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吳則禮是北宋徽宗朝的文人,與當(dāng)時眾多文人墨客都有很多詩歌唱酬和交往,筆者之所以將陳師道單獨列出原因有二:一是陳師道在當(dāng)時的文壇地位較高,影響較為深遠,吳則禮很有可能受其影響。二是吳則禮詩歌中提及的人物較多,甚至對于個別人物連作詩幾首,但在吳則禮提及的人物中如韓駒、曾布、曾紆、歐陽獻等人,他們在詩歌中并無明確提及吳則禮,而陳師道做有《和吳子副知海齋》,此尤為難得。
關(guān)鍵詞:吳則禮;陳師道;詩歌唱酬
作者簡介:王英霽(1992.11-),女,漢族,重慶萬盛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就讀于西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2
吳則禮(?一1121年),字子副,興國軍永興(今湖北陽新)人,韓駒在序言中有提及其自號北湖居士。仁宗朝御史吳中復(fù)初子,曾布女婿。生年不詳,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雖然吳則禮生于何年無詳細記載,但韓駒序中有記載吳則禮是兄弟幾人中是最大的,而秉禮去世后,曾鞏為作《光祿寺丞通判太平州吳君墓志銘》,其文云:“將行廣濟圩,度姑熟溪,橋壞以水死,年三十有三,熙寧八年(1075)四月某甲子也?!盵1]由熙寧八年往上推 32 年,吳秉禮應(yīng)生于慶歷三年(1043)。吳則禮既為長子,則其生年當(dāng)不晚于仁宗慶歷二年(1042)。
以父蔭入仕,既是以父蔭,那么吳則禮入仕的時間大概是不難推測的。其父吳中復(fù)卒于神宗元豐元年戊午(1078)十二月初六,則禮當(dāng)是在此之后的幾年中任的軍器監(jiān)主簿,哲宗元祐初年入河?xùn)|經(jīng)略使幕府,元符元年(1098)為衛(wèi)尉寺主簿。徽宗崇寧初,累官至直秘閣?;兆诔鐚幵耆晌纾?102)十月,吳則禮因妻父曾布之故坐元祐黨籍,并罷免衛(wèi)尉主簿一職。崇寧二年(1103),貶官荊州。崇寧五年(1106)遇赦歸潤州,之后定居盱眙。宣和初年起知虢州,三年死于任上。則禮工詩,與唐庚、曾紆、陳師道、韓駒諸名士唱和。晚年居豫章,自號北湖居士。著有《北湖集》十卷,長短句一卷,《書錄解題》并傳于代。文章主要論述他與江西詩派文人陳師道的詩歌酬唱。
在吳則禮詩歌作品中,雖然明確提及陳師道的只有一首,但筆者之所以將陳師道單獨列出原因有二:一是陳師道在當(dāng)時的文壇地位較高,影響較為深遠,吳則禮很有可能受其影響。二是吳則禮詩歌中提及的人物較多,甚至對于個別人物連作詩幾首,但在吳則禮提及的人物中如韓駒、曾布、曾紆、歐陽獻等人,他們在詩歌中并無明確提及吳則禮,而陳師道做有《和吳子副知海齋》,此尤為難得。
陳師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xué)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fēng)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nèi)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下面筆者將簡要解讀他所作的《和吳子副知海齋》:
法筵應(yīng)供賴三車,堆案抽身輟算沙。破暑好風(fēng)開樂國,脫塵新句散余霞。僧奩手汗空留跡,佛幾堆紅拂委花??蜕狳S粱未應(yīng)熟,且容秋蝶夢南華。[2]
《和吳子副知海齋》是一首七言律詩,押麻韻。“齋”可指佛教、道教等教徒或者道徒吃的素食,整首詩當(dāng)和佛教佛法相關(guān)。首聯(lián)“法筵應(yīng)供賴三車,堆案抽身輟算沙?!?,“法筵”指講說佛法的聚會,“三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典故,其解釋有二:一是佛教語,喻三乘。謂以羊車喻聲聞乘(小乘),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以牛車喻菩薩乘(大乘),見《法華經(jīng)·譬喻品》。二是唐窺基博通釋典,嘗至太原傳法,以三車自隨,前車載釋典,中車自乘,后車載妓仆食饌。路遇一老父點化,頓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為法相宗大師。見宋贊寧《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筆者認(rèn)為此處第二種解釋更為恰當(dāng),講說佛法的聚會依賴于這些外在的東西?!岸寻浮敝付逊e案頭,謂文書甚多。“輟”為中止,停止的意思。永嘉玄覺《證道歌》:“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3],“算沙”當(dāng)是語出于此,到海邊數(shù)沙子是自尋煩惱,沙子的數(shù)量之多暗指佛教卷帙浩繁,如果只在佛經(jīng)的語言文字上下功夫而沒有了悟心性,也是徒勞的。佛教以“分別”為“小識”,“無分別”才是“大惠”。禪宗強調(diào)頓悟,所以對“入海算沙” 尤為不屑。由此可見陳師道受禪宗影響是非常深刻的,要擺脫堆積案頭的文書,從心性中去了悟一切。首聯(lián)短短十四個字,和佛教禪宗聯(lián)系緊密,典故較多,這也正與陳師道詩歌的理念相契合。
頷聯(lián)“破暑好風(fēng)開樂國,脫塵新句散余霞”給人的整體印象沒有首聯(lián)那么晦澀難懂,詩風(fēng)偏于清新。前半句被擅長書法、繪畫及古書畫鑒定的謝稚柳書寫過,有一定的知名度。炎炎夏日有吹來的徐徐涼風(fēng),自然是令人快樂的地方了。塵俗是現(xiàn)世的代名詞,脫塵出俗就是按照佛的教導(dǎo)通過修心重塑不生不滅的靈魂。這里也可以簡單理解為超凡脫俗、自然清新的詩句,在吹著徐徐涼風(fēng)的樂園和散布殘霞的氛圍中創(chuàng)作出自然清新的詩句,給人以清爽自然的感覺。頸聯(lián)“僧奩手汗空留跡,佛幾堆紅拂委花”較為微澀難懂,筆者只能借助想象去理解?!吧畩Y”此處可理解為盛佛經(jīng)的匣子,只留下書墨染上手汗暈染開的痕跡,放著佛經(jīng)的案幾上的凈瓶中供養(yǎng)的紅蓮一瓣瓣落了,手拂落花。尾聯(lián)“客舍黃粱未應(yīng)熟,且容秋蝶夢南華”涉及“黃粱一夢”和“莊周夢蝶”兩個典故,都是熟典,較好理解。真實與虛幻總是很難分辨的,人很容易迷失其間,榮華富貴如夢般短促虛幻,需要作為認(rèn)識主體的我們心胸豁達方能得償所愿。陳師道這首提及吳則禮的詩歌用典較多,運用了較多佛教禪宗語錄,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這正是“閉門覓句陳無幾”的常見風(fēng)格,這一點上吳則禮的部分作品也深受其影響。
吳則禮提及陳師道的詩歌是《過智海呈陳無幾》:
暫展經(jīng)奩試茗芽,共憐日日困塵沙。木魚夢覺響晴景,鐵鳳雨余翔落霞。漠漠清香縈暮竹,蕭蕭宴幾近幽花。道人槌拂總無用,身世俱忘鬢已華。[4]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押麻韻,“智海”和“知?!碑?dāng)是一個地方。首聯(lián)“暫展經(jīng)奩試茗芽,共憐日日困塵沙”“經(jīng)奩”即為裝經(jīng)典之函篋,“茗芽”為一種茶葉,暫且展開函篋嘗試品茗,共同憐憫日日被圍困于塵沙中的我們。頷聯(lián)“木魚夢覺響晴景,鐵鳳雨余翔落霞”,“木魚”是一種佛教法器,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yīng)晝夜思道。聽著木魚敲擊聲從夢中醒來驚覺晴日里一聲巨響,“鐵鳳”,古代屋脊上的一種裝飾物,鐵制,形如鳳凰,下有轉(zhuǎn)樞,可隨風(fēng)而轉(zhuǎn)?!跋琛弊钟玫幂^為獨特,本意為盤旋地飛而不扇動翅膀,這里借助了那種意境,這極有可能是受陳師道“煉字”的影響,鐵鳳在雨的尾聲里隨著落霞而飄動。頸聯(lián)“漠漠清香縈暮竹,蕭蕭宴幾近幽花”為純寫景的句子,主要是對花和竹的描繪。尾聯(lián)“道人槌拂總無用,身世俱忘鬢已華”嘆老之意尤顯。
這兩首詩是吳則禮與陳師道之間的唱和之作,陳無幾使用的佛家用語和典故尤多,整首詩歌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吳則禮的《過智海呈陳無幾》讀起來相對輕松了些許。從中也可以窺見陳師道作為當(dāng)時的文壇巨匠對吳則禮的影響以及他們二人有一定的私交。
注釋:
[1](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对柤?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96頁。
[2]《全宋詩》第19冊,卷1119,第12734頁。
[3]弘學(xué)著《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講析》 巴蜀書社出版社出版,2006年,194頁。
[4]《全宋詩》第21冊,卷1268,第14308頁。
參考文獻:
[1]周裕鍇.宋代詩學(xué)通論[M].巴蜀書社,1997年1月。
[2](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 .曾鞏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96頁。
[3]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M].第21冊,卷1266,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8年。
[4] 弘學(xué)著.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講析[M].巴蜀書社出版社出版,2006年,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