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顙魚養(yǎng)殖技術應選擇池塘條件、消毒;注意投食技巧;注重秋季育肥;加強水質控制;掌握魚病防治等。
關鍵詞:黃顙魚;養(yǎng)殖技術
黃顙魚俗稱鮟丁魚、黃姑、黃臘丁、黃鰭魚等,種類較多,分布于我國河川、湖泊、溝渠等水域中,是一種優(yōu)質名貴經濟魚類。該魚產量大、肉質細嫩、少細刺、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較高,在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特別是大規(guī)格的鮮活魚供不應求?,F(xiàn)談析有關黃顙魚養(yǎng)殖技術的一些做法。
一、選擇池塘條件、消毒
黃顙魚適應性強,對水質要求不高,凡是水源充足,無污染,水質良好的土池、水泥池均可;面積以300-2500平方米為宜,水深1.5米左右,養(yǎng)魚前10-15天,每667平方米池塘用80-100公斤生石灰全池潑灑殺菌消毒,3天后每667平方米施入300-500公斤腐熟的豬牛糞,用以繁殖天然餌料生物,同時注水50-80厘米深,7-10天后可投放魚種。黃顙魚是底層小型經濟魚類,搶食能力相對較弱。池塘中吃食性魚類與兇猛性魚類對其生長和成活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要嚴格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一定要徹底,以清除池塘中吃食性魚類和兇猛性魚類,防止雜魚卵進入池塘。
二、注意投食技巧
人工飼養(yǎng)黃顙魚可選用鮮活的動物性餌料或人工合成飼料進行馴化喂食。
1.餌料種類和飼料
黃顙魚是雜食性魚類,常用動物性飼料有小雜魚、螺蜆肉、蚯蚓、蠶蛹、畜禽內臟及魚粉等,植物性飼料有豆餅、花生餅、麩皮、豆渣等。隨著養(yǎng)殖面積的不斷擴大,選用慣例飼料飼養(yǎng)黃顙魚已不習慣開展請求。因而,要依據(jù)黃顙魚的食性研討合適其生理成長需要的合成飼料,前期請求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后期可用小雜魚粉代替有些進口魚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
2.投餌時間與攝食規(guī)律
黃顙魚在天然狀態(tài)下攝食做法受光線強度、溫度高低一級影響較大,攝食做法多表現(xiàn)為晝夜節(jié)律性改變。黃顙魚的攝食做法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生理活動,在應激狀況下或經過人為馴化能夠必定程度地得以改動。因而,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斷定投餌時刻既應思考其原有的攝食節(jié)律,也能夠經過必定的時刻和手法的馴化,使其改動夜間攝食的習性,提高飼料運用率。但是,投餌時刻一旦選定或經馴化后現(xiàn)已構成定時攝食做法,則不宜常常改變投餌時刻,避免打亂其現(xiàn)已構成的攝食節(jié)律。一般當水溫較低(10~15℃)時,則投餌時刻應安排在氣溫較高的正午進行;水溫逐步添加,日投餌次數(shù)應添加,投餌時刻可安排在7:00~9:00、19:00—20:00時進行。全部飼養(yǎng)時期,應堅持“四定”“四看”的準則,靈敏把握,保證黃顙魚吃飽吃好,迅速成長。天天投飼量占魚體重的2~7%,天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1/3,下午占2/3。
在投喂動物性飼料主養(yǎng)黃顙魚時,對池塘和放養(yǎng)密度的請求與以投喂合成飼料類似,但飼養(yǎng)請求更嚴格,辦理更詳盡。在池塘下風頭設置5平方米擺布規(guī)模的投餌點,投餌點用20目擺布的網(wǎng)片圍圈,網(wǎng)片高出池塘最高水位3~5厘米,離池底距離50厘米擺布。投喂淡水小魚蝦時,小雜魚通常漂浮在水面上,投喂的蝦沉入水底;如果投喂海水冰鮮魚,在黃顙魚標準小時,應喂魚糜,標準大時投喂冰鮮魚粒或魚塊。黃顙魚可從底部進來匯集攝食。詳細投喂量應依據(jù)水質、氣候、魚的攝食狀況、投餌點有無殘餌等進行調整。高溫時節(jié),投餌量增大,水質改變快,及時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新鮮。
3.投餌量與攝食量
黃顙魚每日的餌料攝入量,與其體重、水溫、溶氧等有關。生產中投餌量若大于攝食量,既形成餌料糟蹋,增大飼養(yǎng)生產成本,又會致使飼養(yǎng)水域環(huán)境的污染;投餌量若低于攝食量,飼養(yǎng)目標迅速成長對養(yǎng)分物的需要不能滿意,則成長受阻,餌料的有用運用程度相應降低。合理的投餌方案和飼養(yǎng)者的經歷相結合是保證投餌量較為適合的有用手法。每一天應投的餌料量,應由生產者依據(jù)當日、當次的氣候、水溫等環(huán)境條件等狀況靈活把握。
三、注重秋季育肥
長期以來,養(yǎng)殖戶普遍認為深秋初冬時節(jié)水溫降低,魚類攝食減少或者停食,因而不投喂飼料和放松飼養(yǎng)管理,魚類在沒有食物來源的情況下,只能消耗體內的營養(yǎng)物質維持基礎代謝和提供生命活動的能量,體重下降過快,這是導致越冬死亡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養(yǎng)殖習慣,加強魚類越冬前期的喂養(yǎng)管理,堅持投喂飼料,以投喂蛋白含量40%以上的配合飼料為好,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1.5%。如果在10月底11月初,水溫開始下降后,黃顙魚就不怎么攝食飼料了,說明黃顙魚的健康程度出現(xiàn)了問題,要及時分析,找出原因,否則這種體質不健康的黃顙魚是很難順利安全的越冬。一般要持續(xù)到12月初,水溫下降到8-10℃以后,才能正式停止投喂飼料。
四、加強水質控制
池水要保持活、嫩、爽。一是勤注水或換水,保持池水深度。4--6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7、8月高溫季節(jié)7--10天注水一次,每天注水15--20厘米,水質過肥時,先排出部分老水,再加新水,保持池水深度1.8--2.0米,透明度35厘米以內;二是開增氧機和潑灑生石灰改良水質。清晨和中午前后,開增氧機增加水體溶氧。高溫季節(jié),每隔20--25天,用生石灰25--30公斤/畝全池潑灑;在換水困難時,如水源不足或水質不良,可使用微生態(tài)制劑改良池塘水質。
五、掌握魚病防治
養(yǎng)殖期間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定期對水體、食物、魚活餌料進行消毒,并投放藥餌。黃顙魚常見病主要有腸炎,出血性水腫病等。防治腸炎病,定期在飼料中添加1%食鹽或蒜汁預防。治療時用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同時投喂磺胺脒藥餌,連續(xù)5天。治療出血性水腫病,用強氯精或二氧化氯全池潑灑,連用3天。內服氟爾康,每千克飼料添加2~3克,每天投喂1次,連續(xù)投喂5天。黃顙魚是無鱗魚,對常用水產藥物的耐受力不及四大家魚,它對硫酸銅、敵百蟲、高錳酸鉀等藥物較敏感,防病時要慎重。
作者簡歷:歐永惠,女,淡水漁業(yè)助理工程師,在陜西省西鄉(xiāng)縣水產工作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