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200年前,荷蘭的采礦工人發(fā)現(xiàn)了大型的動物顱骨,曾引起軒然大波。這就是滄龍的頭骨化石。
1795年,拿破侖為得到滄龍的顱骨,對荷蘭發(fā)動了著名的瑪斯垂克之戰(zhàn),得勝后,他親自護送這塊化石到巴黎,交給當時頂尖的古生物學家居維葉。巴黎的古生物學家與哲學家展開了一場唇槍舌戰(zhàn),后來被稱為“海上爭戰(zhàn)”。
18世紀人們普遍認為地球不過誕生幾千年,生物絕跡的想法根本不存在。根據(jù)居維葉的論證,幾億年前,大型爬行類動物曾漫游海上,然后消失無蹤。滄龍的頭骨化石是居維葉重要的證據(jù)。
在美國北達科塔的倉房中,古生物學家崔波從100多年前的歷史博物館的地下室中搶救出大批滄龍骸骨,成功地拼組滄龍整體骨架。這是一部世界上最大的滄龍骨骸,長達14米。崔波說:“從鼻尖到顎底有1.9米,我塞它們的牙縫都不夠?!?/p>
南達科塔麥斯學院的貝爾是滄龍研究權威:“滄龍的尾部是推進器官,如同鰻魚游動般左右搖曳,這大大提高了它的運動能力,使滄龍成為最厲害的伏擊手。它的四肢控制方向,前肢控制左右上下,后肢則平衡軀干,與飛機的功能類似。下頜就能前后伸展,上顎的鋸齒狀牙齒是用來撕肉的內(nèi)彎型,上下顎交互運動,把食物納入咽喉,這就是滄龍進食的模式?!?/p>
1934年夏日傍晚,英國司機克魯尚正行駛于尼斯湖北岸的危險地段,當車開過山峰時,車燈照到一只巨獸,就在前方走過,之后他聲稱,目睹高約1.4米,8米長的駝峰巨獸,腹部拖地而走,頭顱與身軀相連,頸部十分窄短。這是一則荒誕的故事,還是克魯尚確實看到了巨獸?
滄龍是科莫多龍的始祖,據(jù)說滄龍會登陸產(chǎn)卵,就像海龜一樣,鰭狀腳無法支撐全身站立。雖然滄龍孔武有力,但幼龍卻可能小而無助,所以滄龍可能會到隱蔽的海岸產(chǎn)卵。假設滄龍要跑到岸上產(chǎn)卵的話,它可能就是司機克魯尚在1934年目擊的“怪獸”。
1923年12月某個嚴寒的清晨,25歲的英國女子瑪莉一如往常地走在風雨初歇的海岸上,她無視崖壁的危險,手拿錘子敲敲打打。這次她有了第二次重大發(fā)現(xiàn):完整的蛇頸龍骨骸。她為此聲名大噪。泰洛說:“我認為她的成就超過了兒時的發(fā)現(xiàn),這是科學界首度發(fā)現(xiàn)的蛇頸龍化石,當時轟動了倫敦?!?/p>
蛇頸龍的繪圖被送到當時人才薈萃的巴黎,法國專家卻稱是偽造的。最后證實:勞工階層的女孩兒戰(zhàn)勝了一流的科學家?,斃驗榇粟A得了不朽的信譽,因為她證實了古爬行生物的存在。
蛇頸龍是奇妙的長頸水棲爬行類動物。馬西目前是南達科塔麥斯學院的首席古生物學家,鉆研古生物的行進方法,他相信:“蛇頸龍前肢如船槳形,很窄很長,前肢適于水中滑行。就像企鵝一樣,它們的速度比企鵝慢得多,就像是深藏不露的伏擊手,而不像是敏捷的掠食者?!?/p>
蛇頸龍的另一特別之處,是它要吞食大量的石頭。馬西說,通過研究化石發(fā)現(xiàn),蛇頸龍胃中有超過250顆拳頭大的光滑的石頭。石頭有許多種功能,一是當作配重,使游動時能保持筆直;二是有助于磨碎食物。它的長頸也很奇特,頭的一舉一動,都會使身體偏離方向;但它的長頸與頭部感覺非常靈敏,可以精確察覺遠處小型的獵物而不會被獵物發(fā)現(xiàn),因此,沒有魚類可以逃過它出其不意的突襲。
蛇頸龍沒有嗅覺,但像鯊魚那樣能察覺水中極少量的血腥味。鼻孔下方有一個器官能夠鎖定目標,能準確地感應到獵物的位置,并感測到被追蹤目標的運動速度。顱內(nèi)的其他兩個器官能幫助它直線行進:蛇頸龍很適合原始的海洋環(huán)境。
傳說中最駭人的海中遠古怪獸,它們真的繁衍了1億多年生存至今嗎?也許,最好還是將這份神秘繼續(xù)保留,因為人們總愛遐想冰冷的海底下到底有何物。
1912年,一艘名為奧古斯塔維多利亞的德國船曾在英國沿海看到過整條巨鰻。船長馬克描述它約有20英尺長,18英尺粗。1947年,一艘豪華游輪路易斯曾駛越一條長約60英尺的褐色似鰻怪物。在這一海上怪物的相關報道當中,一位權威的隱性動物學家史蒂夫最終將1958年地中海游客的敘述也加了進去。據(jù)說,當時他們正在用魚叉捕魚,一只類似巨型海鰻的生物與他們打了個照面,嚇得他們差點逃離海面。
任何有關巨鰻的討論都少不了會提到一條6英尺長的幼年鰻魚,那是一艘名為牛頓科學探險船于1930年網(wǎng)獲的標本。而正常情況下的一條幼鰻僅長3英寸。在牛頓網(wǎng)獲這一標本的40年里,人們對它重新進行了分類:它屬于一種類似鰻魚的名為noticanthiforms的深海魚類。在從幼年到成年的變形過程中,這種魚的大小不會有很大改變。
大洋深處究竟蘊藏多少秘密?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安迪·丹尼爾與劍橋大學海洋生物學家鮑勃·布勞頓編著的一本書中囊括了358個意義重大的科學報道,其中至少有一打內(nèi)容都與那只曾在瓦爾哈拉小艇附近出現(xiàn)的怪獸有關。然而只有瓦爾哈拉報道最為詳盡。這上百則報道各不相同,目擊者描述的對象也不一定是同一種類。對懷疑者而言,這正是欺騙和訛傳的證明。但是對于丹尼爾來說,這恰好意味著大海中曾出現(xiàn)了好幾種怪獸,據(jù)該書所稱,應該出現(xiàn)了九種怪獸。
當人們想到有一大群怪獸自由游弋在世界七大洋時,那種難以接受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人們斷然沒有必要因大洋深處逍遙生活著一兩只未知動物而憤憤不平。以前從來沒有人目睹過巨嘴鯊,直到1976年人們才有幸捕獲第一只這樣的動物。秘魯鳥喙鯨的存在到了1976年才為科學所證實,直到2002年才被正式載入檔案。因此,還沒人能自信地宣稱:大洋深處不再蘊藏更多秘密。
這聽起來難以讓人信服,的確這樣。除非我們已發(fā)現(xiàn)尸體,或者至少存有相關的特寫照片,否則布勞頓所說的“巨型海洋怪物”將會繼續(xù)阻礙科學家做出最終分類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