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編輯推薦理由
紅旗渠依然默默地流淌著,它不僅曾是林州人的“水源”,如今也成了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水源”。記者和數(shù)百位參加第二屆中國研學旅行大會暨紅旗渠研學旅行論壇的嘉賓和代表都懷著一種“朝圣”的心情,久久流連于“一干渠”“青年洞”等紅旗渠工程遺跡,我們還體驗了打釬、推車、民工餐……正如研學旅行論壇上大家一致取得的共識:我們正在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堅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整合研學旅行資源、創(chuàng)新方式和手段,推動紅色文化、愛國主義精神對青少年意識形態(tài)形成的引領作用,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綜合素質(zhì)的合格接班人貢獻智慧與力量。
(夯石)
在紅旗渠采訪時,筆者聽到最多的是當?shù)厝罕妼倓側(cè)ナ赖睦蠒洍钯F的想念和感激之情。正是楊貴在擔任林縣縣委書記期間,主持修建了舉世矚目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周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974年,新中國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白粤Ω?,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2018年4月10日,楊貴同志去世后,當?shù)卣诩t旗渠紀念館舉行了悼念活動。導游在為我們解說這段歷史時,眼中含著淚水……
在采訪中,筆者通過當?shù)芈糜尉趾图t旗渠風景區(qū)的工作人員還意外地了解到一段鮮為人知、感人至深的愛情傳奇。
一門兩烈士,生離復死別
這段愛情傳奇的男主人公吳祖太(1933-1960),河南省原陽縣葛埠口鄉(xiāng)白廟村人。因家鄉(xiāng)災荒,7歲隨父母到鄭州討飯,靠賣水維持生活……是黨和政府把他從一個窮苦孩子培養(yǎng)成技術人才,后來他從河南省黃河水利??茖W校畢業(yè)后分配到新鄉(xiāng)專署水利局工作。
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動工后,吳祖太擔任工程股副股長,負責工程設計,既要依據(jù)勘測實況,繪制每項工程設計圖紙,還要考慮每個工段施工的安全措施,他沒日沒夜地在工地上奔波,總感力不從心。有一天,他跑到盤陽村南邊的鳳凰山工地,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挖了五六天的渠道,竟不是測定的渠線,自己感到非常內(nèi)疚,及時講明情況,予以糾正。這件事引起的教訓,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 “吳祖太事業(yè)心很強,紅旗渠是他和多位技術人員的設計杰作,他為此傾注了全部心血。他曾經(jīng)對蘆恭亮說過:‘恭亮,你不要走,我將來也會到林縣,咱們一起搞紅旗渠工程。”林州市文化館原副館長梁生廷回憶說。吳祖太1958年主動要求到林縣工作。蘆恭亮是新鄭人,也畢業(yè)于河南省黃河水利學校,但他早于吳祖太到林縣,成為水利局的技術員。20世紀80年代到安陽公路局工作,后病逝。在吳祖太到林縣之前,由于勘測引漳入林,蘆恭亮就和吳祖太有過接觸,并成為好朋友。“蘆恭亮曾經(jīng)有過離開林縣的想法,是吳祖太留住了他,這是蘆恭亮后來告訴我的?!绷荷⒄f。紅旗渠建成后,按照中央的指示,水電部于20世紀70年代在北京農(nóng)展館等地舉行紅旗渠展覽,梁生廷和蘆恭亮都曾經(jīng)參與展覽,梁生廷也記錄了很多關于紅旗渠的資料。蘆恭亮告訴梁生廷:“我起初以為,吳祖太是安慰我的,他不會來林縣,誰想到他后來真來了,他認定他的理想就是引漳入林,我真感動了!”蘆恭亮告訴梁生廷,吳祖太有個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揪頭發(fā)。每當遇到困難和深夜困倦的時候,他就會用力揪自己的頭發(fā),好讓自己的頭腦保持清醒。
1960年3月28日,王家莊隧洞洞頂裂縫掉土嚴重,出于對人民群眾安危的高度負責,吳祖太與姚村公社衛(wèi)生院院長李茂德一起深入洞內(nèi)查看險情,豈料洞頂意外坍塌,兩人均不幸犧牲。27歲的吳祖太是第一位為紅旗渠獻身的人,也是為紅旗渠獻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鄉(xiāng)人。而僅僅十個月前,他的妻子慧貞剛剛為救學生而犧牲。
一門兩烈士,生離復死別!他嘔心瀝血設計了紅旗渠,卻沒有看到紅旗渠。
田永昌曾在紅旗渠總指揮部擔任宣傳教育股股長,他在渠上工作了十年,渠修成后,又在紅旗渠灌區(qū)管理處工作了一年,以后又到接待辦、外事辦。吳祖太遇難時,田永昌就在現(xiàn)場附近。
吳祖太初到林縣時,在南谷洞水庫建設工地工作,是工地上最忙的一個人。他是家里的獨子,母親幾次催促他舉行婚禮,他一推再推。1959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吳祖太和小他6歲的淇縣小學教師薄慧貞舉行了簡單的婚禮。農(nóng)歷正月初五,吳祖太就返回了南谷洞工地。
1959年6月,愛人慧貞為了救小學生不幸犧牲了。吳祖太趕到淇縣就地安葬了愛人,又趕回南谷洞工地,忍痛堅持工作。他原打算等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后,再把妻子的靈柩移回原陽縣??墒?,他卻再也不能親自送愛妻一程了。
據(jù)文獻記載:1960年3月28日晚上6時許,田永昌同吳祖太及宣傳教育股的王文全三人一同在設在山西省平順縣王家莊村的紅旗渠總指揮部吃飯。吳祖太說王家莊隧洞不斷塌方,為保證施工安全和便于以后通水管理,他計劃把原來的單孔洞改成雙孔洞。三人約定晚飯后共同行動,到現(xiàn)場去具體研究如何鉆洞。走到王家莊村東時,他們碰到了負責該段施工的姚村公社西張連連長,這個連思想工作做得好,施工進度快,有好多典型事跡值得總結(jié)。田永昌和王文全就暫時留下,讓連長談談經(jīng)驗。這時,姚村分指揮部負責安全的姚村公社衛(wèi)生院院長李茂德過來了,吳祖太就同李茂德一起進洞查看,可是他們進洞后十幾分鐘突然遭遇塌方,兩人同時遇難。
當時的工地上,技術人員本來就屬鳳毛麟角人才。吳祖太的遇難讓縣委書記楊貴非常痛心??傊笓]部為吳祖太開了追悼大會,會場上一片哭聲,縣委追認吳祖太為共產(chǎn)黨員。
生不同衾死同穴
1960年初,吳祖太參與紅旗渠工程設計。為了盡快繪制出紅旗渠施工藍圖,確保工程順利動工,他和其他工程技術人員一起,不畏艱險,爬山越嶺,實地勘測,翻閱大量資料,精心設計,每天工作到深夜。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拿出第一本藍圖——《林縣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設計書》。本刊記者在紅旗渠紀念館現(xiàn)場看到了這份寶貴的“藍圖”。
紅旗渠要通過山崖河澗,地形地貌十分復雜,吳祖太和同事們在工作中解決了許多難題,設計出一些切合實際的建筑物。如青年洞一段,原擬繞山挖明渠,工程量大,施工難度大,經(jīng)過反復考慮比較,吳祖太改進設計方案,采用鑿隧洞,讓渠道通過天險絕壁。在總干渠跨越濁河的地方,他晝夜思考,拜訪附近山村老人。掌握河道地質(zhì)基礎和水文資料后,和其他工程技術人員研究,科學地設計出“空心壩”,讓渠水從壩心通過,河水從壩頂溢流,解決渠水與河水交叉的矛盾。記者在紅旗渠紀念館中見到了“空心壩”的模型,深深地佩服吳祖太的巧思和智慧,可惜天妒英才!
林縣人民難以接受吳祖太的突然離去,都說:一個外鄉(xiāng)人,為我們付出這么多,如果不把渠修成,就無顏面對吳祖太的在天之靈!
吳祖太生前有一個好友是林縣水利局的干部劉合鎖。當年是他和姚村分指揮部指揮長郭百鎖一起負責把吳祖太的遺體送回原陽老家。
吳祖太的母親遠遠相迎,見面后她對劉合鎖說:“誰說俺娃不回家,這不俺娃回來了……”聞者無不痛哭。
為了安慰失去獨子的大娘,劉合鎖主動要求給她當干兒子,照顧老人。此后幾十年,劉合鎖一直把吳祖太的父母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每年,他都要到吳祖太的老家跑幾趟,不僅送去政府的撫恤金,帶上林縣的特產(chǎn),更像一個親生兒子一樣,在老人生病住院時無微不至地在身邊照顧,直至老人去世。
1984年,劉合鎖同薄慧貞的哥哥共同操持,把吳祖太和薄慧貞這對英年早逝的夫妻合葬到原陽縣吳祖太的家鄉(xiāng)。生不同衾死同穴!這也算是對兩位夫妻烈士的一點告慰。1990年,劉合鎖突發(fā)心臟病去世。劉合鎖的兒子劉學林依然視吳家為親人,吳、劉兩家還保持著親戚關系,來往不斷……
據(jù)文獻記載:“紅旗渠”工程歷時近十年,共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而這一切都是30萬林州人民靠雙手甚至是餓著肚子創(chuàng)造的,他們就是想“苦干一輩子,讓后代享?!?! 1960年春,紅旗渠首座攔河壩工程,95米的壩體只剩下10米寬的龍口尚未合龍,河水奔騰咆哮,500多名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跳進冰雪未消、寒氣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墻,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團結(jié)就是力量”,擋住了洶涌的河水……
在紅旗渠紀念館鐫刻“獻身人員”名字的“山碑”上,第一排第一個名字就是:吳祖太。
也許,旁邊還應加上他妻子的名字。畢竟,這對奉獻者的愛情同樣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