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
1936年秋,朱光潛收到朋友從上海寄來的一個包裹,打開一看,原來是自己早年寫的一本書《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怎么給我寄來一本我自己的書呢?再仔細審看,他發(fā)現(xiàn)了端倪:原來這本書不是自己的,而是署名“朱光潸”的。書名《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和自己的書名差一個“第”字。封面設計也追求摹形,字形、位置相仿,就連一些直線中間鑲嵌的小星星也完全一致,打眼一看沒還真是真假難辨。朱光潛看著書皮兒上的“朱光潸”不禁啞然失笑,他決定采用一種委婉的方式給“朱光潸”寫一封信:“尊敬的朱光潸先生,首先請您原諒,我把您的書誤認為是我早年的作品了……我不認識您,也不知道您的性別,但您的面貌、言語、姿態(tài)、性格等等,都因這‘千里姻緣一書牽,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不認識您而給您寫信,似乎有點唐突,但請您記住我是您一位最忠實的讀者……”接下來朱光潛又將自己寫《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時的情形略作回溯。還說自己當時很“稚氣和愚拙”,但也正是自己坦白的流露,才贏得了廣大青年讀者的喜愛。當然這話的潛臺詞,大約是告訴那個“朱光潸”,做人得坦坦蕩蕩、老老實實,否則就算一時春風得意,也難免有一天不被人戳破,最后落一個不道德的罵名。
這封信的落款也頗有意味:“幾乎和您同姓同名的朋友?!碑斎贿@封信也是不可能寄出去的,最后只好在《申報》發(fā)表了。一時間美學家朱光潛“打假”在業(yè)界被傳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