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摘 要:作為我國古代文明的主要象征,青銅器以其寶貴的銘文、華美的紋飾、獨特的造型聞名于世。同時更為世人所稱道的是其高超的冶金、加工與表面處理技術。因此,青銅器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極高。但因長埋地下且出土后存儲條件有限,如何做好青銅器防腐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本文主要對青銅文物保護技術的應用及發(fā)展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青銅文物;保護技術;緩蝕處理
青銅器是通過青銅合金制成的器具,產(chǎn)生于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作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瑰寶,在世界青銅器界我國青銅器制作精美,享有極高的聲譽與藝術價值。隨著古代青銅文物的出土,青銅文物保護技術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自青銅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產(chǎn)生以后,經(jīng)幾代人的繼承與發(fā)揚,特別是近代文物保護工作者的不斷創(chuàng)新,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保護技術體系。同時,針對如何做好青銅文物保護工作,國內(nèi)外文物保護工作人員也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相關青銅文物保護技術,旨在進一步提高保護力度,探討青銅文物保護發(fā)展方向。
一、青銅文物保護技術的應用
1、清洗去銹
針對青銅器表面污物、銹蝕物的清理,可選用清洗去銹法。特別是鎏金器物清洗去銹較為特別,要求徹底去除鎏金層上的銹蝕物。通??蛇x用機械或化學去銹兩種清洗去銹法。
早期機械去銹主要工具為錘子、鑿子等,伴隨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去銹工具也愈加先進,目前主要選用玻璃纖維刷子、繪畫刷子、木質(zhì)雕塑工具等。處理前,青銅器物表面可通過酒精、蒸餾水等濕潤。為便于清理室外大型青銅雕像,高壓水清潔法也得以使用。為滿足金屬表面清洗需求,激光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隨著大量化學去銹技術的應用,保護觀念也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傳統(tǒng)化學法已無法滿足現(xiàn)代文物保護需求。當前主要選用2A\3A溶液作為青銅器化學清洗去銹的試劑,此類試劑具有極小破壞性。也可選用離子交換樹脂、六偏磷酸鈉等。常見的去銹方式包含浸泡法、涂抹法等。但具體工作中,為最大限度降低損壞程度,提高去銹效果,都會選用機械+化學的方法進行去銹處理。
2、緩蝕處理
目前,于青銅器緩蝕處理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上世紀60年代末,Madsen首次把BTA用于青銅器保護處理,青銅器通過3%BTA酒精溶液浸濕,并通過Incralac封護獲取了良好的成效,并提出在無真空泵的狀態(tài)下,器物可通過浸有BTA的紙或紙板進行包裹的方案,進而把器物包裹至BTA蒸汽環(huán)境內(nèi)。隨著保護技術水平的進一步發(fā)展,對此緩蝕處理法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于青銅器的穩(wěn)定及保護BTA單一試劑雖具有不錯的效果,但當青銅器銹蝕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并不具備理想的保護效果。隨著研究青銅器銹蝕產(chǎn)物及銹蝕機理的不斷加深,加大了BTA復合試劑的研發(fā)力度。如將一定量碘化鉀摻加到BTA內(nèi),可實現(xiàn)緩蝕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且能夠?qū)乐劁P蝕的青銅器進行有效保護。又如鄭州博物館戰(zhàn)國青銅斧與漢代青銅飾品文物就是利用馮少彬等人研究的以苯并三氮唑為主鈍化劑,溶劑為乙醇,并將多組分有機促進劑構成的青銅器專用保護劑進行的保護處理。經(jīng)處理之后,顏色深度有所增加,基本與文物原貌一致。此試劑不僅具備簡單的保護工藝,還可多次浸涂,都會起到良好除銹功效。
在青銅器保護中,AMT試劑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AMT復合劑的應用,能夠?qū)⑶嚆~文物殘片的有害銹、氯離子等簡單、快速去除,與文物保護要求相符。在水溶液內(nèi)青銅成膜研究分析可見,成相膜型緩蝕劑為AMT,孤對電子都存于AMT分子中的N,S原子內(nèi),極易和銅離子之間產(chǎn)生物理及化學吸附作用,從而產(chǎn)生絡合物(難溶性),并在金屬表面覆蓋,導致介質(zhì)內(nèi)侵蝕性離子和金屬很難發(fā)生反應。多層結構為其保護膜結構,結構為Cu基體、Cu2O層、AMT保護膜、Cu(I)AMT最外層。
當前以上兩種緩蝕保護處理法是最常見的方法,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伴隨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還需加大研發(fā)力度,研究新型高效青銅緩蝕劑,更好地保護青銅文物。
3、表面封護
針對室外青銅器最常見的表面封護材料如In-carlac、微結晶蠟等。近年來,在青銅文物保護中復合封護材料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于淼等將BTA緩蝕劑適量摻加到環(huán)保型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基料內(nèi),對其性能進行改變,制作了一種高效青銅文物防蝕封護劑。同時,在青銅器封護中,楊水彬等通過納米CaCO3進行了新型丙烯酸水性涂料的研制。針對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金屬文物,且包含銅器等除銹之后,陸壽麟、李化元等通過BTA改性的聚乙烯醇縮丁醛等進行封護保護,獲得了不錯的保護效果。
二、青銅文物保護技術的發(fā)展
伴隨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及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青銅文物保護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為更好地保護青銅文物,必須加大保護技術研發(fā)力度,深入研究青銅文物腐蝕機理,研發(fā)新型有害銹清除技術,采用新型緩蝕劑及研制新型膜類物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青銅文物保護工作做出貢獻,才能為考古研究工作提供更多依據(jù)。
1、腐蝕機理的深入研究。通過現(xiàn)代化先進的儀器設備,更深入地研究青銅文物腐蝕機理。全面了解有害銹的形成原因、發(fā)展過程,為青銅文物腐蝕的有效控制提供可靠保障。
2、貯存環(huán)境的合理控制。在充分掌握腐蝕機理的基礎上,基于經(jīng)濟性原理,可創(chuàng)建合理、有效的文物貯存環(huán)境,進而有效抑制青銅病發(fā)生、擴展的途徑,最大程度減小青銅文物腐蝕速率。
3、有害銹清除技術的研發(fā)。針對青銅器有害銹,必須重視高新技術的開發(fā)、研制,使其便捷、有效、有針對性地將有害銹、氯離子去除,且不會對青銅文物基體金屬造成損害。
4、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長期有效地預測青銅文物保護情況,提高保護效應。
5、加大新型緩蝕劑開發(fā)力度。通過紅外光譜、光電子能譜、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等技術進一步研究BTA與AMT復合劑對青銅文物的保護現(xiàn)狀,并對緩蝕機理進行分析研究。同時還應根據(jù)當前保護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新型緩蝕劑的研發(fā),保證其效果、性能良好,以此實現(xiàn)青銅文物壽命的有效延長,并滿足文物保護的需求。
6、新型膜類物質(zhì)研制。通過新型膜類物質(zhì)的應用,可對空氣內(nèi)的有害氣體、微小液滴與粉塵顆粒等進行徹底隔絕,避免此類有害物質(zhì)存于青銅文物上,同時保護膜的研制應滿足文物保護、考古研究等要求,此類保護膜應具備可逆性,能夠由文物上分離。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博物館及考古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青銅文物作為我國古代文物瑰寶,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fā)展,其保護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青銅文物保護技術應逐步延伸到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方面,對其進行發(fā)揚與傳承,加大青銅文物保護力度,促進保護技術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潛偉,何偉俊,梁宏剛.“蘇州派”青銅文物保護修復傳統(tǒng)技術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8(02)
[2]徐群杰,潘紅濤,鄧先欽,時士峰,李金光.青銅器文物的腐蝕與防護研究進展[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10(06)
[3]曾令斌,黃玉洪,余樂,方國榮,譚竹青,黃文廣,方晨,熊燕,艾玲莉,余霜,黃鳳春,方勤,郭長江,胡剛,黃旭初.湖北隨州葉家山M28發(fā)掘報告[J].江漢考古. 2013(04)
[4]李迎.杭州蕭山西山墓葬群出土青銅文物銹蝕成因分析[J]. 杭州文博.2016(01)
[5]張鑫,陳玉華.各類型激光器在激光清洗技術應用中發(fā)展現(xiàn)狀及展望[J].熱加工工藝.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