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貴平
在這個異國城市的行走中,我從歷史的縫隙撬出一段斑駁往事,這讓我有種難言的疏離感。我悄然轉(zhuǎn)身,讓陽光曬干臉上的淚痕……
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像兩只巨大的手掌,一左一右捧護著馬六甲海峽這塊長條形翡翠。位于右手掌西側(cè)的馬六甲城,是其生命線的起點。這是一座令中國人特別青睞的城市——純凈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的熱帶叢林、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跡,尤其是鄭和下西洋和三保山華人的悲壯故事,磁鐵般吸引了我和許多國內(nèi)游客參觀瞻仰。
孟春時節(jié),漫步在馬六甲城,無不感受到大自然之手在這里涂抹下特別絢爛的色彩。春陽將它的每一絲光波都融入彩云的脈絡(luò),也讓大地亮堂生輝。街頭,琳瑯滿目的椰子、榴蓮、芒果、菠蘿蜜等水果鮮艷欲滴,在海風中飄蕩著誘人的果香。一排排椰子樹、檳榔樹組成的行道樹,像列隊的士兵挺拔端莊,連落下的影子也那么迷人。
馬六甲河橋東岸,有個整潔的廣場,廣場上有座紅色的鐘塔和維多利亞時代建的噴水池。周圍是荷蘭式紅色建筑物,建于17世紀,是東南亞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筑物。三百多年來它是當?shù)卣畽C關(guān)所在地,直至1980年改為馬六甲博物館。
這座彌漫著懷舊氣息的城市,街道古老而繁華,既有當年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期留下的歐式建筑,又有豐富的街頭藝術(shù)和小清新樓閣。人力三輪車是當?shù)氐囊淮筇厣?。街頭,那些長得五大三粗的男人,為了招攬顧客,將愛車裝飾了很多鮮花。他們黝黑的面龐和五彩鮮花形成強烈對比,招攬客人時笑得比鮮花還燦爛。
穿過馬六甲河,來到格勒邦海灘。這里水清沙潔,椰林樹影,藍天白云。許多女性,驚艷窈窕,海灘成了她們彰顯魅力的金色舞臺:有的穿著比基尼跑步,有的躺在沙灘上讀書,有的坐著看手提電腦,有的帶孩子沖浪,有的踩過柔曼的海沙輕巧地躍入海水中……
六百多年前,鄭和指揮著船隊,碾過重重怒濤駛向東南亞。對一個強大的帝國來說,鄭和下西洋,儼然是一個開拓海外貿(mào)易的時代春天,只不過這個春天對大明王朝有點曇花一現(xiàn)的意味。
馬六甲城南有座著名的三保山。三保山也被稱為“中國山”,是馬來西亞人為紀念中國航海家鄭和修建的。
導游冉隆安是個四十多歲的華裔。他告訴我們,馬六甲是馬來西亞華人居住最多的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六百多年前,馬六甲就成為中國鄭和船隊的一個前哨基地,今天,馬六甲城的居民大多都知道這個中國古人。
15世紀中葉,馬六甲的統(tǒng)治者是年輕聰慧的國王蘇丹。一天,鄭和船隊在呼嘯海風的推送下一路南下,首次駛抵馬六甲時,船內(nèi)插滿了金針。鄭和給蘇丹送去一封信,信上說:“每一根金針代表我的一個船員,要是你能數(shù)得清有多少根,你就會知道我的船隊有多大?!碧K丹很快送去回信,并在船上裝了好幾袋谷米。蘇丹寫道:“要是你能數(shù)得清這艘船上的谷米,就能猜出我有多少臣民,也就會知道我有多大的權(quán)力?!?/p>
據(jù)說明成祖聽鄭和講了這事后,很欣賞蘇丹的聰穎,決定把女兒漢麗寶嫁給他為王后。漢麗寶公主一行漂洋過海來到馬六甲。蘇丹心情大悅,命人在一塊65公頃的山地上為漢麗寶公主修建了宮殿,并把這座山命名為“中國山”。蘇丹還在三保山挖了一口井,內(nèi)有清冽淡水,算是送給這位中國皇家女子的見面禮。
史書記載,漢麗寶公主婚后和蘇丹過了一段琴瑟和鳴的幸福日子。幾年后,蘇丹宮廷禍起蕭墻,漢麗寶公主不幸死于血腥政變中。
當年鄭和的一些隨從留在了馬六甲,他們與馬來人通婚,成為最早在南洋定居的華人。
太陽漸漸西沉,古老的馬六甲被鍍上一層金黃色光暈。三保山上,密密麻麻到處是墳?zāi)?,是中國境外世界上最大的華人公墓。據(jù)說,至少有15400名華人長眠在此。
冉隆安用略帶沙啞的聲音講道,當年,他的祖父就是從中國廣東偷渡到馬六甲的,一路苦不堪言。
駐足在三保山下,仰望著蒼茫遼遠的海域,我想象著數(shù)百年前,三四百萬華裔先民是如何艱難下南洋的。僅以冉隆安祖父為例,上世紀20年代末,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他的祖父和同村幾個小伙子離粵偷渡出海。茫茫大海上,簡陋的帆船隨時有傾覆的危險,幾十人被鎖在又悶又熱的底艙,缺少食物和淡水,還飽受“豬仔頭”的勒索毒打……在海上顛簸五十多天后,一個同鄉(xiāng)因重感冒不??人?,竟被船主活活推進了海里。勉強活下來的華工,兩眼一抹黑踏上異國土地,他們在馬來西亞最先落腳的地方,就是三保山。
三保山西側(cè),矗立著一座建于1948年的“馬六甲華人抗日殉難義士紀念碑”,碑柱上刻有蔣介石所題“忠貞足式”四字。連同三保山上那些墳塋,深葬著另一些華人的悲壯故事。
1939年,在新加坡華人領(lǐng)袖陳嘉庚的號召下,馬來西亞華人抽調(diào)大量機工前往滇緬公路,共運輸45萬多噸物資前往抗戰(zhàn)后方。那幾條隨時被日軍炮火炸得坑坑洼洼的公路上,約有上千名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機工,不是被炸死,就是開車時因路況險惡跌入萬丈懸崖。到1945年9月日軍投降時,共有30多萬馬來西亞華人在馬國遇難,最慘的是那些落入日本人之手后,被成批捆綁手腳推入海中淹死或活埋的。三保山上的墳塋,大多是這些華人的亡靈棲息地。
大海有聲,大山無言。這個春天,在這個異國城市的行走中,我從歷史的縫隙撬出一段斑駁往事,這讓我有種難言的疏離感。我悄然轉(zhuǎn)身,讓陽光曬干臉上的淚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