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合
若說地球儀能收藏,您可不要急著激動,因為這不包括如今常見的塑料地球儀。具有收藏價值的地球儀多是古典地球儀,它們大多用木頭或金屬制作而成,而且地圖多為手繪。
目前純手工制作地球儀的作坊十分少見。英國有一家手繪地球儀工作室,他們制作的地球儀每個售價約合60萬元人民幣,購買者多為收藏家及好萊塢劇組。制作這種地球儀,首先要將紙張按圓周率比例切成特定三角形,然后在紙上手繪出地圖的輪廓,之后將這些三角形紙張在水中泡一段時間,再以手工上色。圖紙晾干后,需要把它們完好無缺地平鋪在球體上,這是制作過程中最困難的步驟。浸泡過的圖紙即使晾干了也非常脆弱,需要被拉伸到最大限度,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小心翼翼,以降低對圖紙的折損。圖紙被固定好后,工匠就開始在球體上制作軸承。最后由專業(yè)畫師在球體上添補一些細節(jié),繪制不同地區(qū)的海岸線時,還可以加入一些個性元素,比如在北極地區(qū)畫上一只原創(chuàng)的北極熊,以此來提升地球儀的藝術價值。
手工地球儀這么賺錢,但制作者仍少之又少,這是因為它太費工費時。歷史上有據(jù)可考的第一個地球儀被稱作“地球蘋果”,它由15世紀德國地理學家馬丁·貝海姆與諸多能工巧匠合力制作,足足花費了兩年時間?!暗厍蛱O果”現(xiàn)藏于德國紐倫堡博物館,其直徑約51厘米,由兩個亞麻半球組成,外圍用木頭加固,表面覆蓋有手繪地圖,圖上標注出了2000多個地名、100多幅插圖、48面旗幟、15艘船、50多個圖例,還有一些神話傳說,以及想象中未知大陸上怪模怪樣的土著居民和奇異的動植物等。
在古代,能夠擁有地球儀的人可不是普通民眾,而是王宮貴胄。據(jù)說,“地球蘋果”的收藏者曾為其添加了許多豪華裝飾物(但現(xiàn)在已完全看不出來了),這種行為后來演變成一股裝扮地球儀的奢靡之風。
伊朗國家珠寶博物館現(xiàn)藏有一個被稱為“頂配版”的古典地球儀。這個地球儀制作于19世紀,曾為伊朗王室所有。它的直徑約46厘米,高約110厘米,球體使用純金制作,重達34千克。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地球儀上共鑲有5.1萬顆寶石!這些寶石質量優(yōu)良,顆粒也較大,其中大洋、海域、湖泊用祖母綠鑲嵌,陸地用紅寶石和紅色尖晶石鑲嵌,伊朗、英國、法國和印度等國家用鉆石鑲嵌,這個地球儀上還用黃金標出了赤道和黃道,經(jīng)線和緯線則用紅寶石鑲嵌,它的支架是用木頭制作的,但其表面也包上了黃金,真可謂極盡奢華。
中國歷來十分重視科技,一些皇帝和知識分子對西方的地理學也抱有濃厚的興趣。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元代,西域天文學家扎馬魯丁就為朝廷制作了一種近似地球儀的球體模型,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狀況。明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后,親自制作了地球儀和《坤輿萬國全圖》。在他的影響下,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中國科學家李之藻也制成了一個地球儀。崇禎三年(1630年),明朝政府又制作了一個地球儀。地球儀繪制了較為完整的經(jīng)緯網(wǎng),擴充的緯度中包括了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等。更為難得的是,該地球儀上還標注了當時學界普遍認可的“五大洲”,使明朝政府能及時了解到西方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新知識。
雖然清朝政府學習西方科技的勁頭遠不及明朝,但康熙皇帝卻是一個忠實的“科技粉”。據(jù)史料記載,康熙曾下令,讓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同一些朝廷官員制作了多個地球儀,球面的圖像、刻度及相關的文字敘述等大體沿用利瑪竇的繪制方法。
故宮博物院藏有康熙時期的地球儀,它由清宮造辦處制作,被安放在工藝精湛的紫檀木雕花三彎腿支架上。地球儀通高約135厘米,直徑約70厘米,球體中腰處的銅圈為地平圈,上刻四象限,與地平圈相交的銅圈為子午圈。球北極處附時盤,上刻十二時辰,分初、正。球面上繪黃道、赤道、經(jīng)緯度,其中赤道繪以紅色,黃道繪以黃色,每隔10°畫一條經(jīng)緯線。黃道上標有二十四節(jié)氣名稱、南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球面繪清朝行政區(qū)域,標注有全國以及海外大城市的名稱。地球儀上還繪有河流、湖泊、島嶼,十分詳細,諸如南美洲南部的火地島,西南太平洋上的菲律賓、爪哇、新幾內(nèi)亞等都有明確標注。
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地球儀僅有3件,但拍賣場上卻時常有此類文物出現(xiàn),驚艷四座。2017年11月,一個清代銅鎏金地球儀在上??飼r拍賣行競拍,最終以184萬元成交。這個地球儀高約84厘米,通體鎏金,金光熠熠。它由基座、支柱、球體3部分組成,基座以三獸首為足,其上海水洶涌,浮出3條龍,龍紋立體高于海面之上,數(shù)條龍飛上天盤旋而形成地球儀的支柱,托起地球儀。龍體健碩、造型逼真,宛如飛龍出海沖破天際,動態(tài)十足,氣勢磅礴。此寶與故宮藏九龍金樽地球儀十分相似。
中國進入近代后,飽受列強欺辱,國人再次奮發(fā)圖強,西學漸染。到清光緒時期,朝廷和學者已不再視地球儀為玩物,而是多將其用于研究和教學。此后百余年里,地球儀雖然失去了曾經(jīng)作為藝術品的輝煌,但它所釋放的知識之光則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