機具。[12 ]15總之,俄羅斯人“對新疆的農(nóng)業(yè)、園藝業(yè)、畜牧業(yè)從傳統(tǒng)粗放型向機械化、良種化轉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3 ]45。又如,新疆漢族移民以屯墾戍邊者最多,其將內(nèi)地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和技術帶入新疆,如鐵制農(nóng)具、牛耕技術、精耕細作法、開渠筑堤法、栽桑養(yǎng)蠶技術及水稻栽培技術等。[14 ]總之,無論是生計方式,還是生產(chǎn)技術,都屬于西北邊疆跨國民族基于生產(chǎn)的生計知識類型,是其最基本的地方性知識。

      第二,基于行為規(guī)范的組織管理知識類型。首先是部落組織知識。哈薩克族較好地保留了基于血緣關系的宗法氏族制,即自上而下的七層社會組織結構,如汗國、玉茲、兀魯斯、阿勒斯、烏魯、阿塔阿依瑪克、阿吾勒等。[15 ]98古時“哈薩克分左、右、西三部” [16 ]171,即三“玉茲”,左部為鄂爾侖玉斯,又稱東部;右部又分為二:一為烏拉玉茲,又稱中部,一為齊齊玉茲,又稱西部,亦曰塔什漢。[17 ]玉茲之下有兩百多個部落,“如烏孫、康里、杜拉特、撒里烏孫、克普恰克、克烈、乃蠻、弘吉剌惕等部落” [18 ]??聽柨俗巫鍤v史上也有與哈薩克族相似的部落氏族制度,具體分為以下幾層:布魯特、鄂拓克、愛曼、阿寅勒?!捌溆文涟⒖颂K、烏什西北及伊犁西南者為東布魯特,游牧喀什噶爾北與西及葉爾羌西南者為西布魯特?!?[19 ]145然而,“雖皆為布魯特,而其比不一,各君其地,各子其民,力敵勢均,不相統(tǒng)轄”②。伯克制亦是如此。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廷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后,在回疆實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③的伯克制。具體而言,在西四城喀什葛爾、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和東四城烏什、阿克蘇、庫車、辟展,以及哈密、吐魯番、哈喇沙等11座大城中,均設辦事大臣即阿奇木伯克;在小城及下層鄉(xiāng)級政權機構亦設伯克??梢?,部落組織原則在西北各跨國民族中由來已久且影響深遠。其次是家族組織知識。塔吉克族以家長制大家庭為其傳統(tǒng)的家族組織形式。他們通常3、4代人一起居住,由若干小家庭組成血緣制大家庭,“在一夫一妻制的大家庭中,保持嚴格的家長制,一般男性長者為一家之主,家庭成員的生產(chǎn)和生活都由家長做主安排……沒有私自處理牲畜和畜產(chǎn)品的權利”,若家長過世則按照“父死母繼,母死長子繼”的原則承襲家長之位。[20 ]再次是規(guī)范管理知識。蒙古族民間習慣法為民眾日常交往提供了行為規(guī)范,成為草原法文化的主要代表。[21 ]25在蒙古族地方社會中,存在較多約定俗成的習慣法,如關于偷竊的“罰九”習俗,“盜馬者罰九牛或九羊九馬給事主,無牲畜者則以盜者之妻給事主以償之。無妻則鞭其腰” [19 ]163-164。此外,“入誓”習俗更被吸收進《理藩部則例》等成文法典中, [22 ]346可見,蒙古族的民間習慣法為其游牧生活和社會秩序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無論是部落組織知識、家族組織知識,還是規(guī)范管理知識,均屬于西北邊疆跨國民族基于行為規(guī)范的組織管理知識類型,對其生存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基于社會互動的交往知識類型。各個跨國民族間的族際互動對于中國西北邊疆局勢而言至關重要。首先在交往理念方面,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積淀,各個跨國民族逐漸積累起平等、團結、互相尊重與理解的交往知識,從而為族際互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柯爾克孜族世代傳唱的英雄史詩《瑪納斯》,其中不僅記載了瑪納斯家族反抗異克塔依、卡勒瑪克等外敵入侵的英雄事跡,而且也描述了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場景:比如,當哈薩克族的闊克確遭到劫難時,柯爾克孜族英雄瑪納斯并未袖手旁觀,而是向其伸出援助之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抗外來壓迫。直至今日,史詩《瑪納斯》仍教導柯爾克孜族人民堅守誠實守信的處世原則和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的群體知識,柯爾克孜族人民將史詩中的英雄們作為榜樣,在自我行動與社會互動中發(fā)揚著民族精神。其次在交往工具方面,語言是族際交往過程中最重要的文化因子,西北回族在社會交往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各地漢語方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波斯語借詞,從而發(fā)展出獨具特色的西北回族話。至今,西北地區(qū)回族、漢族及中亞東干人方言中普遍使用以下兩組詞匯,“(第一組)鍋灶、馬勺、茶飯、米湯、油香、馓子、扁食、鍋盔饃、臉盤子、牙碴骨、牙花子、胛子(肩膀)、干腿(小腿前部) ……(第二組)封齋、開齋、禮數(shù)、禮行、過爾德、過爾賣里、做乃瑪子、道色倆目、念蘇爾、接都哇、給口喚、拜望、給話(答應婚事)、吃定茶、送禮、取親、待客、回門……”[23 ]。借助于此種特殊的語言,西北回族得以與其他各民族順暢溝通并和諧相處,在族際交往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由此,無論是交往理念,還是交往工具,都屬于西北邊疆跨國民族基于社會互動的交往知識類型,其對于中國西北邊疆局勢而言至關重要。

      第四,基于信仰的宗教知識類型。首先,西北邊疆10個跨國民族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分布,有伊斯蘭教、佛教、東正教、道教等。以伊斯蘭教為例,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回族等民族均信仰伊斯蘭教,但卻各具特色,如“伊斯蘭教與維吾爾社會相互吸收、融合,形成鮮明的維吾爾伊斯蘭教特色,如麻扎崇拜、宗教導師制等等。而游牧的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信仰的伊斯蘭教則體現(xiàn)出游牧的特色,一般不建清真寺,不太重視禮拜和齋戒” [24 ]27-28。然而,宗教所衍生的精神慰藉及道德教養(yǎng)功能卻是相通的。對于這些民族而言,伊斯蘭教已經(jīng)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其次,在西北各個跨國民族的發(fā)展歷程中,呈現(xiàn)出多種宗教共存的局面。如薩滿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藏傳佛教等宗教類型均對蒙古族的宗教信仰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清末,蒙古人篤信藏傳佛教,在“伊犁地區(qū)有一些寺廟,焉耆附近和尤勒都斯有幾座寺廟,其次是塔爾巴哈地區(qū)也有寺廟” [25 ]65。如今,蒙古族民間則保留著祭敖包習俗,這是“薩滿教信仰習俗的遺痕……然而,喇嘛當主持,敖包前擺放佛像,燃香,又表明敖包祭祀的薩滿教信仰與藏傳佛教信仰的混合形式,喇嘛代替了薩滿的主持位置,持法器誦經(jīng)卷,在敖包上豎起長桿,長桿上綴有小布條,上面書寫藏文的經(jīng)咒” [26 ]102,可見,薩滿教、藏傳佛教等宗教信仰對蒙古族影響深遠。因此,基于信仰的宗教知識類型是西北邊疆跨國民族繁衍生息的必要保障。

      如前文所述,中國西北邊疆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可分為生計知識、組織管理知識、交往知識和信仰知識等,其中,生計知識是其地方性知識的基礎,組織管理知識是其地方性知識的保障,交往知識是其地方性知識的橋梁,信仰知識則是其地方性知識的升華,四者聯(lián)系密切、相輔相成。

      二、中國西北跨國民族地方性知識的特點

      由于中國西北邊疆居于亞洲腹地,多民族跨國而居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tǒng),因此與中國其他邊疆區(qū)域相比,這里的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呈現(xiàn)出以下與眾不同的特點:

      第一,基于西北邊疆獨特的自然地理與人文生態(tài)而表現(xiàn)出原生異質(zhì)性。西北邊疆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形成于各個跨國民族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是其適應西北生態(tài)與人文環(huán)境的必然結果,因而具有原生性。如面對帕米爾高原嚴酷的自然地理條件,塔吉克人必須幾代人團結起來,形成“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單位” [27 ]——家長制大家庭,共同抵御自然災害、應對各項挑戰(zhàn)。“這種大家庭集中了一定數(shù)量的勞動力,在生產(chǎn)、生活上彼此依賴,從而較好地適應高原艱苦環(huán)境中的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方式。” [26 ]84“伯克制”則是基于維吾爾族的部落組織原則而產(chǎn)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上諭:至回部平定后,不過揀選頭目,循其舊制,統(tǒng)轄城堡,總歸伊犁軍營節(jié)制。①可見,伯克制的產(chǎn)生也是對地方人文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蒙古族的民間習慣法則源自“大扎撒”——《成吉思汗法典》。由于各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域,享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和生活經(jīng)驗,各個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又表現(xiàn)出異質(zhì)性。

      第二,基于西北跨國民族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態(tài)勢而呈現(xiàn)出多元融通性。盡管各個跨國民族地方性知識的外在表現(xiàn)方式不盡相同,但這些地方性知識的內(nèi)在涵義卻具有多元融通性?!皟H就占回族人口50%以上的西北回族方言而言,也有中原官話、秦隴方言、蘭銀方言等差別,居住在這些地域中的回族的語言特征也和這些地域的方言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地異言殊的回族方言使回族話有機地融入各個漢語方言區(qū)中” [28 ],從而搭建起回族與周邊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橋梁。維吾爾族社會中,各級伯克職權不同,分別管理田賦、商賈、稅務、教化、治安、刑名等民政事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月,統(tǒng)一南疆維吾爾地區(qū)后,分設“回部頭目曰阿奇木,總理一城;曰伊什罕,協(xié)辦阿奇木事;曰商伯克,管理租賦;曰哈子,管理刑名;曰密喇布,管理水利;曰訥克布,管理匠役;曰帕察沙布,查拿賊盜;曰茂特色布,承辦經(jīng)教;曰木特斡里,管理田宅;曰都管,管理館驛;曰巴濟格爾,管理稅課;曰阿爾巴布,派差催課;曰市琿,協(xié)辦都管事;曰巴克邁塔爾,專管園林;曰明伯克,其職如千總”②。正是由于伯克制度一體多元,各級伯克合理分工、相互協(xié)作,保障了維吾爾族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此外,雖然各個跨國民族均有其特定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控制模式,亦有適宜本民族發(fā)展的生計方式和歷代傳承的傳統(tǒng)文化,但這些地方性知識又具有同樣的性質(zhì),即:維系跨國民族的血緣紐帶,保障跨國民族的經(jīng)濟生活,支撐跨國民族的文化認同,加強同源跨國民族的異國溝通與聯(lián)系,從而顯示出多元融通性。

      第三,基于西北跨國民族的族內(nèi)與族際發(fā)展格局而顯現(xiàn)出體系穩(wěn)定性。一方面,西北10個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體系各具穩(wěn)定性。如哈薩克族的“七個支系原則天然地保障著整個哈薩克人民的民族生物學上的整體性、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和民族精神的整體性” [29 ]24,這對族群的完整和穩(wěn)固而言意義非凡。又如烏孜別克族所開洋行“資金充足,經(jīng)營靈活,他們從俄國運來呢絨、煤油、洋布、火柴、糖果、縫紉機、手搖唱機等,高價在新疆傾銷,又在新疆低價收購毛皮、棉花、絲絨、干果等,銷往俄國” [30 ]??梢姡瑸踝蝿e克族的經(jīng)商傳統(tǒng)為中俄兩國經(jīng)貿(mào)穩(wěn)步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族際共享的地方性知識體系也具有穩(wěn)定性。各個跨國民族間互通有無、和諧共處、良性協(xié)作,基于血緣紐帶的民族內(nèi)部聯(lián)系和基于地緣紐帶的族際互動,使西北邊疆成為一個求同存異、共生互補的穩(wěn)定社會。據(jù)史料記載,清政府統(tǒng)一新疆之后,除“因商而興”的烏魯木齊之外,其他各城“貿(mào)易之人絡繹不絕”①。在國家政權的軍事實力保障下,各個跨國民族日漸形成基于文化軟實力的地方性知識,支撐著西北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發(fā)展。

      第四,基于西北各族跨國而居的發(fā)展進程而體現(xiàn)出持久延續(xù)性。西北邊疆各民族的地方性知識隨著民族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而逐漸積累和延續(xù);隨著各族的跨國而居日益?zhèn)鞑ヅc彰顯。時至今日,哈薩克族社會中仍存在部落傳統(tǒng),“中國境內(nèi)的哈薩克族大多屬于中玉茲。中國的哈薩克族主要有克烈、乃曼、克扎依、瓦克、阿勒班、素宛等部落” [31 ],哈薩克族后代仍須牢記7代以內(nèi)祖先之名,否則便被認為是“孤兒”“不關心自己和部落的未來”?!安恕币辉~的內(nèi)涵幾經(jīng)演變,但伯克制仍是維吾爾族社會中一項影響深遠的部落組織制度。早期“伯克”專指世襲的部落特權階層;乾隆年間,“伯克”演變?yōu)椴豢墒酪u的地方長官,伯克制也正式成為一項“因俗施治”的地方官制;新疆建省后,部分伯克繼續(xù)留任鄉(xiāng)約或稅吏等官職,伯克制以一種新形式留存于新疆。同時,新疆漢族仍在抒寫一部漫長的屯墾史。自漢代起,河西、西域便有士兵居留,唐“太宗既滅高昌,每歲調(diào)發(fā)千余人防遏其地” [32 ]2736,唐高宗時置龜茲、碎葉、疏勒、于闐等安西四鎮(zhèn),并派漢兵鎮(zhèn)守。清乾隆皇帝統(tǒng)一新疆后,大批內(nèi)地漢族人前往東疆、北疆進行屯田,“烏魯木齊一帶地方,……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駐兵屯田。二十六年(1761年)招徠內(nèi)地戶民前來屯墾。二十九年(1764年)遷移安西攜眷兵永遠駐防。迄今已有種地民人四千二百余戶,攜眷兵丁三千六百余戶,生齒日漸繁盛” [33 ]215。左宗棠收復新疆時,帶領湖湘弟子進入天山南北。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又有大批漢族遷入新疆。今天,中亞各國及新疆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伊犁等地仍有漢族人定居。此外,各族的經(jīng)商傳統(tǒng)日益發(fā)揚壯大,塔吉克族的家長制大家庭仍在延續(xù),回族仍保持著特有方言,蒙古族的習慣法深入人心,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也得到廣泛傳唱。因此,西北邊疆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具有持久延續(xù)性。

      三、中國西北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功能分析

      由于中國西北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產(chǎn)生于西北邊疆區(qū)域,這些地方性知識保障他們居邊的同時,自然而然就發(fā)揮了戍邊的功能。具體如下:

      第一,“居邊”——保障跨國民族在邊疆安居樂業(yè)。中國西北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有助于鞏固血緣聯(lián)系,保障社會秩序,從而使得跨國民族安居祖國邊疆。如塔吉克人的家族是一個堡壘,是他們的生命線,對于個人來說同時是生產(chǎn)、消費、教育、保險以及生活和情感的小社會,這種以家長為核心的血緣大家族,為塔吉克族提供了可靠庇護,使其族群內(nèi)部離婚率低、不尚分家、團結互助,具有高度強烈的凝聚力和信任關系,[34 ]從而保證了塔吉克族得以在高寒環(huán)境中世代繁衍生息。而維吾爾族的伯克制度,則是回疆地域特色與中原制度文化的有機結合,既是“因俗而治”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行之有效的邊疆治理方式。對于緩和矛盾糾紛、管理地方社會等做出了重要貢獻,以至于清政府雖然沒有直接控制“回疆”,卻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成效。同時,蒙古族的民間習慣法不僅維系著本民族的游牧社會秩序,也用訓令、規(guī)范等明確了民族成員的義務與責任,調(diào)節(jié)了族群內(nèi)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弘揚了蒙古族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保障了本民族在邊疆的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順利進行。

      第二,“通邊”——保障邊疆各族的經(jīng)貿(mào)往來。由于地域環(huán)境差異,西北跨國民族在經(jīng)濟生活中互通有無、和諧共處。如來自綠洲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商人經(jīng)常運輸糧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前往山區(qū)與其他民族交易。同時,游牧于南疆的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將本民族的肉制品、乳制品等與維吾爾族的農(nóng)產(chǎn)品、日用品等交換。據(jù)記載:蒲犁廳主要產(chǎn)羊和牦牛,每年外銷羊數(shù)千只,牦牛數(shù)百頭,牛、羊毛數(shù)萬斤。[35 ]136在這一過程中,游牧社會對農(nóng)產(chǎn)品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綠洲農(nóng)業(yè)社會對畜產(chǎn)品的需求得到滿足,游牧、農(nóng)耕雙方在交換中互惠互利,達成了共生互補的經(jīng)濟往來秩序。此外,族際間的經(jīng)濟交往使得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南疆興起了葉爾羌、喀什噶爾、阿克蘇、庫車等一批商業(yè)重鎮(zhèn),以牧業(yè)為主的北疆則興起了烏魯木齊、伊犁等商業(yè)重鎮(zhèn),而各族商人穿梭于這些商業(yè)城鎮(zhèn)之間,逐漸加強了族群之間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保障了邊疆經(jīng)貿(mào)的暢通無阻。

      第三,“融邊”——保障邊疆各族的文化交流。俄羅斯人移居新疆之后能與當?shù)馗髅褡迦谇⑾嗵?,原因在于他們“選擇了與當?shù)厝讼嘟Y合的道路,最突出的標志是他們自愿而又主動地學習當?shù)卣Z言,尊重當?shù)厝说娘L俗,投入到他們所在的各個城鎮(zhèn)的經(jīng)濟活動中去。一旦需要,他們也和當?shù)厝艘坏缽氖麦w力勞動,在社會上、經(jīng)濟上把他們自己完全置于與當?shù)啬滤沽滞鹊牡匚簧稀?[11 ]。1926年,新疆聘請俄羅斯族技術人員授課,培養(yǎng)出了新疆本地少數(shù)民族的第一代汽車駕駛員和修理技工, [13 ]44-45可見,俄羅斯族的科技知識已經(jīng)融入新疆的生產(chǎn)建設活動中,成為西北邊疆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此外,隨著漢族移民陸續(xù)遷入新疆,漢文化日益?zhèn)鞑ブ廖鞅边吔貐^(qū),逐漸與當?shù)乜鐕褡逦幕噙m應,并被少數(shù)民族人民所廣泛接納。

      第四,“識邊”——加深對邊疆及邊疆人的自我與他者認同。一方面,中國西北邊疆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中記載邊疆及自身的知識體系,促使這些跨國民族認識邊疆及自身的歷史與傳統(tǒng)。如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反映出當時的歷史變遷脈絡及社會文化全貌,為其人民認識自我及其所處邊疆地位提供了依據(jù)。另一方面,中國范圍內(nèi)的其他各族人民可通過中國西北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逐漸加深對邊疆及邊疆人的認識。如西北回族利用其地方性知識在內(nèi)地和邊疆民眾的溝通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西北回族學習漢語方言、文字,熟練掌握了語言這一重要文化交流工具,為內(nèi)地漢族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交往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其次,西北回族善于經(jīng)商,在經(jīng)濟交往中發(fā)揮了中介作用,無論是在漢藏民之間,還是在農(nóng)牧民之間,抑或是在內(nèi)地與邊疆之間,西北回族均能積極參與,以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協(xié)調(diào)各種經(jīng)濟文化關系。當然,前往新疆等地屯墾戍邊的內(nèi)地漢族發(fā)揮的作用亦不容忽視,他們用自己居處邊疆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告知內(nèi)地同胞:西北邊疆的跨國民族在適應邊疆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的地方性知識在保家衛(wèi)國方面更接地氣。

      第五,“和邊”——保障跨國民族所在國家關系和諧。一方面,“跨國民族的存在,是影響國際政治經(jīng)濟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它可以成為動蕩和沖突的根源,也可以成為其跨居國家間和平相處的紐帶” [36 ]209。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因不尊重安集延人的經(jīng)商傳統(tǒng)而引起的動亂,如道光年間浩罕國曾入侵新疆,究其原因,“顯由那彥成前此驅(qū)逐安集延,查抄家財,斷離眷口,禁止茶葉大黃所致”①,故松筠奏報,“安集延回眾,向以貿(mào)易為生,請明降諭旨,永馳茶葉之禁”②。可見,尊重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是國際關系和諧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跨國民族所在國家大都在尋求同源文化認同與親和,構筑新的國際聯(lián)盟。跨國民族的文化以其共同文化的特有的歷史維系力和血緣親和能力,成為構建國際聯(lián)盟和加強國際交流的紐帶。[36 ]210比如,來自陜、甘、寧、新等省區(qū)的中亞東干人與西北回族享有共同語言,其語言在詞匯上主要使用中國近代漢語詞匯,同時保留了部分古漢語詞匯。[37 ]45這種語言在中國與中亞國家交流中具有強烈的文化親和力,有助于強化跨國民族的文化認同,保障跨國民族的國家間和諧相處。

      第六,“安邊”——保障西北邊疆的安全與穩(wěn)定。一方面,當戰(zhàn)事發(fā)生時,西北邊疆的跨國民族運用其地方性知識保家衛(wèi)國。如戰(zhàn)時哈薩克族“從阿烏勒開始的各級組織,也就自然形成了各級戰(zhàn)斗單位,頭目成了各級的戰(zhàn)斗指揮員,在可汗的號令下,對敵人進行英雄的抵抗,不讓敵人侵入自己的家園” [38 ]333。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當清軍將領率兵征討阿睦爾撒納時,哈薩克部隊阿布賚蘇丹亦出兵3萬與清軍并肩作戰(zhàn),阿睦爾撒納因此遭受重創(chuàng)。另外,在清軍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時,布魯特人曾上書臣服并與中央王朝協(xié)同作戰(zhàn),充當清軍的向?qū)?,阻斷叛黨的逃路,據(jù)記載:“大兵征討霍吉占,其附近喀什噶爾之布魯特比阿奇木震懾天威,帶領所部愛曼人戶,阻攔霍吉占,悉力與戰(zhàn)”③??梢姡剪斕厝送瑯泳哂小皩τ谇逋醭膼蹏丶抑?。不管是政治的認同,還是從布魯特的軍隊對國家的效忠來看,家之存亡直接決定國家的興衰” [39 ]31。另一方面,當邊疆危機出現(xiàn)時,西北邊疆的跨國民族表現(xiàn)出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意識,從而在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層面保障了邊疆安全與穩(wěn)定。咸豐十年(1860年),中俄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計》后,確立了“人隨地歸”的劃分原則,哈薩克族和蒙古族人民對此感到強烈不滿,他們聲稱:“劃歸俄境,雖死不從?!币虼斯_克那蠻部落堆三伯特帶領百余戶牧民遷入哈巴河。此外土爾扈特部蒙古東歸以及塔塔爾族自發(fā)的東遷,也體現(xiàn)出兩族對于祖國故土的深切眷戀。

      結 語

      綜上所述,中國西北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內(nèi)容豐富、類型多樣、特點突出,且具有多層面的功能:一方面,西北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具有普遍的安居功能,另一方面,其地方性知識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及族群的特殊的戍邊功能。因此,中國的邊疆治理應充分尊重并合理利用中國西北邊疆跨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首先,應保持其地方性知識的體系穩(wěn)定性和持久延續(xù)性,其次,應利用生計、組織等方面的知識,保障邊疆地區(qū)的社會秩序正常運行;再次,應利用交往、宗教等方面的知識,保障各族人民的經(jīng)貿(mào)往來和文化交流,進而實現(xiàn)邊疆人對自身的認知以及內(nèi)地人對邊疆及邊疆人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應利用跨國民族的文化認同和親和力,實現(xiàn)其所在主體國家間的和諧共處;最后,應利用跨國民族的國家認同保家衛(wèi)國,從而實現(xiàn)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和穩(wěn)定。總而言之,中國歷代中央王朝“守在四方,羈縻不絕”的治邊思想及“各仍舊俗”的治邊措施,保障了邊疆民族能夠在相對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中自然繁衍。[36 ]185-186如今,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nèi)匀豢梢越Y合“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治邊原則,認清西北邊疆跨國民族守護家園、保衛(wèi)祖國的重要貢獻,重視其在中國與周邊國家交流協(xié)作中的橋梁作用,弘揚西北跨國民族地方性知識的戍邊功用,這也將有助于西北邊疆跨國民族的安居樂業(yè)及邊疆局勢的安全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徐黎麗,唐淑嫻.論西北跨國民族文化體系的戍邊作用[J].思想戰(zhàn)線,2014(4).

      [2] 吳彤.再論兩種地方性知識——現(xiàn)代科學與本土自然知識地方性本性的差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8).

      [3] 吳彤.兩種“地方性知識”——兼評吉爾茲和勞斯的觀點[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11).

      [4] 龍先瓊,杜成材.存在與表達——論地方性知識的歷史敘述[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 永貴等,蘇爾德增.新疆回部志[M]. 吳豐培,校,訂.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西北民俗文獻:第二卷.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

      [6] 厲聲.新疆對蘇(俄)貿(mào)易史(1600-1900)[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7] 包爾漢.新疆五十年:包爾漢回憶錄[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8] 曾問吾.中國經(jīng)營西域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9] 周泓.我國塔塔爾族歷史來源略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5).

      [10] 馮有真.新疆視察記[G]//民國邊政史料匯編:第24冊.上海:世界書局,1934.

      [11] [英]琳達·本森,英格瓦爾·斯萬伯格.新疆的俄羅斯人——從移民到少數(shù)民族[J].民族譯叢,1990(6).

      [12] 李靜.新疆塔城市俄羅斯族傳統(tǒng)文化變遷研究[D].湖北民族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13] 江梅.新疆俄羅斯人研究[D].新疆大學,2003.

      [14] 易國才.從屯墾戍邊的角度看漢文化在新疆的傳播及影響[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10).

      [15] 徐黎麗.突厥人變遷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6] 〔清〕魏源撰.圣武記[M].韓錫鐸,孫文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17] 袁復禮.新疆之哈薩克民族[J].禹貢,1937(1-3).

      [18] 續(xù)西發(fā).哈薩克族的族稱、族源和系譜[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19] 〔清〕祁韻士.西陲要略:第四卷[M].中國方志叢書·西北地方:第二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20] 劉明.中國塔吉克族親屬關系人類學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13(5).

      [21] 白京蘭.一體與多元:清代新疆法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

      [22] 張榮錚點校.欽定理藩部則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23] 惠繼東.西北回族文化在東干文化中的傳承與變異[J].西夏研究,2014(2).

      [24] 陳振國.和合生一:文化融合造就一體的社會——對新疆多民族地區(qū)文化融合與社會和諧的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5] [俄]尼·維·鮑戈亞夫連斯基.長城外的中國西部地區(qū)[M].新疆大學外語系俄語教研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6] 娜拉.清末民國時期新疆游牧社會研究[D].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27] 白振聲,黃華均.貧困和倫理:塔吉克族公法秩序建立的文化闡釋——塔什庫爾干縣農(nóng)牧區(qū)低犯罪率調(diào)研實錄[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28] 李生信.西北回族話中的近代漢語詞匯[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29] [哈]努·納扎爾巴耶夫.在歷史的長河中[M].徐葵,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0] 房若愚.新疆烏孜別克族經(jīng)商傳統(tǒng)與人口城市化[J].新疆社會科學,2005(5).

      [31] 劉明,古麗皮婭·木合塔爾.哈薩克族親屬關系溯源[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2] 舊唐書·列傳:第八十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3] 〔清〕溫福撰.新疆設學疏[M].魏源全集·皇朝經(jīng)世文編:第五十七卷.長沙:岳麓書社,2004.

      [34] 楊圣敏.環(huán)境與家族:塔吉克人文化的特點[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35] 〔清〕宋伯魯撰.新疆建置志:第四卷[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

      [36] 馬曼麗,安儉,艾買提.中國西北跨國民族文化變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7] 胡玉芬.中亞東干人的文化適應[D].石河子大學,2013.

      [38] 蘇北海.哈薩克族文化史[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版,1992.

      [39] 姚煥錄.《新疆圖志》中的國家認同——以《建置志》、《國界志》、《藩部志》為例[D].石河子大學,2013.

      A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TH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LOCAL KNOWLEDGE IN CHINAS NORTHWEST BORDER AREAS

      Xu Lili,Wang Yue

      Abstract: The local knowledge of th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in Chinas northwest border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rms such as the knowledge about livelihood based on subsistence, the knowledge about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codes of conduct, the knowledge about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religion based on belief. Besides, the local knowledg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its protogenetic heterogeneity, interconnection of diverse elements,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everlasting continuity. The general functions for living and the special function for garrison of local knowledge of th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in Chinas northwest border areas should be taken advantage in crisis governance of the interior border areas, i.e. guaranteeing th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to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the regular economic trade and contact as well as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mong ethnic groups in frontiers, deepening their identity to border areas and self-identification as frontier resident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none local residents”, guarantee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of their home countries that th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lived in, and the safe and stability in Chinas northwest border areas.

      Key words: Chinas northwest border areas;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local knowledge; function

      〔責任編輯:羅柳寧〕

      猜你喜歡
      跨國西北新疆
      絳縣輸送80名農(nóng)民跨國務工
      在新疆(四首)
      四川文學(2021年4期)2021-07-22 07:11:54
      一座西北小城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散文詩(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8
      跨國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西北望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23
      新疆多怪
      絲綢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光明日報《留學》雜志—跨國采訪實戰(zhàn)營
      留學(2014年21期)2014-05-03 06:54:24
      葛蘭素史克:跨國“賄賂門”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2:21
      钟山县| 东平县| 南陵县| 龙南县| 略阳县| 青海省| 石柱| 香河县| 石景山区| 明星| 孟连| 安多县| 城固县| 衡阳县| 宁蒗| 五大连池市| 巨野县| 上思县| 陕西省| 巴塘县| 蒙阴县| 商丘市| 临夏市| 仁化县| 綦江县| 增城市| 康马县| 泸溪县| 秦安县| 曲松县| 元阳县| 神池县| 仁布县| 陆河县| 台安县| 德钦县| 巫山县| 封丘县| 阜平县| 澄迈县| 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