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我是小e。很高興又與大家相聚在《硅谷新視野》。在這期,甘老師要講人工智能發(fā)展與人的關系。請大家欣賞。
人工智能千般好,
未來社會少不了。
千頭萬緒啥重要?
以人為本頭一條。
難道不是嗎?“人工智能”的第一個字就是“人”呀!細說起來,只要想想: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為什么要發(fā)展人工智能?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關于第一個問題。如今,人工智能熱翻天,發(fā)展神速不一般,對其理解延伸快,精確定義難周全。由于學術界都還拿不出一個正式定義,因此在許多文章中還是引用一個原始的共識:人工智能通常是指(人為地)利用機器(即所謂智能機器)來實現(xiàn)(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科技能力。
關于第二個問題,究其根源不過兩個方面:一是從技術角度探討人類的創(chuàng)新能力,即到底能造出多么智能的機器;二是從社會的角度探討人機關系,即機器到底會怎樣影響人類。如今,人工智能大比拼,眾說紛紜難定心,正面說要拼命搞,反面說要把命保。共同點是人工智能一定要搞(呵呵!不搞你就落后了),而分歧點是應該怎么搞(哎呀!別把人類擠掉了)。
綜上所述,結(jié)論就出來了:人工智能是由人類來研發(fā)的,模擬人類智能為其目標,為人類服務為其宗旨。因此,必然應當是:人才是資本,擬人是基本,利人是根本,害人是忘本。這就是以人為本!
“利人”是發(fā)展人工智能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在人類發(fā)展的長河中,創(chuàng)造工具來輔助自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正是這個追求,促進人類的進化,帶領人類進入現(xiàn)代文明。它不但使人類在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上站穩(wěn)了腳跟,而且讓人類有能力去宇宙中尋找知音、甚至謀劃移民外星。
然而,千百年來,人類創(chuàng)造出的工具(包括機械和機器)都只是延長了人類的四肢或增強了人類的體能,卻沒有增強或代替人類的智能。
人類賦予機器智能的長征,最早始于科幻。在那里,科幻作者以人為樣本,幻想能制造出像人一樣能行動、有智能的機器人。這個歷史從1920年開始。那一年,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查培克(Karel Capek)寫了一本科幻小說《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縮寫為R.U.R.)。1921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又把它搬上了舞臺,造成轟動!從此“Robot”就成了機器人的英文名字,在市面流行開來,后又為學術界沿用。據(jù)說“Robot”來源于捷克語“Robota”,原意為奴隸。
只是在信息技術、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問世之后,人們才開始有了賦予機器智能的手段。學術界公認的是,1956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漢諾威的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由該校年輕的數(shù)學助理教授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牽頭發(fā)起,有學界和企業(yè)界10名專家參加的一次特殊學術會議。取名為“人工智能夏季研討會”(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從此“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成為一門新興學科,進入了科學殿堂。人工智能的歷史開始了!1956年就成了“人工智能元年”,參加達特茅斯會議的學者成了人工智能的元老,而麥卡錫也就成為人工智能學名的創(chuàng)始人。
2006年夏,學者們再度云集達特茅斯,紀念人工智能過去50年、展望未來50年。會名為“達特茅斯人工智能會議:未來50年”,會標為AI@50,而當年的元老已只剩5人能出席了。
你看,歲月不饒人,昔日青壯年,如今華發(fā)生。然而,他們應當慶幸:他們當年創(chuàng)建的學科,如今不僅已走出象牙之塔,而且成了當紅“明星”,被寫入政府國策,改造了各行各業(yè),造福了千家萬戶,引領著新時代來臨。
幾十年來,在人們幻想著、計劃著、慶幸著、贊美著人工智能為人類服務(包括幫助工作、陪伴生活、保健治病、游戲娛樂等)之時,同樣有另一類聲音在不斷地提醒人們:未來還有些捉摸不定,AI可能搶走人類飯碗,AI可能排擠、傷害人類!呼吁人們在研究、開發(fā)人工智能之時,要從倫理、道德、法律等各個層面避免、限定和規(guī)范人工智能,絕對不能讓它傷害人類!否則就違背了研發(fā)人工智能的初衷,傷害人就是忘本!
為此,早在科幻時期就有人做出了規(guī)定,這就是青史留名的“機器人三定律”。它是著名科普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于20世紀40年代,在他有關機器人的作品中,為機器人設定的行為準則。它是:
第一條: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袖手旁觀)使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條:除非違背第一條,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條: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條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在那個機器人還在幻想中的時代,阿西莫夫就有如此的先見之明,真不愧為一代宗師!如今,在機器人已日益智能、人工智能更在高速發(fā)展的形勢下,從學者名人到普羅大眾也都有不少議論。
在對人工智能潛在危險的強調(diào)上,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Elon Musk)和已故宇宙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是最典型的代表,以至于反對者甚至給馬斯克貼上“人工智能威脅論者”的標簽。自2015年以來,他們多次在不同場所發(fā)表言論,甚至由他們牽頭與一些科學家、企業(yè)家聯(lián)署,既發(fā)公開信又提倡議。他們在信中強調(diào):“正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那些致力于如何讓人類享受福祉,并避開潛在危險的研究就顯得彌足珍貴……我們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必須按照我們的意愿工作?!辈⑶液粲趼?lián)合國要像禁止生化武器那樣“禁止人工智能武器”。他們認為這種武器的威脅比核武器還大,因為它殺傷力大而又取材容易、價值低廉。
當然,反對者也大有人在。2017年7月15日,馬斯克在美國全國州長協(xié)會的大會上再次將人工智能描述為“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風險”。過了幾天,臉書老板扎克伯格就針鋒相對地說:“人工智能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這種末日論是不負責任。”新南威爾士大學人工智能教授瓦希(Toby Walsh)也批評馬斯克是“危言聳聽”。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創(chuàng)始主任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說得更直白:“為什么許多人、包括霍金等聲稱AI是人類存在的威脅?是因為他們不在AI領域工作……”
然而,支持者也不乏其人。僅參加公開信聯(lián)署的名人就超過百人,其中也有不少是業(yè)內(nèi)專家,例如蘋果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谷歌的研究總監(jiān)諾維格(Peter Norvig)、谷歌DeepMind執(zhí)行長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甚至還有扎克伯格聘任的臉書首席科學家、深度學習領域權威燕樂存(Yann LeCun)。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也有一些貌似公正的人出來說話,其中較為典型的要數(shù)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奧倫·沃茨奧尼(Oren Etzioni,也是“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的執(zhí)行長,該所是由微軟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保羅·艾倫創(chuàng)辦)。他在《紐約時報》上說了一段這樣的話:“我并不是那種讀了科幻小說就來危言聳聽的企業(yè)家,我是AI研究人員。但是與馬斯克先生一樣,我們也意識到AI帶來的影響,也理解社會自然而然生出的疑問:我們是否應該發(fā)展AI?”他不是馬斯克,卻勝似馬斯克,并且嚴肅地呼吁政府“盡快規(guī)范人工智能”。
小e插話:本文交稿之時,甘老師悄悄對我說,發(fā)展人工智能,是一場方興未艾的新技術革命,各界都還在探索之中,必然議論紛紛,不足為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隨著科技的進展就會越辯越明。關鍵是要對人類負責,對未來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