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麗麗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辟N春聯(lián),是中國過年時一道傳統(tǒng)的民俗。
記得小時候,每年春節(jié)臨近,父親就忙著上街買回紅紙、墨汁,請本村的一位老教師來家寫春聯(lián)。父親站在旁邊畢恭畢敬牽紙,老教師緊握著烏黑泛光的筆桿,一臉的認真,濃黑的墨汁拉成一個個方塊字。我們小孩則站在旁邊看老先生一筆一畫地走筆,但是不敢出聲,家鄉(xiāng)有個習俗,寫春聯(lián)時,小孩在旁邊不能亂說話,萬一說出不吉利的話,會影響新的一年運氣。
奶奶曾經告訴我,春聯(lián)一般都是年三十早上貼的。貼春聯(lián)就是封門的意思,不讓惡鬼進來,保證全家平安幸福。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對于那時的春聯(lián)記憶猶新,屋里貼上“人丁興旺”,雞窩貼的是“金雞滿架”,豬圈貼的是“肥豬滿圈”,糧囤上貼的是“年年有余”,大院門口的樹上一般要貼上“出門見喜”四字。多是些大吉大利,大富大貴的春聯(lián)。聽老人講過一個笑話,過去農村人多是文盲,求人寫來春聯(lián)貼在家中,由于不識字,把“肥豬滿圈”貼在屋內,將“人丁興旺”貼到豬圈里,貼反了,聽了不由笑彎腰。那個年代,老百姓不識字,但老百姓并不缺少智慧和幽默,有人夸春聯(lián)寫的好:誰誰寫的春聯(lián),字是寫的真黑!
在鄉(xiāng)村臘八一過,濃濃的年味,隨著在外游子的返鄉(xiāng),而漸漸變得熱鬧起來。農家小院,巷陌人家,殺年豬,撈年魚,做豆腐,打糍粑,打揚塵,貼春聯(lián)……記憶中,勤勞質樸的家鄉(xiāng)人,沉浸在置辦年貨的喜悅中,把來年的愿望寄托在春聯(lián)里。
品讀春聯(lián),其實是春節(jié)的一大樂事。如果細心品味一番創(chuàng)作者的巧妙構思或獨具的匠心,以及多姿遒勁的書法藝術,這是一種清神上的享受。有“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傳統(tǒng)的春聯(lián),也有清新、典雅如詩如畫的春聯(lián),如“燕尾似剪破碧水,杏枝如畫倚輕煙”“一灣野色垂楊柳,十里春風送花香”,彰顯著主人的文化底蘊和情志。
我最喜愛的一副春聯(lián):是《莊子·盜拓》《孟子》一句:平為福,居之安。每當春節(jié)的時候,總是喜歡看那些對仄工整,押韻反映時代氣息的的春聯(lián)。比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比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比如“勤儉是美德,勞動最光榮”。
春聯(lián)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據(jù)《宋史·蜀世家》記載,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lián)。
年年把春聯(lián)刻在桃木上,“總把新桃換舊符”終究太麻煩了,于是聰明的古人,便把象征吉祥喜慶的春聯(lián)寫在紅紙上。熱烈洋溢的中國紅,飄逸雋秀的書法,吉利喜慶的語句,形成一種獨特的春聯(lián)文化,讓年味濃起來。
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lián)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lián)一幅帝微行時出現(xiàn)?!敝煸拔⒎龀牵涍^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lián),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lián)。聯(lián)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lián)便沿習成為習俗,這種表達新年喜氣的形式就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一直流傳至今。
無論什么年代,春聯(lián)的歡樂、幸福、祥和的主題始終沒有變。春聯(lián),就是渲染節(jié)日的氣氛,意味著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春聯(lián)就像臘月雪地里綻放的紅梅,迎接新春的到來,送給人們溫馨的祝福。
春聯(lián)家家都貼,沒有那紅紅的紙、黑黑的字,似乎就不像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