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江
鄭州市中醫(yī)院急診科 (鄭州 4500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一種常見病,多由慢性支氣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患者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室肥大,部分患者伴有右心衰竭。該病常因呼吸道感染急性發(fā)作,可造成炎癥級聯反應[1]。累及多個系統(tǒng)和器官,病死率頗高。有研究顯示,在慢性肺心病治療中,中醫(yī)藥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2]。本研究通過檢測急性加重期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血漿白細胞介素-6(IL-6)、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D-二聚體水平變化,旨在評價通脈逐瘀方聯合阿司匹林對慢性肺心病急性期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此類疾病提供理論依據。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6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18例,年齡49~70歲,平均(52.23±5.35)歲,肺心病病程4~12年,平均(6.78±0.72)年;對照組中男17例,女17例,年齡51~69歲,平均(51.49±5.29)歲,肺心病病程4~13年,平均(6.65±0.69)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2014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醫(yī)診療指南》[3]中肺心病疾病及其急性加重期診斷標準。①患者素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②年齡>40歲;③發(fā)病誘因為天氣寒暖變化;④患者對治療方式均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報批醫(yī)院倫理委員會。
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合并間質性肺炎、活動性肺結核和肺癌等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③合并神經及精神疾病者;④合并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患者;⑤合并活動性肺結核、肺部腫瘤、間質性肺炎等疾病患者;⑥對治療藥物過敏患者。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基礎治療(低流量吸氧、解痙平喘、抗菌抗感染、糾正酸堿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對照組根據病情選用抗菌藥物,適當進行液體治療,補充電解質。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復方通脈逐瘀方(方藥組成:黃芪、魚腥草各20g,黨參、丹參各12g,川芎、當歸、赤芍、前胡各10g,甘草6g;辨證加減:氣虛甚者加人參10g,陰虛甚者加玉竹10g,咳痰甚者加炙枇杷葉10g,苦杏仁6g)。常規(guī)水煎服,1劑/d,濃縮取汁2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同時給予阿司匹林片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236),1 mg/次,1次/d,兩組治療周期均為兩周。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進行測定,并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漿IL-6、BNP、D-二聚體水平。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操作方法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3 療效標準 參照“全國第三次肺心病專業(yè)會議”上修訂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4]判定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心肺功能提升≥2級,安靜狀態(tài)下咳嗽、咯痰、肺部啰音、胸悶及紫紺等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或消失,肝臟回縮,下肢水腫消失,動脈血氧分壓(PaO2)上升>10mmHg(1.33kPa),二氧化碳分壓(PaCO2)下降>10mmHg(1.33kPa);有效:治療后患者上述臨床癥狀體征減輕,心肺功能提升1級,PaO2及PaCO2改善均<10mmHg;無效:治療后患者上述臨床癥狀體征、心肺功能均無改善或者病情加重。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治療前后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經過兩周的治療,兩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1.18%,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79.41%。兩組臨床療效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ΔP<0.05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aO2、PaCO2等血氣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血氣指標均有所改善,尤以治療組改善顯著,與治療前及治療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mmHg)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ΔP<0.05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IL-6、BNP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IL-6、BN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血漿D-二聚體、IL-6、BNP水平均有所降低,尤以治療組改善顯著,與治療前及治療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IL-6、BNP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ΔP<0.05
慢性肺心病屬于中醫(yī)學“肺脹”“喘證”范疇,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肺氣虛損、氣虛血瘀,以咳喘、氣短、水腫、心悸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宜以益氣活血為主要治療原因[5]。通脈逐瘀方中藥味川芎可活血行氣,黃芪益氣固表,共為君藥;丹參活血調經,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當歸補血活血,黨參補中益氣生津,共為臣藥,助君藥益氣活血;前胡、魚腥草同為佐藥,止咳化痰;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通脈活血、益氣固表之功效[6]?,F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川芎、黃芪等藥味均具有改善機體炎癥狀態(tài)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且可擴張心肺血管、改善心肺循環(huán)、增強心肌收縮力和抗缺氧能力、抗凝等作用[7-9]。
D-二聚體是纖溶酶降解交聯纖維蛋白的特異性產物,是反映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的特異性標志之一[10-11]。血液中D-二聚體水平異常升高既可反映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的存在,又可反映凝血酶活性升高,對臨床診治慢性肺心病高凝狀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12]。童亞玲[10]等研究發(fā)現,肺心病發(fā)生時,肺血管收縮、肺血管重塑,引發(fā)微小動脈原位血栓形成,血液出現濃凝粘聚等異常血液流變學特征,血漿D-二聚體水平可異常升高。
BNP主要是在心肌受損或缺血缺氧、心室壁壓力和張力增加時心肌細胞分泌的肽類激素,具有排鈉、排尿、舒張血管等作用。因BNP可反映左、右心室功能障礙和瓣膜功能障礙,故可作為心衰定量標志物,對于預測心血管事件和診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13],BNP參與了肺心病右心室改變的病理生理過程,其水平高低可判斷肺心病病情嚴重程度,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漿BNP水平明顯升高,趨緩解期下降。IL-6是由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 Th2細胞)或非淋巴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可促進炎癥反應,為經典的感染急性期的反應物,其在感染刺激下炎性細胞侵潤,白細胞釋放的內源性遞質,可誘導肝臟產生多種急性期蛋白[14]。藍鵬[15]等的研究表明,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漿IL-6水平異常升高,經藥物治療后,IL-6水平平穩(wěn)下降。
本研究結果顯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血漿D-二聚體、IL-6、BNP水平均異常升高,經過通脈逐瘀方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后,上述指標水平顯著下降。進而提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治療過程中,積極控制感染,糾正酸堿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低氧血癥的同時,加用通脈逐瘀方聯合阿司匹林輔助治療,能拮抗炎癥反應,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肺功能,阻斷炎癥級聯及凝血級聯的惡性循環(huán),臨床療效顯著。
[1] 趙 妍,孫耕耘. 腦鈉肽和N-末端腦鈉肽前體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的應用價值[J].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7,11(6):740-742.
[2] 王 艷,周 萍. 金匱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肺心病伴右心衰竭臨床研究[J]. 陜西中醫(yī),2017,38(5):581-582.
[3]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yè)委員會.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中醫(yī)診療指南(2014版)[J]. 中醫(yī)雜志,2014,55(6):526-531.
[4]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診斷 及療效判斷標準[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80, 3 (2): 23.
[5] 田永紅. 益氣活血法治療肺心病緩解期體會[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5,31(8):779-780.
[6] 溫云龍,樊紅堅,溫美萍. 丹參川芎注射液治療肺心病肺動脈高壓臨床效果觀察[J]. 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19(26):3621-3622.
[7] 果艷鳳,吳小平,趙 敏. 逐瘀通脈膠囊治療慢性肺心病高凝狀態(tài)及對肺功能療效觀察[J]. 陜西中醫(yī),2011,32(8):945-946.
[8] 張翠英,章 洪,戚瓊華.川芎的有效成分及藥理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41(10):2264-2266.
[9] 程 敏,梁旭華,趙艷艷,等. 黃芪配伍丹參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研究進展[J]. 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7,44(6):500-503.
[10] 童亞玲,李乾兵,徐建林.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動脈血氣、血漿BNP與D-二聚體及血液流變學相關性研究[J]. 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3,40(4):278-280.
[11] Von Eyben F E,Mouritsen E A,Holm J,et al. Fibrinogen and other coronary risk factors[J]. Metabolism-clinical & Experimental,2005,54(2):165-170.
[12] 郭 旗,馬維冬,賈 珊,等. 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在冠心病早期病情評估中的臨床意義[J]. 陜西醫(yī)學雜志,2016,45(3):287-290.
[13] 胡 強.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血清腦鈉肽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 吉林醫(yī)學,2012,33(3):466-466.
[14] 王慶旭,周致遠,李德才,等. 米力農對老年心力衰竭心功能及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的影響[J]. 陜西醫(yī)學雜志,2017,46(5):602-604.
[15] 藍 鵬,林錦洪,許浦生,等. 血必凈對慢性肺心病急性期TNF-α、IL-6的影響[J]. 現代醫(yī)院,2011,1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