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趣
問:教會母親使用微信后,我很后悔,無論我在朋友圈發(fā)啥,她都要打個電話問我怎么了,但如果屏蔽她,她發(fā)現了更會暴跳如雷。和她說話也不在一個頻道,一句“心好累”會吲來一連串的追問:“怎么了?身體不舒服了?有沒有去醫(yī)院???”她怎么能這么幼稚?
答:還記得那是一個溫暖的午后,我在思考人生,突然收到一個好友請求,點開一看,我嚇蒙了。一個呢稱為我媽大名的好友加我微信。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地檢查一下自己的朋友圈,該刪的刪。于是,接下來,好戲正式開場了。隨時隨地給我發(fā)視頻邀請,一天三次算少的。一旦我不及時回復她,她就會打電話問我:“你為什么不回我微信啊?”我就要耐心跟她解釋微信消息不會失效的,啥時候看見就會回復。再觀她的朋友圈,好似裝滿了整個宇宙。她時而像一位資深的政客,分析著全世界的政治局勢,時而又像一位在“黑工廠”臥底的記者,追蹤不為人知的秘密,但是大部分時間,她像一個“網癮”大媽,每天轉發(fā)一些心靈雞湯和偽科學。
回家的時候,我媽向我抱怨:“哎,真不知道咋說,說出去都丟人,白把你弟養(yǎng)這么大了。你弟直接喊我的名字。”我一臉黑人問號,這怎么可能?就連我弟直呼我的大名,家里人都給他打個半死。然后我媽打開微信,展示了群里的聊天記錄:@××(我媽大名)快去吃飯吧;@××去忙吧。我頓時笑到抽筋,反復跟她解釋那是“艾特”的意思,專門通知那個人,微信名是啥就顯示啥。她還是不信。我把她的微信名改為“春暖花開”,再演示給她看,她終于不服氣地相信了。
或許,父母很多時候幼稚是幼稚了一點,但我們幼稚時,他們是怎么耐心教導我們的呢?
問:我肚子有點不舒服,上網查了一下,可能是腸胃癌,嚇哭了。但去醫(yī)院檢查后,只是拉肚子。那以后我要是不舒服了,先去看醫(yī)生還是先在網上找資料對照一下自己的癥狀?
答:很多人都喜歡網上給自己看病,覺得網上說的癥狀自己好像都有,本來只是長了顆痣,非說是瘤,還是晚期的,查之前還好好的,查完整個人都不好了。我身邊的人,包括我自己,稍微有點不舒服,一上網,秒變神醫(yī)。前段時間,我不小心劃破了手指,網上說會得破傷風,處理不及時感染了還會截肢,嚇得我飯都沒吃,哭著跑到醫(yī)院,醫(yī)生幫我消了毒,說:“幸虧你來得早,再晚點——傷口就愈合了?!?/p>
再久一點,大學的時候,我有點頭暈,類似貧血癥狀,身體還發(fā)熱,就隨手上網查了一下。結果事情發(fā)展到控制不了的地步,疑似白血??!垂死夢中驚坐起!但我此刻必須堅強,要深入了解一下自己的病情,死也要死個明白。網上查了一堆發(fā)病原因,有的說輻射可能致白血病,天哪,我經常對著電腦的。新裝修的屋子有甲醛污染,這與白血病之間有密切關系。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對,我們宿舍新換的柜子,肯定有甲醛!這樣基本上就確診了。偷偷查完后,我把自己嚇哭了,曾經的我無憂無慮、開開心心,誰知道早已有病魔潛伏在我身上。
那天下午,我深感人生苦短,搜了許多名人傳記,邊看邊安慰自己,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場面十分感人。最后下定決心堅強面對,掛了專家號,醫(yī)生說就是發(fā)燒了,另外身體太瘦,營養(yǎng)不良。我不信,執(zhí)意要做血常規(guī)檢查。估計醫(yī)生沒見過我這樣的,就給我做了檢查,完了啥事沒有。
總之,不舒服就趕緊去醫(yī)院,千萬別在網上給自己看病,不然查完就覺得該立遺囑了。
知心
問:我每次做錯事或事情沒有辦成功,總是不自覺地強調客觀原因或責怪別人,然后自己心里就輕松一些,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對嗎?
答: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認為發(fā)生的任何壞事情都是其他人的錯,這是一種極其不成熟的自私行為。
小時候,你摔倒后哭鬧,媽媽會一邊拍打地板,一邊對你說:“都是地板不好,害寶寶摔跤,媽媽打它。”長大了點,你考差了,不反思自己是否努力了,而是怪命題人出的題正好是你不會的;你上課睡覺感冒了,不感到內疚,反而怪同桌沒有把外套脫下來給你蓋上。這就像有人在微博上抱怨:“今天對高鐵失望到極點,趕到高鐵站才發(fā)現買的票是昨天的。工作人員毫無人情可言。我現在沒辦法回去,全怪高鐵!”這是自己買錯票,當然自己負責,為什么要怪高鐵呢?
夸張一點,咱們去銀行發(fā)現銀行卡里沒錢,難道還要怪工作人員?買彩票沒中獎,也要怪工作人員?拿著昨天的電影票還要看今天的電影?這不是荒謬嗎?你要明白這個世界不是圍繞自己轉的,錯了就是錯了,不會因為你無理取鬧就變成對的。
什么是成熟?成熟就是發(fā)現可怪罪的人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懂得了寬恕,懂得了體諒,也就釋放了自己的狹隘。
問:我是一個挺開朗、熱情的人,至少看起來是這樣。從小被父母教導,要有教養(yǎng),不要喜形于色。阻沒有人知道,我與那個黑暗壓抑、痛苦不堪的自己已經搏斗很久了。如果我和父母說這些,他們會怎么看我?
答:“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看起來很正常,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實際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不會摔門砸東西,不會流眼淚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積累到極致了,也不說話,也不真的崩潰,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币晃痪W友在微博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壓抑自己的情緒或許是一種“高情商”的生存經驗。因為如果你不斷抱怨,你就是行走的負能量,大家會像躲瘟疫一樣躲著你。如果你在微博上發(fā)泄,在朋友圈里發(fā)泄,大家就會責怪你為什么那么矯情,從而屏蔽你。如果你在父母面前表達情緒,你的乖小孩形象就會毀于一旦。久而久之,我們都不敢發(fā)泄了。哪怕心痛如絞,也要像沒事一樣,小心翼翼地收起自己的悲傷,隱沒在繁忙與喧囂之中,每天笑臉迎人,仿佛一切如常。
成長真的要將一個人的哭聲調至靜音嗎?在大人眼里,我一直是乖乖女,體貼乖巧從不惹事,考試考差了還要去安慰父母??墒俏乙埠軌阂职?。在我媽一次又一次的逼問下,我忍不住大哭一場,痛哭流涕的那種,號啕大哭的那種。她驚杲了,沒想到我會這樣。哭過之后,我發(fā)現悲傷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兒。你可以在父母面前表達情緒,可以哭,可以發(fā)脾氣,不必覺得內疚,因為你不表現出來,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已經傷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