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一直認為,大恒星的形成方式與小恒星非常相似。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銀河系內外的大質量恒星以我們完全意想不到的復雜方式形成。新研究將迫使科學家重新思考對宇宙中大質量恒星如何形成的理解。
研究人員使用極其靈敏的望遠鏡,對1.8萬光年之外名為“W43-MM1”的遙遠恒星形成區(qū)域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詳細觀察,對其中極大質量范圍—從類似太陽的質量到10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形成核心進行了研究。令他們驚訝的是,恒星形成核心的分布完全不同于此前在銀河系附近區(qū)域觀測到的分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觀察到很多大質量恒星,而較少看到在銀河系中常見的更小質量的恒星。這表明,以往假設的簡單對應關系適用于整個宇宙這一想法似乎是錯誤的,核心在不同地方的表現(xiàn)并不相同。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可充電的水基鋅電池,不僅容量大、壽命長,而且更安全,有望成為目前廣泛使用的鋰電池的理想替代品。
研究人員指出,鋅電池是一種安全且生產(chǎn)成本相對較低的電池,但能量密度低、壽命短,因而并不完美。新型水基鋅電池則克服了傳統(tǒng)鋅電池的這些缺點,不僅大大提高了電池的能量密度,而且電池壽命也延長了許多。而與鋰電池相比,水基鋅電池不僅可在能量密度方面與其一較高下,而且安全得多,不會有爆炸或引發(fā)火災的風險。
研究人員對新型水基鋅電池的商業(yè)化前景充滿信心。他們表示,新型電池最終不僅可用于消費電子產(chǎn)品,成為鋰電池的有力競爭者,還可在太空、深海等極端環(huán)境下使用,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測以及軍事領域都有用武之地。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近日發(fā)表在權威期刊《實驗生物學雜志》上的最新成果,得出了有毒蜜源植物損害蜜蜂的毒害機理,這將為科學養(yǎng)蜂、提高蜂業(yè)效益奠定基礎。
雷公藤屬的昆明山海棠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山區(qū),其花蜜中含有一種萜類化合物—雷公藤甲素,蜜蜂采食后會引起中毒。最新研究使用伸吻反應(PER)實驗測試了急性和慢性條件下飼喂含有雷公藤甲素的糖水對采集蜂嗅覺學習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采集蜂偏好采集無毒的花蜜;在沒有其他食物的情況下,采集蜂雖然會去采食昆明山海棠花蜜,但能通過調整舞姿減少對同伴的招引,從而減少有毒花蜜對蜂群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