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凱,陳建建,肖杰,王立成,項光遠
(1. 南京勝捷電機制造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 211200; 2.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 宿遷供電分公司 江蘇 宿遷 223800)
為了解決我國能源問題,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相當重要。新能源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振動現象是十分普遍的,由于振動是非線性和非連續(xù)性,所以對振動的理論計算相當困難[1-3]。本文采用理論與ANSYS有限元仿真相結合的辦法對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管理系統(tǒng)中BDU進行隨機振動分析[4-6]。
BDU(battery disconnect unit)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切斷單元,在電動汽車的電池組件中的作用相當重要,其背部的高壓接插件與電源直接相連接,控制電源輸入與輸出。其內部主要由繼電器、銅牌、PCB板等電氣元件組成,裝配精度比較高[7-8]。
系統(tǒng)動力學基本方程:
(1)
(2)
(3)
其中,ω1和ω2為基礎加速度隨機激勵的起始角頻率和終止角頻率。進行隨機振動分析需要的輸入是:從模態(tài)分析中得到的固有頻率和振型,作用于節(jié)點上的[9-11]。
為了減少計算量,需要對BDU有限元模型進行簡化。對關鍵部位要細化,影響機械性能的圓角等不能舍棄,其他部位可以粗畫,即把圓角都拐彎抹角的特征都刪掉。但為了同時保證精度,必須滿足平衡條件、變形協調條件、剛度等價、根據結構特點選取單元使其很好地反映結構的傳力特點、盡可能地貼近實體模型等原則,對繼電器、PCB板上零部件以及螺栓做簡化,鋁殼的簡化結果為6個螺栓孔。模型簡化后,導入有限元分析軟件中,進行網格劃分BDU三維簡化圖形如圖1所示。
圖1 BDU簡化模型(內部)
對于唯一模式的有限元法,在結構的邊界上必須嚴格滿足已知的位移約束條件。對連接件的邊界條件設置主要在接觸上面,螺栓為固定接觸,且螺栓的預緊力和螺栓轉矩按照螺栓預緊力標準并強度等級為8.8選取,此外還需再加上系統(tǒng)本身的重力因素。
對BDU做振動分析之前,先對其進行模態(tài)分析。模態(tài)分析的主要作用是確定鋼體的固有頻率和振型,這些都是由鋼體的結構幾何形狀、材料的特征屬性以及約束形式決定的,外載荷對其無影響。本文提取前6階模態(tài),其中一階振型沿X方向,二階沿Y方向,三階沿3個方面,四階沿2個方向等,在不同方向分別對應的頻率表如圖2所示。
圖2 模態(tài)分析結果
在模態(tài)分析之后,分析結果導入振動模塊中,對其施加不同頻率下各個軸的功率密度譜如表1所示,求解如圖3至圖6所示。
表1 功率密度譜
圖3 應變云圖(內部)
圖4 應變云圖(外部)
圖5 應力云圖(外部)
圖6 應力云圖(內部)
鋁殼簡化為6個固定端之后,對其進行邊界條件設置,基于模態(tài)分析的基礎上,對BDU添加5Hz、22Hz、140Hz的頻率下不同功率密度,得出振動后的應力和應變圖,在圖3中可以看出,最大應變在PCB板下側,沿Y方向應變量為0.281 7mm,PCB板的形變率為0.2%。根據ISO,PC材料屈服極限為6%,因此滿足應變要求。最大應力在下殼體中間和上方兩側邊沿出的螺栓處,應力值為8.97Pa,在IOS527-2標準中,23°時的強度極限為100MPa,安全系數遠大于3。綜上,在振動后,不會出現損壞和開裂現象,滿足汽車一般塑料件設計標準(QCn 29017)。
1) 根據圖2和表1可知,BDU的前6階固有頻率與振動試驗中采用的功率譜密度中的其中一個比較接近,這個對結構的振動性能具有一定的不利。
2) 計算與分析證明了BDU的隨機振動結果是滿足產品要求的。
3) 確定了隨機振動時系統(tǒng)的薄弱位置,并對薄弱位置的應力和應變進行計算,對考核BDU在耐久振動下的壽命具有參考作用。
[1] 宋雪樺, 吳和生, 劉錦娟,等. 混合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tǒng)設計[J].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 2011, 25(9):787-792.
[2] 黃海宏, 王海欣, 莊翔,等. 電動汽車分布式電池充放電管理的研究[J].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 2009, 23(6):68-73.
[3] 陳浩, 郭利進. 嵌入式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tǒng)設計[J]. 電源技術, 2013, 37(8):1429-1430.
[4] 蔡袁強, 王玉, 曹志剛,等. 列車運行時由軌道不平順引起的地基振動研究[J]. 巖土力學, 2012, 33(2):327-335.
[5] 馮青松, 雷曉燕, 練松良. 高速鐵路路基-地基系統(tǒng)振動響應分析[J]. 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2010, 7(1):1-6.
[6] 李志毅, 高廣運, 馮世進,等. 高速列車運行引起的地表振動分析[J].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35(7):909-914.
[7] 馮勇, 王輝, 梁驍. 純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tǒng)研究與設計[J]. 測控技術, 2010, 29(9):54-57.
[8] 尹政, 張鵬波, 楊永廣,等. 車用鋰電池充電技術綜述[J]. 內燃機與動力裝置, 2010(3):1-6.
[9] 童樂為, 顧敏, 朱俊,等. 基于斷裂力學的圓鋼管混凝土T型焊接節(jié)點疲勞壽命預測[J]. 工程力學, 2013, 30(4):331-336.
[10] 梁樹林, 聶春戈, 王悅東,等. 焊縫疲勞壽命預測新方法及其在焊接構架上的應用[J].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 2010, 31(6):29-34.
[11] 武奇, 邱惠清, 王偉生. 基于結構應力的焊接接頭疲勞分析[J]. 焊接學報, 2009, 30(3):101-105.