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峰
當官為了什么?古往今來,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千里來做官,為的吃和穿”,有人覺得“當官不發(fā)財,請我都不來”,有人羨慕“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有人奉行當官為了“千鐘粟”“顏如玉”……選擇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有上述“官念”的人最后的結(jié)局往往是慘淡收場,甚至身敗名裂。
1935年5月26日,方志敏在獄中寫下《清貧》,其中講到:“我從事革命斗爭,已經(jīng)十余年了。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經(jīng)手的款項,總在數(shù)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業(yè)。”方志敏同志先后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并一度兼任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他掌管財政大權(quán),卻不徇私情。母親因生活拮據(jù)向他張嘴,他回答說:“姆媽,我是當主席,可當?shù)氖歉F人的主席,哪里是官?”方志敏不幸被捕后,敵人滿心歡喜想從他這個共產(chǎn)黨的“大官”身上搜出些大洋或金鐲金戒指,可“上身摸到下身,從襖領捏到襪底,除了一只時表和一支自來水筆之外,一個銅板都沒有搜出”。斯人雖去,風范永存。以方志敏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先烈,不僅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我們?nèi)绾巫鍪聻楣僮龀隽俗詈玫陌駱印?/p>
有副楹聯(lián)寫得好:“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边@副對聯(lián)看似淺顯,其實卻深刻揭示了官民關(guān)系,也回答了為什么當官、當官要做什么的問題。明代政治家呂坤也說:“做官都是苦事,為官原是苦人,官高一步,責任更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封建時代官員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chǎn)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
當年,鄧小平同志在第三次復出時曾講過這么一段充滿感情、意味深長的話:“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tài)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chǎn)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應該老老實實地履行黨員的責任,聽從黨的安排。”習近平同志也曾用“熊掌和魚不可兼得”來比喻“當官發(fā)財兩條道”。所以,新時代的黨員干部當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意識,當有“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的愛民情懷,當有“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擔當精神。
整體來看,一心想著做官,還是一心想著做事,是兩種態(tài)度、兩種境界,也折射著迥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quán)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一心想著做官,就很可能會大搞沽名釣譽、敷衍塞責,大搞形式主義、表面文章,甚至會不擇手段往上爬,其結(jié)果必然是“凄凄慘慘戚戚”。一心想著做事,就會實事求是、真抓實干,就會為民務實、勤奮敬業(yè),就會自覺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經(jīng)過歷史沉淀后真正的評價”。
《論語》講“吾日三省吾身”,黨員干部也應養(yǎng)成“三省吾身”的習慣,常想想權(quán)力是哪里來的,常想想工作做得怎么樣,常想想群眾日子過好了沒有……如此,公仆意識才不會“褪色”,人生航船才不會“跑偏”。
新時代的黨員干部當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意識,當有“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的愛民情懷,當有“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擔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