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味也
1925年3月11日凌晨一點,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病房內(nèi),病重中的孫中山先生自知已時日不多了。
人生最后的盡頭,先生鄭重地請來了一位摯友,將愛妻宋慶齡托付于她,并再三囑托“吾死后望善視之”。
這份囑托,既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夠委以重任。這位被孫先生和孫夫人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桐華有這樣一句話:美麗的女子令人喜歡,堅強的女子令人敬重,當一個女子既美麗又堅強時,她將無往不勝。
何香凝就是這樣的女子。
在民國激蕩的年代里,一片荊棘纏身,但她從不屈服,用自己的力量改寫人生命運甚至民族發(fā)展的軌跡,在女權(quán)運動中一路先行,詮釋了一個女人內(nèi)外兼修的最好樣子。她的一生既能在柴米油鹽中尋得美滿婚姻,也能在事業(yè)上奮不顧身,并于民族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何香凝的非凡,從她小時候起,就可見一斑。
1878年出生于豪門大家的何香凝,父母對于她的期待是,成為游走于“上流社會”優(yōu)雅又精致的名媛淑女。當時的大家千金,個個都纏著小腳,那個時代,小腳才是千金小姐優(yōu)雅美麗的代表。于是,在香凝7歲的時候,母親就開始給她纏腳。一圈一圈的捆綁,壓抑住腳的自然生長,無疑是痛苦的。除了身體上的痛苦,香凝更為痛苦的是,她不自由了。
她無法像以前那樣和小伙伴們蹦蹦跳跳地玩耍,再也不能到田野里捉蟲子,漫山遍野地奔跑了……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香凝就用剪刀把裹腳布剪斷,將那束得緊緊的、長長密密的裹腳布剪成飛花蝴蝶。但沒過多久,就被母親發(fā)現(xiàn)了,并把剪刀給搜走了。沒了剪刀,香凝就拿出了自己平時積攢下來的錢,再買了一把,并藏起來,到晚上的時候,繼續(xù)把裹腳布剪斷。
何香凝面對困境頑強不屈的精神,在那時,初見端倪。多次下來,父母也拿“執(zhí)拗”的香凝沒有辦法,只得由她去,很多年以后,當她回憶起這一段童年時光,是“到處飛奔,上山爬樹,非常快活”的。
年少時展示出的非凡讓香凝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17歲時,父親就讓她擔(dān)任自己的經(jīng)濟助手,承擔(dān)起管理家庭財務(wù)的工作。然而另一方面,父母也在為香凝的婚事憂心忡忡。
在以小腳為美的年代,一雙精致的小腳就是通往一段好婚姻的敲門磚。而何香凝的一雙大腳早已傳遍大街小巷,人們甚至稱她為“大腳婆”。這對當時的大家閨秀來說,無疑是一個“污點”??v然家庭甚好,一雙天足,也只能讓媒人和豪門公子們望而卻步。
恰逢此時,剛從舊金山回國的廖家公子正好要找一位不受傳統(tǒng)禮教束縛的非纏足女子。接受過新思想的廖仲愷,將眾多名媛淑女拒之門外,只因她們都是纏過足的。若是娶了小腳女子,則意味著自己對傳統(tǒng)封建禮教妥協(xié)。
于是,19歲的何香凝和20歲的廖仲愷一同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一個是溫潤醇厚的進步青年,一個是獨立英氣的靈動才女,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中,漸漸被對方吸引,并產(chǎn)生了情深一生的愛情。何香凝愛讀書,廖仲愷就設(shè)法搜羅各式各樣她喜歡的書籍,也幫她答疑解惑。他們共同研習(xí)詩詞,討論時事,甚至一起找到了共同奮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一段真正好的婚姻,大概就是如何、廖二人般,造就了更好的對方,彼此惺惺相惜,共同勉勵前行。
夜晚,皎潔的月光照進小屋,夫妻二人就一邊賞月,一邊吟詩作賦,頗有當初李清照、趙明誠“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情趣意味。月色清澈透亮,身邊有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愛人,何香凝觸景生情,提筆寫下:愿年年此夜,人月雙清。他們的小屋因而取名“雙清樓”,兩人的詩畫集也取名《雙清詩畫》,以此來紀念這段美好的時光。
19世紀末,清政府走向腐朽、衰敗,民族危機也進一步加深。此時的廖仲愷也在一心尋求革命之法,力圖拯救處于水深火熱的祖國。他想去日本留學(xué),一來那里有眾多革命者聚集,二來也能從這個成功變法的民族中探尋救國真理。
何香凝非常支持丈夫,甚至追隨著丈夫走上了這條布滿荊棘的革命之路。為了湊齊廖仲愷留學(xué)日本的資費,何香凝變賣掉自己大部分的珠寶、首飾等嫁妝。因為,這不僅僅是廖仲愷的理想,更是她一生的追求和抱負。在日本,夫妻二人結(jié)識了孫中山,并與之建立了同盟會,一路追隨著他的革命救國事業(yè)。
同盟會聯(lián)絡(luò)通訊、商討革命之事都是在何、廖夫妻在東京的寓所里進行的。他們在日本請的幫傭因為工作的保密性也不得不辭去。曾經(jīng)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九小姐,不得不親自洗手做羹湯,為這群革命人士做起后勤工作。他們的房子,成為了同盟會日常工作的聚集地。這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人,包括寶貝女兒,時時刻刻都處于巨大的危險當中。但為了落后、愚昧、封建脫離這片土地,為了祖國能如雄獅般覺醒,再苦再難、甚至是有生命危險的生活,何香凝都“甘心忍受,樂之不倦”。
1922年,留守廣州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扣押囚禁了廖仲愷。何香凝四處奔走,向人打探丈夫的下落。
幾經(jīng)周折,她終于在石井兵工廠見到了被囚禁中的廖仲愷。廖仲愷衣著凌亂,手、腰和腳都被鐵鏈捆在了一張鐵床上。一道道被鐵鏈磨出的傷痕,還有被汗污浸透的衣衫……看到丈夫這個樣子,何香凝心如刀割,曾經(jīng)一向堅強的女子,也忍不住淚如雨下?;貋碇螅教幭蛉饲笾?,想營救出自己的丈夫。但能求的人都求了,卻只有冷冰冰的“沒辦法”。
丈夫尚在獄中飽受折磨,加之身體上的疼痛,此時的她幾近崩潰。當?shù)弥惥济饕獨⒑α沃賽鸬臅r候,她再也顧不上自己的身體,立馬從病床上起來,再打探消息和想辦法。在何香凝第三次看望廖仲愷的時候,廖仲愷將一張字條遞給何香凝。字條上是一封關(guān)于生死的訣別信,廖仲愷在上面對何香凝寫道:“后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边@是何香凝一生中最苦的時候,也是她一生中最堅強的時候。
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打聽,何香凝終于得到了8月陳炯明要在白云山主持會議的消息。
那天,大雨滂沱中,何香凝一身濕衣,沖進陳炯明的會場。面對在場冷肅的軍官們,何香凝毫不畏懼,厲聲道來陳炯明扣押廖仲愷的無理無據(jù)和不仁不義:我今天上山就沒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隨便你們讓他活讓他死,但我一定要你們給我一個答復(fù):究竟是放,還是殺!要殺,就隨你們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何香凝的氣場震懾住了在場的所有人,陳炯明擔(dān)心把事情鬧大,只好放人。后來,當何香凝回憶起這件事,她說,這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勝利。
何香凝還有一個常為人稱道的身份———畫家。
她第一次正式學(xué)習(xí)畫畫時,是和丈夫在日本留學(xué)的時候。孫中山先生建議她學(xué)習(xí)畫畫,以畫作來解放被封建文化桎梏已久的國人的思想。為了國人的需要,為了心中的理想志向,何香凝進入日本女子美術(shù)大學(xué)正式學(xué)習(xí)畫畫。
畫畫和文字一樣,都是抒發(fā)情緒的藝術(shù)。何香凝在畫畫中,寄托的是一顆高尚神圣的愛國之心。她最喜愛畫獅子和老虎,“以示各族人民應(yīng)如睡獅之覺醒,如猛虎之雄偉?!?/p>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蔣介石卻不打算抵抗。旅居于德國的何香凝聽到這個消息,馬上趕回國內(nèi),呼吁國人啟動自救的行動,甚至,還將自己多年的畫作和珍藏的書畫拿來義賣,組織了“救濟國難書畫展”。當炮火聲在國內(nèi)響起的時候,何香凝便和宋慶齡一起冒著危險趕到前線,攜手創(chuàng)立了婦女抗戰(zhàn)后援會。此時的何香凝為了支援抗日戰(zhàn)爭花掉了大半的積蓄,加之又要照顧三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在她最難的時候,蔣介石派人送來不少錢。傲骨如香凝,又怎會接受,她將錢退回,并附上一句詩:閑來寫畫謀生活,不用人間造孽錢。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醫(yī)院與世長辭,終年94歲。按照她臨終前的遺愿,葬于中山陵的廖仲愷墓中,與丈夫合墓,完成了兩人“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約定。
何香凝的一生,面對了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但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她都未曾放棄,也從不向命運屈服。她一路逆流而上,撕下了世俗對女人的標簽,雌雄共體,既是“猛虎”,也是“寒梅”。在混亂的時代里,活成了最真實的自己,也成就了最有價值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