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26日,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向中國國家圖書館捐贈由36部、4175冊組成的珍貴“漢籍”,其中包括失傳千年的唐代典籍。消息引來人們贊嘆的同時,也觸發(fā)思考:兩國應如何進一步弘揚文化傳統(tǒng),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不斷改善兩國關系注入新基因。
在中日長達2000多年的交流史中,文化交流是兩國認知、融合、交互最為深刻的領域,也是追溯歷史最為久遠的。與中國文化在古代、近世深刻影響日本,日本拜中國文化為師相比,近代,尤其是現(xiàn)代,吸收歐美文明養(yǎng)分的日本文化更多影響中國,成為中國借鑒西方文明的窗口。
同樣,近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也是中日沖突與碰撞甚為激烈的縮影,也佐證了日本文明及文化的獨特性與島國文化影響力的狹隘一面。周恩來總理“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概括也折射了中日和平相處則兩國互學互鑒,文化交流異彩紛呈,中日交惡則影響兩國國運興衰走向歧路,文化交流也受到影響的事實。
以中日恢復邦交45周年、《中日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為契機,兩國關系出現(xiàn)改善勢頭,再次驗證了文化交流與合作在遏制雙邊關系交惡,國民感情下降上的特殊作用。
其實,文化交流與合作不僅是修正中日關系的“定盤星”,也是促進東亞乃至亞洲區(qū)域一體化的催化劑。在全球化、區(qū)域一體化的今天,未來國與國競爭的核心是文化軟實力,區(qū)域開放包容的關鍵也是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中日兩國依托具有歷史積淀的文明對話、文化吸引、廣域傳播,續(xù)寫區(qū)域文化共同體的機運正在形成,以文化為基,謀求東亞乃至亞洲區(qū)域一體化的認知感、歸屬感,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經(jīng)濟的貢獻者、世界秩序的維護者的身份認同的腳步,正在悄悄向東亞走來,朝向亞洲潛滋暗長。
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美能拯救世界”。那么,文化交流就能重塑國家關系乃至世界格局,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共同意識的和諧共同體?!?/p>
(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