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祖陵神道石刻設(shè)置年代的探索
      ——兼議洪武朝石刻的龍鳳紋樣

      2018-07-04 01:31:32秦士芝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10期
      關(guān)鍵詞:皇陵武將馬鞍

      秦士芝

      明祖陵位于江蘇省盱眙縣管鎮(zhèn)鄉(xiāng),是朱元璋為其高祖、曾祖、祖父母所建的陵墓。由于史書關(guān)于祖陵方面記載較少,且說法不一,加之其從清康熙十九年(1679)淹埋于洪水中,到20世紀(jì)60年代初才露出水面,帶來了不少疑問。至今祖陵始建年代有說洪武十八年(1385),有說洪武十九年(1386)。其神道石刻制作年代有說洪武,有說永樂,有說嘉靖。如有位學(xué)者說:“祖陵石刻的工藝風(fēng)格并不完全一致,也許是洪武(或永樂)和嘉靖兩個時代的作品?!盵1]有的說祖陵始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和配置石像生的其他明陵即皇陵、孝陵、長陵及顯陵等比較,祖陵石像生建置最晚[2]。

      現(xiàn)根據(jù)明代諸陵神道石刻做些比較。

      1 從排列順序看

      祖陵:麒麟2對、獅6對、望柱2對、馬官1對、馬和控馬人(連體)1組對、馬官1對、天馬1對、馬官1對、文臣2對、武將2對、太監(jiān)2對。

      皇陵:麒麟2隊、獅8對、望柱2對、馬官1對、馬和控馬人(連體)1組對、馬官1對、天馬1對、馬官1對、虎4對、羊4對、文臣2對、武將2對、太監(jiān)2對。

      孝陵:獅2對、獬豸2對、駱駝2對、象2對、麒麟2對、馬2對、望柱1對、武將2對、文臣2對。

      長陵:望柱1對、獅2對、獬豸2對、駱駝2對、象2對、麒麟2對、馬2對、武將2對、文臣2對、勛臣2對。

      顯陵:望柱1對、獅1對、獬豸1對、駱駝1對、象1對、麒麟2對、馬2對、武將2對、文臣1對、勛臣1對。

      祖陵、皇陵以麒麟為首,孝陵以獅為首,長陵、顯陵望柱在前。祖陵、皇陵文臣列于武將之前,孝陵、長陵、顯陵武將列于文臣之前,祖陵、皇陵將太監(jiān)列在最后,長陵、顯陵將勛臣列在最后。

      2 從組合看

      唯皇陵有虎和羊。祖陵、皇陵設(shè)有馬官、控馬人、太監(jiān),孝陵、長陵、顯陵減少馬官、控馬人、太監(jiān),增設(shè)獬豸、駱駝、象,長陵、顯陵增設(shè)勛臣。

      3 從數(shù)量看

      以單體計算祖陵22對、皇陵32對、孝陵17對、長陵19對、顯陵13對。其中獅子對數(shù)變化較大,祖陵比皇陵少2對,比孝陵、長陵多4對,比顯陵多5對。

      4 從造型看

      4.1 麒麟

      祖陵麒麟石刻寬額,豎耳,大眼,短鼻,巨嘴,嘴角露齒,短頸上披長毛,腹粗,身短腿高,四肢挺立,體態(tài)凝重。

      皇陵麒麟石刻圓頂,眉骨高,深目,鼻梁挺,翹唇,嘴微張,露齒,粗頸上披長毛,昂首挺胸,身長腿短。一對立而不動,一對欲向前行。

      孝陵麒麟石刻頭頂較平,小耳,目平視,眼球形似水滴,鼻梁長,嘴角露齒,頸間鬃毛卷曲成團(tuán),顯得壯實。

      長陵麒麟石刻眉骨高,目深凹,鼻梁挺,上唇微翹,頸稍細(xì),鬃毛上揚與角相連,頭頂近似三角形,腹部肌肉較緊。

      顯陵麒麟石刻首微仰,軀體肥胖,頭部形狀與長陵相似。

      4.2 獅

      祖陵獅石刻多為濃眉大眼,鼻翼微張,露齒,胡須飄拂,豎大耳,鬃毛卷曲成半球形,挺腰收腹,做蹲坐之勢。頸系佩帶,帶上系環(huán)鈴和繡球。有的穩(wěn)坐不動,有的坐而欲立。

      皇陵獅石刻多為濃眉,由多個小圓球組成,眼球凸出,鼻梁高挺,鼻翼微張,齒微露,上下額較窄,下額內(nèi)收,豎耳,鬃毛卷曲平扁,昂首挺胸,作蹲坐之勢。肌肉起伏成塊,筋骨顯露。頸圈裝飾簡潔。

      孝陵獅石刻頭頂稍圓,眉骨稍高,眼珠大而圓,短鼻梁,大鼻孔呈如意形,與嘴的前端相連,近于平面,形似豬,鬃毛卷曲成半螺形,顯得憨厚笨拙。頸圈裝飾以高浮雕為主。

      長陵獅石刻濃眉,圓目,鼻翼微張,齒微露,耳稍大,鬃毛卷曲成團(tuán),肌肉結(jié)實,露筋露骨。頸圈較寬,環(huán)鈴和繡球較大。

      顯陵獅石刻仰首,張口露齒,肚大腰圓,肌肉松弛,作蹲坐之勢。

      4.3 馬

      祖陵馬石刻肌肉豐滿,體格健壯,豎耳,小眼,鼻孔微張,閉嘴,作站立狀,身飾鞍轡。一對頭微向控馬人,另一對四肢未鏤空,腹下飾云紋。

      皇陵馬石刻首微揚,造型與祖陵相似,裝飾略簡,鼻梁上無花。

      孝陵馬石刻小耳,小眼,鼻孔微張,閉嘴,頸披鬃毛,腰圓,腿粗。站立的一對目平視,跪臥的一對首微垂。

      長陵馬石刻首微仰,豎耳,目平視,鼻孔微張,閉嘴,頸稍長,肌肉發(fā)達(dá)。

      顯陵馬石刻垂首,粗頸,圓腹,肌肉豐滿,精力不足。

      4.4 文臣

      祖陵文臣石刻頭戴梁冠,身穿右衽寬袖長袍,腰系革帶,手捧朝笏,足蹬朝靴。有的胡須飄拂,雙目平視,容貌和順;有的胡須稍短,雙目微向下看,恭敬肅立。

      皇陵文臣石刻著裝與祖陵相似,多為老者形象。有的大耳,大眼,寬鼻,大嘴;有的眉稍細(xì),眼稍小,微露笑容。

      孝陵文臣石刻頭戴梁冠,身穿右衽方心曲領(lǐng)寬袖長袍,手捧朝笏,腰系革帶,足蹬獸頭高底靴,體勢健壯,多為年輕者形象。

      長陵文臣石刻著裝與孝陵相似,手捧朝笏,相貌端莊,恭敬肅立,為壯年形象。

      顯陵文臣石刻身材高,顯得苗條,面帶微笑,雙目微向下看,為青壯年形象。

      4.5 武將

      祖陵武將石刻頭戴鳳翅盔,展雙翅,頂垂纓,身穿鎧甲,腰系戰(zhàn)裙,足下蹬厚底靴,胸前有護(hù)心鏡,雙手拄劍,挺胸而立,體態(tài)魁梧。有的首微仰,胡須飄拂;有的微向下看,面帶微笑。

      皇陵武將石刻頭戴鳳翅盔,雙翅收攏,身穿鎧甲,胸前系有繩索,雙手拄劍。有的長袍拖地,不露腿。年輕者眉稍豎,瞪眼,鼻翼微張,嘴角微垂,有英武之氣。年長者挺胸而立,端莊肅穆。

      孝陵武將石刻頭戴戰(zhàn)盔,盔盤突出,頂垂長纓,身穿鎧甲,上有護(hù)肩、護(hù)腋,下分前、后襠,腰系戰(zhàn)裙,胸前有護(hù)心鏡,雙手執(zhí)金吾,配劍于身側(cè),體態(tài)健壯。

      長陵武將石刻頭戴戰(zhàn)盔,身穿戰(zhàn)袍,護(hù)襠過膝,腰系戰(zhàn)裙,胸前有護(hù)心鏡,腹部有獸頭。一對右手執(zhí)金吾,左手握劍,微露怒氣。另一對身側(cè)掛劍,雙手握于胸前,微露笑容。

      顯陵武將石刻仿于長陵,唯戰(zhàn)裙較短,不分襠,神態(tài)有的顯得莊重,有的顯得和祥。

      4.6 望柱

      祖陵望柱呈覆盆形,飾雙層錯位蓮瓣紋。柱身八面,瓜棱形,上下以如意云頭紋作飾,中間飾牡丹、蓮花等纏枝花卉。柱上沿為圓唇,束腰,頂端置石榴花柱頭。另一對造型與其相似,柱礎(chǔ)紋飾相同,柱身素面,柱頭呈乳狀寶珠,珠上飾火焰紋。

      皇陵望柱柱頭呈石榴形的一對,裝飾與祖陵相似。柱頭呈桃形蓮苞狀的一對,柱身素面,柱礎(chǔ)呈八瓣覆盆形。

      孝陵望柱柱礎(chǔ)柱身皆六面,柱礎(chǔ)呈須彌座狀,柱身下飾海水江涯,上飾祥云,柱頭近于圓柱形,飾云龍紋,以雙層云紋圓盤相托。

      長陵望柱仿孝陵樣式,唯柱礎(chǔ)稍高。

      顯陵望柱仿長陵形制,唯柱身細(xì)長。

      5 從裝飾紋樣看

      5.1 武將戰(zhàn)裙纏枝花卉紋樣

      祖陵望柱紋飾

      皇陵望柱紋飾

      祖陵武將石刻的戰(zhàn)裙紋樣花頭略小,葉大而密,邊飾回紋,一上一下兩個一組?;柿晡鋵⑹痰膽?zhàn)裙紋樣花大葉小,布局很密,邊飾卷葉紋。孝陵武將石刻的戰(zhàn)裙紋樣疏朗秀麗,邊飾卷草紋,葉尖伸出較長。長陵武將石刻的戰(zhàn)裙紋樣布局疏朗,線條略粗。

      5.2 龍紋

      祖陵馬鞍龍頭較大。長發(fā)有的向身后飄動,有的向上沖,有的向前沖。有的刻鋸齒形眉。鼻翼兩側(cè)有兩條細(xì)長的龍須,嘴有張有閉,腹較寬,四肢伸展,有的四爪,有的五爪。均作昂首向上、穿梭于云間之勢。

      皇陵馬鞍龍紋首微仰,長角,角根分岔,張大嘴,細(xì)頸彎曲,腹稍寬,尾細(xì)長,四肢伸展,五爪呈一四分式。

      中都城欄桿石龍紋,頭稍大,多作昂首之勢,角從額后生出,長發(fā)向身后飄拂,有胡無須,頸彎曲,腹寬,長尾,四肢伸展,爪分開。有的形似于蛇,有的形似于獸。肢體矯健,動勢較強(qiáng)。

      祖陵武將戰(zhàn)裙紋飾

      孝陵武將戰(zhàn)裙紋飾

      祖陵馬鞍紋飾

      祖陵馬鞍紋飾

      祖陵馬鞍紋飾

      祖陵馬鞍紋飾

      祖陵馬鞍紋飾

      祖陵馬鞍紋飾

      皇陵馬鞍紋飾

      皇陵馬鞍紋飾

      中都城欄桿石龍紋

      中都城欄桿石龍紋

      孝陵殿石柱柱頭龍紋

      孝陵殿石柱柱頭龍紋

      孝陵享殿欄桿石柱頭龍紋頭稍大,多為長角,角根出岔,長發(fā)隨動勢由身后向上飄動,眼珠形如橄欖,長鼻,鼻翼微張,閉大嘴,上唇微翹,嘴邊有胡有須,長頸彎曲,腹較粗,前肢伸于兩側(cè),伸開五爪,多呈一四分式。

      5.3 鳳紋

      祖陵馬鞍鳳紋頭有冠,有的如花,有的如叢生的花枝。眼有的細(xì)長,有的稍寬。嘴有張有閉,喙有短有長。下顎有須發(fā)。頸細(xì)長,毛成撮,有疏有密,有的如兩根細(xì)長的飄帶。身飾魚鱗狀羽毛。腿爪有的較細(xì),有的較粗。三級飛羽刻畫不一,前端有的較圓,有的較尖。長尾有的形如水草,有的如鋸齒形海浪。鳳均作飛翔之勢,姿態(tài)優(yōu)美。

      皇陵馬鞍鳳紋冠較短,眼細(xì)長,嘴有張有閉,頸略粗,頸間毛發(fā)稀疏,三級飛羽根根形似大刀片,尾細(xì)長,末端形如卷草。

      中都城欄桿石鳳紋,鳳首有的似鷹,有的似龍。冠較小,短喙,頸粗短,披毛,鱗身,雙翅堅挺,有的露細(xì)腿、細(xì)爪。尾羽很長,有的形似滾滾的流云,有的形似卷起的花草,有的如鋸齒形海浪。多作飛翔于云間之勢,有的昂首向上,有的向下俯沖,有的剛落于巖石之上。體態(tài)健美,動態(tài)較強(qiáng)。

      皇陵馬鞍鳳紋紋飾

      中都城欄桿石鳳紋

      中都城欄桿石鳳紋

      中都城欄桿石鳳紋

      中都城欄桿石鳳紋

      中都城欄桿石鳳紋

      孝陵殿欄桿石鳳紋

      孝陵殿欄桿石鳳紋

      孝陵殿欄桿石鳳紋

      孝陵殿欄桿石鳳紋

      孝陵享殿欄桿石柱頭鳳紋頭似鸚鵡,有冠,眼細(xì)長,短喙,下顎有須發(fā),頸較長,披毛,腿爪有粗有細(xì),長尾分叉,有的向不同方向卷起如卷草,有的如鋸齒形海浪。

      6 從藝術(shù)風(fēng)格看

      祖陵人物石刻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比例勻稱,刻畫細(xì)膩,表現(xiàn)出不同人物各不相同的內(nèi)心世界。獅子石刻比皇陵的略高,麒麟石刻比皇陵的高約50厘米,顯得壯實強(qiáng)健,有威嚴(yán)之氣。馬鞍龍紋動態(tài)較強(qiáng),鳳紋體態(tài)靈活。刀法純熟,將轡具上使用的繩索、皮革、金屬制品質(zhì)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柿耆宋锸潭饲f,風(fēng)格較為古樸。石獸多作昂首挺胸之勢,比較兇悍。馬鞍上的龍鳳紋樣雖不夠清晰,但可以看出用刀剛勁有力,線條渾厚樸實。中都城欄桿石龍紋體貌強(qiáng)健,鳳紋動勢較強(qiáng)。孝陵享殿欄桿石柱頭龍紋多作昂首向上、穿梭于云間之勢,前肢伸展力度很大,有一股雄強(qiáng)之氣。鳳紋有的雙翅未收,剛落于巖石上;有的站于巖石上,伸長頸凝視身后,身軀健壯,無秀麗之氣。刻畫龍鳳紋樣用刀有方有圓,剛勁有力。孝陵神道石獸一對站立,另一對或蹲、或坐、或臥,神情自然。馬身上已無鞍轡,不做過分裝飾,線條圓潤,多用圓刀鑿刻。長陵石刻的寫實風(fēng)格比孝陵的更加濃郁,刻畫石像生的體態(tài)極其精細(xì),融進(jìn)了工藝雕刻的特點。顯陵石刻是對長陵的模仿,但石獸頭大身小,肥胖乏力,溫順有余,氣勢不足。武將形態(tài)粗獷魁梧,文臣顯得清秀。

      由于石刻作品年代不同,當(dāng)時政治、經(jīng)濟(jì)形勢也不一樣,加上當(dāng)政者的審美觀念起了變化,這些因素對石刻的制作有直接影響。如果說祖陵神道石刻制作晚于嘉靖,從排列順序、數(shù)量、組合、造型、裝飾紋樣及藝術(shù)風(fēng)格看應(yīng)與顯陵相似或相近。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這一推斷是不能成立的。

      祖陵神道石刻有的會不會制作于嘉靖年間?現(xiàn)從靠近陵寢的太監(jiān)石刻說起。顯陵石像生制作在定制之后,已不設(shè)太監(jiān)。祖陵太監(jiān)石刻胸前背后飾纏枝花卉紋,花小葉大,布局較密,不是嘉靖年代的風(fēng)格。從文臣石刻看,祖陵、皇陵穿右衽寬袖長袍,孝陵以后的長陵、顯陵都加了方心曲領(lǐng)。從武將石刻看,祖陵、皇陵雙手拄劍,孝陵以后多為手執(zhí)金吾,長陵、顯陵各有一對雙手握于胸前。從戰(zhàn)裙花卉紋看,祖陵花小葉大,布局較密,皇陵多為花大葉小,布局繁密,孝陵布局疏朗,葉尖伸出較長,其時代風(fēng)格祖陵晚于皇陵,早于孝陵。從望柱看,祖陵、皇陵皆兩對,從孝陵起,長陵、顯陵皆一對,造型已有變化。祖陵與皇陵望柱粗看相似,仔細(xì)對比并不一樣,如柱身纏枝花卉紋樣皇陵時代偏早,祖陵時代偏晚,傳承關(guān)系比較明顯。從馬官、馬和控馬人石刻看,祖陵與皇陵造型雖基本相似,但紋飾有所不同。如馬鞍龍鳳紋樣各異,用刀方法也不一樣。北京永陵裬恩殿丹階是嘉靖年間的作品,雕刻精細(xì),龍紋刻畫得蒼老,氣魄不足,鳳紋刻畫得柔媚,活力不夠,與祖陵風(fēng)格不同。從石獸看,祖陵顯得雄強(qiáng)威嚴(yán),高大魁梧,不像顯陵矮小,比較溫順,這與嘉靖以后國勢轉(zhuǎn)衰,國庫空虛有關(guān)。我在20世紀(jì)末寫《明祖陵的營建及其神道石刻》[3]時,認(rèn)為史料記載嘉靖年間增設(shè)陵前石儀,可能指的是麒麟、獅子石刻,現(xiàn)在看來并非如此。

      7 從史籍方志等記載看

      7.1 關(guān)于皇陵、鳳陽中都城

      洪武二年二月乙亥,詔立皇陵碑,命翰林侍講學(xué)士危素撰文,命左丞相李善長詣林立碑[4]。危素撰寫的皇陵碑文中有:“積土厚封,勢若崗阜,樹以名木,列以石人、石獸,以備山陵之制?!焙槲浒四晁脑露∷取霸t罷建中都役作”[5]。洪武十一年四月,建殿宇、城垣,植冢木,立華表,樹石人、石獸,勒石建亭。洪武十二年五月丁巳皇城祭殿成,命稱曰皇堂[6]。至此皇陵工程全部告竣。

      7.2 關(guān)于孝陵

      洪武九年正月壬午,在南京獨龍崗營建陵寢。洪武十五年九月庚午陵寢皇堂建成[7]。洪武十六年孝陵殿成。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朱元璋葬孝陵[8]。

      7.3 關(guān)于長陵

      永樂十一年春正月己酉“是月天壽山陵成,命名長陵”[9]。宣德十年四月辛酉始制石人、石馬于御道東西[10]。

      7.4 關(guān)于顯陵

      顯陵位于湖北省鐘祥純德山南麓,是朱祐杬和蔣氏的合葬陵墓。正德十四年朱祐杬病死。正德十六年武宗死,因無子,朱厚熜繼帝位,改年號嘉靖,追尊其父為皇帝。顯陵從正德十四年興建,至嘉靖三十五年完工。

      7.5 關(guān)于祖陵

      據(jù)《鳳泗記》載:“高皇帝龍飛,定鼎金陵,追上四代,已建仁祖淳皇帝陵于鳳陽,因命太子至濠泗祭告考妣于泗州,然未識玄宮所在,時向城西瀕河憑吊?!辈⒂浻泻槲涫吣昙鬃邮率兆谌酥熨F畫圖貼說,指明居處、葬處,上即命皇太子至泗州修建陵寢,號曰祖陵。《帝鄉(xiāng)紀(jì)略》書中亦有相似的記載,并記有洪武十七年皇太子幸州二次?!睹魈鎸嶄洝酚浻邢嚓P(guān)的兩段:洪武十九年八月甲辰命禮部制德祖玄皇帝、玄皇后,懿祖恒皇帝、恒皇后,熙祖?;实?、裕皇后兗冕冠服,命太子至泗州盱眙縣修繕祖陵,葬衣冠[11];洪武二十年八月癸亥命工部遣官往泗州建祖陵祭殿[12]。從以上幾段文字可以看出,洪武十七年十月朱元璋知道其祖父準(zhǔn)確的葬處,先建地宮,十九年地宮建成,葬三祖帝后衣冠,二十年開始建祭殿。因此,我認(rèn)為祖陵始建于洪武十八年之說是可信的。

      《明世宗實錄》載:“嘉靖十三年十一月己卯,先是洪武中建泗州祖陵,令江南造黃瓦,以道遠(yuǎn)未至,先以黑瓦覆之,已而殿廡告成,遂不復(fù)更,瓦至皆積不用,至是奉祀朱光道具疏請用故所積黃瓦,更正殿廡及增設(shè)陵前石儀,與鳳陽皇陵同制。禮部覆如其奏,上從之?!盵13]這段文字有兩點值得思考,一是黃“瓦至皆積不用”。據(jù)《明太宗實錄》記:“永樂元年十月戊辰修祖陵,工部言舊用黑瓦,上命易以黃瓦如皇陵之制?!盵14]據(jù)《帝鄉(xiāng)紀(jì)略》載,朱棣洪武三十五年至祖陵祭祖,在位兩次修祖陵,可見他對其先祖的敬仰和懷念,命易黃瓦之記不會有錯??磥硎雷趯嶄洿颂幱涊d有誤。二是增設(shè)陵前石儀。營建祖陵是朱元璋心目中的大事,為完成其心愿,地宮建成即建祭殿,工程會連續(xù)進(jìn)行,神道石刻設(shè)置不會留給后人去完成。從規(guī)模來說,祖陵比皇陵略小?;柿陱暮槲涠炅⒒柿瓯闫穑胶槲涫旯こ倘扛婵?,用了十年時間。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在位時有足夠的時間去設(shè)置祖陵神道石刻。據(jù)《明太宗實錄》載:“永樂十一年八月甲子修祖陵神廚、宰牲亭、欞星門并周圍墻垣?!盵15]朱棣在位時既然能修祖陵欞星門、周圍墻垣,神道石刻如有未完成的工程怎么會置之不理?!睹魇雷趯嶄浶?庇洝纷髡唿S彰健說:“余所見明實錄,以世宗實錄各本出入最大。由校記觀之,閣本東本與廣本近,而抱本則與館本庫本近。廣本亦有異于閣本者?!蔽覍τ谠鲈O(shè)石儀之記雖有疑問,卻不敢確定其錯記。據(jù)《明世宗實錄》載:嘉靖十年二月戊寅,朱厚熜追號祖陵山名為基運山,建立“基運山碑”“祭告碑”。20世紀(jì)“文革”前曾有人在祖陵附近發(fā)現(xiàn)大碑,但至今尚未找到,是否與增設(shè)的石儀均深埋在泥土之中,現(xiàn)在還說不清楚。從現(xiàn)有的祖陵神道石刻看,制作年代不會晚到嘉靖,均在洪武年間。

      這幾處石刻制作年代不同,時代特征比較明顯,對于文物鑒定具有重要作用。以龍鳳紋樣來說,楊伯達(dá)先生在《隋·唐——明代玉器敘略》[16]一文中,確定洪武朝龍紋作品的只有汪興祖生前佩用的云龍戲珠玉帶及朱檀墓出土的云龍紋玉佩。未見介紹洪武朝鳳紋的作品。汪慶正先生在《明景德鎮(zhèn)洪武瓷述略》[17]一文中說,對于洪武顏色釉瓷的識別,要歸功于南京明故宮的發(fā)現(xiàn)。明故宮出土的碎片尚可看到碗內(nèi)壁有印花云龍紋,碗心為淺刻“風(fēng)帶如意云”紋。這類裝飾圖案的顏色釉瓷器,在過去都列入元瓷范圍內(nèi)。至于釉里紅國內(nèi)有江蘇吳縣出土的白龍紋蓋罐,日本有大和文華館白云鳳紋玉壺春瓶。迄今為止,還不見洪武青花瓷中有釉里紅器上的飛鳳圖案。耿寶昌先生主編的《國粹青花瓷辨?zhèn)巍穂18]書中,只論述元代及明永樂鳳紋瓷器,洪武年間鳳紋圖樣及文字未做介紹。從發(fā)表的文章看,洪武朝龍紋器物能分期的資料很少,鳳紋器物資料奇缺。經(jīng)過排比可以斷定:鳳陽中都城欄桿石及皇陵馬鞍上的紋樣為洪武早期,明孝陵享殿石柱柱頭上的紋樣為洪武中期,祖陵馬鞍上的紋樣為洪武晚期。這些作品尺寸較大,雕刻技法不一,龍鳳形態(tài)各異,是藝術(shù)之精華,反映著時代風(fēng)格的傳承與演變,顯得尤為珍貴。

      我們對于明陵還有不少問題不夠清晰,需要進(jìn)一步研究。探討明陵的事學(xué)術(shù)性很強(qiáng),我的知識有限,文中定有不當(dāng)之處,敬請專家學(xué)者批評指正。■

      攝影:高磊、吳大望、謝元安、尹增淮

      [1]劉毅.明鳳陽皇陵神道石刻研究[J].文物,2014(5).

      [2]王鵬善.明朝十九陵[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9.

      [3]秦士芝.明祖陵的營建及其神道石刻[J].東南文化,1999(2).

      [4][5][6][7][8][9][10][11][12][13][14][15]佚名.明實錄(校印本)[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6]楊伯達(dá).中國玉器全集[M].石家莊: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5.

      [17]汪慶正.明景德鎮(zhèn)洪武瓷述略[J].上海博物館集刊,1987.

      [18]耿寶昌.國粹青花瓷辨?zhèn)蝃M].北京:故宮博物館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皇陵武將馬鞍
      京劇《大保國·探皇陵·二進(jìn)宮》流變考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48
      金國初期女真武將有多猛
      復(fù)原地下皇陵
      馬鐙與馬鞍
      皇帝鄰
      皇帝鄰
      雕花馬鞍
      趣味(語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6
      外婆家的“花武將”
      紅馬鞍
      草原歌聲(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3
      日本女性喜歡男人扮武將
      化州市| 肇东市| 东至县| 杭州市| 海宁市| 雷波县| 台州市| 嘉定区| 阿荣旗| 高台县| 武义县| 东乡| 浙江省| 洛扎县| 威海市| 中阳县| 伊春市| 五华县| 怀远县| 白山市| 阳新县| 明溪县| 信宜市| 宁乡县| 陵川县| 乐安县| 衡东县| 项城市| 故城县| 广丰县| 余江县| 通州市| 冕宁县| 齐河县| 濉溪县| 天峻县| 阿勒泰市| 河北省| 香河县| 容城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