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肺炎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科危重疾病之一,具有發(fā)病急促、病死率高等特點,并具有較多的并發(fā)癥[1]。心力衰竭(心衰)為重癥肺炎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病機制可能與感染、缺氧引發(fā)心臟負荷增加、肺動脈高壓及心功能損傷有關。該病常發(fā)生于老年人群,當老年重癥肺炎病人并發(fā)心衰時,病情危急,治療難度較大,預后不佳[2]。據相關研究報道,重癥肺炎合并心衰老年病人多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纖溶及凝血系統(tǒng)功能紊亂[3-4]。因此,本研究旨在對老年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標的變化進行監(jiān)測,并分析其臨床意義,為臨床診斷心衰合并重癥肺炎及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126例為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組,選取單純老年重癥肺炎病人52例為重癥肺炎組,另選取老年普通肺炎病人26例為對照組,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組病人根據轉歸分為存活亞組與死亡亞組。納入標準:(1)符合重癥肺炎及心衰診斷標準[5-6];(2)年齡60~80歲;(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血液疾病史的病人;(2)近2周應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者;(3)伴有血栓史的病人;(4)伴有惡性腫瘤、肺結核、肺纖維化的病人。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組中男76例,女50例,年齡62~78歲,平均(72.3±6.9)歲;重癥肺炎組男31例,女21例,年齡60~77歲,平均(71.9±6.5)歲;對照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63~79歲,平均(73.7±7.8)歲。3組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病人在入院后根據病情進行祛痰、抗感染、補液、機械通氣、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EDTA-K3抗凝管采集靜脈血2 mL,應用SYSMEX-I1800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小板計數(platelet count,PLT)檢測;另用枸櫞酸鈉1∶9抗凝管采集靜脈血2 mL對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標進行檢測,應用美國IL公司ACL-TOP型全自動凝血分析儀。
1.3 觀察指標 比較3組病人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體(d-dimer,D-D)、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及PLT,分析各指標與老年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預后的相關性。
2.1 3組病人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重癥肺炎組相比,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組病人的TT、APTT、PT、D-D顯著升高,FIB、PLT顯著降低(P<0.05),且重癥肺炎組病人的TT、APTT、PT、D-D顯著高于對照組,FIB、PLT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3組病人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2 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組不同轉歸病人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組病人死亡39例,生存87例。與存活亞組相比,死亡亞組病人的TT、APTT、PT、D-D顯著升高,FIB、PLT顯著降低(P<0.05),見表2。
表2 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組不同轉歸病人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3 凝血功能指標與心衰合并重癥肺炎預后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TT、APTT、PT、D-D與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的預后呈顯著負相關(r=-0.600、-0.572、-0.713、-0.339,P<0.05),FIB、PLT與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的預后呈顯著正相關(r=0.876、0.913,P<0.05)。
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污染的加重及人口老齡化,重癥肺炎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已經成為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病死率[7]。重癥肺炎病人大多會引發(fā)以肺部損傷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衰是重癥肺炎常見的并發(fā)癥。該病病情危急,治療難度大,如果臨床醫(yī)生能夠盡早的正確評價病人病情,并及時給予相應干預,可有效延緩病人病情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據相關研究顯示,當機體受到嚴重感染時,體內會釋放大量的炎性細胞與炎性介質,這些炎性因子可引發(fā)機體纖溶及凝血系統(tǒng)紊亂,致使微循環(huán)內血栓的形成,嚴重者甚至可引發(f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可進一步加重病情[8]。因此監(jiān)測老年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標對病人的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PT與APTT分別是外源性和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中常用的監(jiān)測指標,這2種指標的監(jiān)測可以反映凝血因子的不同水平,且會隨著病人年齡的增加而逐漸縮短;TT與機體血液中肝類物質的水平具有顯著相關性,當TT延長,機體內肝素和類肝素物質則增多[9];FIB是存在于血漿中的一種蛋白質,能夠介導血小板聚集反應,并能直接參與機體凝血過程,FIB的含量隨著病人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因此老年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的病人更容易發(fā)生凝血功能紊亂的癥狀。D-D是直接反映纖溶酶和凝血酶的理想指標,監(jiān)測D-D水平有助于早期診斷血栓性疾病,并指導臨床治療[10]。PLT有助于臨床上對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PLT在活化聚集過程中所釋放的遞質可引起肺動脈高壓,同時還能間接使內外源凝血途徑激活,活化凝血因子,使凝血系統(tǒng)功能提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組病人的TT、APTT、PT、D-D顯著高于對照組與重癥肺炎組,FIB、PLT顯著低于對照組與重癥肺炎組,且重癥肺炎組病人的TT、APTT、PT、D-D顯著高于對照組,FIB、PLT顯著低于對照組。不同轉歸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標顯示,死亡組病人的TT、APTT、PT、D-D顯著高于存活組,FIB、PLT顯著低于存活組,說明隨著病人疾病的進展,機體的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紊亂程度加重,死亡風險增加。相關性分析顯示,TT、APTT、PT、D-D與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的預后呈負相關,FIB、PLT與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的預后呈正相關,說明以上
指標可以作為判斷老年心衰合并重癥肺炎形成和預測嚴重程度的評價指標。
綜上所述,老年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凝血功能指標與心衰合并重癥肺炎病人的預后存在顯著相關性,可用于判斷病人病情及預后。
[參考文獻]
[1] 黃庭漢, 保瑜. 老年重癥肺炎98例臨床特征分析[J]. 臨床肺科雜志, 2013, 18(4):31-33.
[2] 袁聿俊. 連續(xù)性血液凈化對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的改善效果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5, 53(17):79-81.
[3] 李鵬飛, 候頂, 楊雪飛, 等. 重癥肺炎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的診療體會[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6,9(3):263-266.
[4] Schuetz P, Albrich W, Mueller B. Procalcitonin for diagnosis of infection and guide to antibiotic decisions: past,present and future[J]. BMC Med, 2011, 9:107.
[5] Mandell LA,Wunderink RC,Anzueto A,et al.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 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J]. Clin Infect Dis, 2007, 44(2):27-72.
[6]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 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02, 17(4):7-23.
[7] 陳俊軼, 董躍華, 曹蕾春, 等. 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腦利鈉肽的變化及與心功能的關系[J]. 河北醫(yī)藥, 2013, 35(9), 1323-1324.
[8] Sharpe BA. Putting a critical pathway into practice: the devil is in the implementation details:comment on [J]. Arch Intern Med, 2012, 172(12):928-929.
[9] 朱婉凌, 李增艷, 王敏. 老年重癥肺炎患者降鈣素原、凝血及纖溶檢測的臨床意義[J].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7, 29(7):44-45,54.
[10] 吳海濤, 鮑海詠, 侯明. 老年重癥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5(10):2702-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