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加武
摘 要:結合粵東某港口工程動力排水固結法的工程實踐,依據現場監(jiān)測數據及檢測數據,綜合分析了該新型工法的作用機理、設計原則、變形特征、孔壓變化規(guī)律及加固效果等,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關鍵詞:動力排水固結法 港口工程 變形特征 加固效果
1.引言
動力排水固結法是在傳統的強夯法和堆載預壓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軟土地基處理新技術,具有投資低、工期短的特點。該工法已有十余年工程實踐,但其作用機理、變形規(guī)律較為復雜,限制了其推廣應用。本文依托粵東某港口工程動力排水固結法的工程實踐,以現場監(jiān)測及檢測數據為依據,綜合分析該工法的作用機理、設計理念、變形特征及加固效果,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2. 動力排水固結法的作用機理
通過設置水平和豎向排水體系,改善軟土層的排水條件,軟土層在適量的靜力、變化的動力荷載及其后效力的超載作用下,形成高壓力梯度的超孔隙水壓。在人工排水系統及動載下產生的裂縫排水系統中,多次發(fā)生孔隙壓力的增長和消散,孔隙水不斷排出,孔隙體積逐漸減小,有效應力增加,土體抗剪強度不斷增長,孔隙比逐漸減小,土體發(fā)生沉降變形,工后沉降大大降低,地基土成為超固結土,從而達到軟基加固目的。
3.工程概況
粵東地區(qū)某港口工程,后方陸域寬度351m,縱深約530m,用地面積約17.67萬m2,一期工程陸域地基處理面積為10.72萬m2,建設道路、堆場以及建筑物配套設施,陸域使用高程為+5.45m。
4.地質條件
擬建場地主要由近代人工填土層、第四紀全新統海積層、沖洪積層和第四系殘積層以及燕山期侵入的輝長巖組成。人工填土層主要為塊石、素填土、砂,回填時間大于10年,基本完成自重固結。淤泥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揭露厚度基本在10m以內,呈飽和,流塑狀,主要由粉、粘粒組成,局部含較多石英砂粒及少量有機質,高壓縮性,強度低。下臥層為粉質黏土、砂、巖層。
5.動力排水固結法試驗區(qū)
本工程采用動力排水固結法進行地基加固處理,選擇典型區(qū)域作為試驗區(qū),以檢驗設計參數和處理效果。試驗區(qū)位于港區(qū)主干道,尺寸26m×26m。
設計方案簡述:鋪設中粗砂墊層,厚度不小于80cm,插設塑料排水板,間距1.2mx1.2m?;靥铋_山土至標高+5.25m(為避免軟土破壞,先靜載2個月,并及時補填維持標高+5.25m),預計點夯開始前夯擊墊層總厚度約為2.9m。采用4遍點夯1遍普夯,點夯擊數暫定為每遍每點3~5擊,夯擊能第一遍1200kN.m,第二遍1800kN.m,第三遍2500kN. m,第四遍3000kN.m,普夯夯擊能1000kN.m。每遍點夯之間間歇時間(根據超靜孔隙水壓力的消散80%以上的時間確定)暫按7天考慮。夯點為正方形布置,每遍夯點的間距初定為5.0m,后一遍夯點的位置為前一遍四個夯點的中間位置。試夯施工過程中,根據監(jiān)測數據,再進一步調整夯擊參數。
點夯夯錘選用圓形扁平錘,夯錘底直徑2.5m~3.0m,錘重 12~18t。
點夯收錘標準:①最后一遍點夯的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50mm;②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fā)生過大的隆起;③不因夯坑過深而發(fā)生起錘困難。
夯擊數確定原則:①當第N次夯擊時,孔壓增量突然減小或趨近于零,取該遍每點擊數為N;②第N擊夯點周圍土體明顯隆起或夯坑附近地面產生明顯振動且振動持續(xù)時間較長時,應停止夯擊,取擊數為N-1;③后兩擊的夯沉量大于該擊(記為第N擊)的夯沉量,取該遍每點擊數為N。
6.施工監(jiān)測數據
6.1水位
由圖3可知,地下水位在每一遍點夯期間水位均有上升,每一遍點夯之后的間歇期,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后趨于穩(wěn)定。這是由于夯擊使土體壓縮,孔隙水排出,且有部分弱結合水轉變?yōu)樽杂伤畬е碌摹?/p>
6.2分層沉降
在試驗區(qū)中心埋設分層沉降觀測孔,動力排水固結法施工期沉降磁環(huán)累計沉降量為519mm,沉降趨勢自上而下逐漸遞減,主要沉降量發(fā)生在起夯面以下10m深度以內。
6.3孔隙壓力計
在試驗區(qū)埋設孔隙水壓力觀測孔,觀測結果如圖4。
由監(jiān)測數據可知,孔隙水壓力值在每遍點夯期間均表現為增長,在每遍點夯間歇期,孔隙水壓力值都表現為逐漸消散。點夯對起夯面深度10m以內影響較大,點夯引起的孔壓增量位于20~60kPa之間。第二遍點夯由于天氣原因間斷進行,未出現孔壓驟升的現象,這說明超靜孔壓的形成是多點連續(xù)點夯的疊加效應。普夯引起的超靜孔壓幅度相對較小,與最后一遍點夯也應有一定的間歇期。
7.質量檢測數據
(1)土工試驗指標
由表3可知,經處理后淤泥層含水率和孔隙比均有明顯下降。處理后土體凝聚力略微下降,內摩擦角略微增加。說明經過地基處理后土層性質有所改善。
(2)靜力觸探
普夯結束28天后進行2個靜力觸探檢測孔,為便于跟夯前做比較,在試驗區(qū)外未進行處理的區(qū)域增加一個靜力觸探檢測孔,檢測結果如圖5、圖6、圖7。
工前、工后靜力觸探結果表明,淤泥層土層錐尖阻力比工前明顯增加,動力排水固結法效果比較明顯。但呈現出較明顯的不均勻性,上部土層加固效果更為顯著。
(3)沉降量分析
試驗區(qū)軟土厚度約10m,靜載過程沉降量約60~70cm,動力排水固結法施工過程沉降量約52cm,整個軟基處理施工期總沉降量約120cm,沉降量約為軟土厚度的12%,符合經驗值范圍。
8.結論
(1)動力排水固結法應遵循“少擊多遍,逐漸加能”的原則。先處理淺層軟土形成施壓層,再處理深層軟土,擊數不宜過多,以不破壞軟土結構為原則;
(2)動力排水固結法應增強信息化施工的觀念,擊數及夯擊能應根據現場監(jiān)測數據進行調整;
(3)動力排水固結法有效加固深度可達到10m,但有明顯的不均勻性,上部土層加固效果更為顯著;
(4)超靜孔壓的形成是多點連續(xù)點夯的疊加效應。點夯期間,孔隙水壓力升高,間歇期逐漸消散,兩遍點夯間歇時間7天較為合適。普夯與最后一遍點夯應有間歇期;
(5)點夯引起的超靜孔壓增量處于20~60kPa之間時,處理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DBJ 15-38-2005廣東省標準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S].
[2]李彰明.軟土地基加固的理論、設計與施工[M].廣州: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3]李彰明.地基處理理論與工程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